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43

发布时间:2023-01-09 9:14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一国文明通常要通过典籍、实物和活态三条渠道完成传承。在传统社会中学者关注最多的是前二者,而很少会注意到活态传承。事实上,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内容、形式、工艺过于复杂,________________。传承人也凭借着他们的“活态传承”,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句子是:

A:要想通过典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几乎是不可能的

B:通过古人的器物、遗址,同样能认识祖先创造的辉煌的人类文明

C:用典籍与实物无法传承时,民间常用口耳相传等方式进行“活态传承”

D:典籍传承有明显短板,中国典籍大多记载官方历史或文人创作,民间文化鲜有提及

正确答案:C

解析:横线位于段中,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介绍了传承一国文明的三条渠道,并指出在传统社会中学者很少会注意到活态传承。接着通过转折词“事实上”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式、工艺很复杂。横线后指出传承人凭借着“活态传承”为延续中华文明做出贡献。由此可知,文段前后文均强调的是“活态传承”的重要性,横线处句子应与前后文话题一致,体现“活态传承”这一主题,只有C项提到了“活态传承”,填入衔接恰当。
A、B、D三项均未提及“活态传承”,填入与文段话题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①南、北半截胡同和米市胡同一带算得上是清末宣南士人的“核心”街区
②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十几分钟步行即可到达
③这座南海会馆所在的宣南地区,清末时聚集了许多士人
④这为在京士人拜访主考官和同乡京官提供了便利
⑤除了广东士人聚集的南海会馆,湖南会馆在今烂缦胡同101号,绍兴会馆在今南半截胡同7号,均有迹可循
⑥当时士人在京入仕之后,除非能够获得皇帝在内城赐的宅院,大都住在宣南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⑥⑤②④③

B:①③⑥⑤④②

C:③⑤①②⑥④

D:③⑥④①⑤②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②开头的“它们”指的是⑤的“南海会馆”“湖南会馆”和“绍兴会馆”,故②应紧跟⑤之后,排除B、C。③引出清末宣南地区聚集了许多士人这一话题,不应置于最后,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76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97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7题

3、【言语理解】劳动不仅________着我们的生活,而且________着我们的灵魂;不仅创造着社会的财富,而且________着人类的文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滋养 铸造 积淀

B:滋润 锻造 积攒

C:滋养 锻造 积攒

D:滋润 铸造 积淀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滋养”侧重于提供养分、养料,“滋润”侧重于湿润。此处表达劳动对生活的作用,用“滋养”恰当,排除B、D。
第三空,“积攒”常与“肥料”“钱财”搭配,与“文明”搭配不当,排除C。“积淀文明”为习惯搭配。
第二空,“铸造”填入与“灵魂”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5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55题

4、【言语理解】制度的监管离不开法律的依据。微博营销也一样,只有触犯了法律的行为才会启动相关的法律程序。遗憾的是,目前对于微博营销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或者恶意诋毁的现象,并没有相对应的明确的法律条文。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规范微博营销必须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B:应坚决制止微博营销中的不正当竞争

C:应尽快出台规范微博营销的法律法规

D:微博营销一旦违法就应启动法律程序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肯定了法律依据对制度监管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微博营销也一样”,即也需要法律的保护,但遗憾的是目前对微博营销中的许多不良现象还没相应的法律条文。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的是应尽快出台规范微博营销的法律法规。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色彩绚烂的火烧云,波涛起伏的松花江,三三两两的渔船,构成了一幅________的《夕阳渔归》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艳丽

B:秀丽

C:绮丽

D:壮丽

正确答案:D

解析:“艳丽”指鲜艳而美丽,多指颜色、文采。“秀丽”指清秀美丽,多指江山、容貌。“绮丽”指华美艳丽,多指辞藻、文采。“壮丽”指壮大而美丽,多指山川、建筑﹑图景﹑场面等。句中不仅写到了“色彩绚烂的火烧云”,还有“波涛起伏的松花江,三三两两的渔船”,故“艳丽”“绮丽”概括不准确,排除A、C。“秀丽”与“色彩绚烂的火烧云”也不协调,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6、【言语理解】虽然我们不能左右火山的喷发带来的扬尘,但是我们可以绿色出行,减少用电,这样就可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颗粒物。另外我们可以多植树、多种花,这样不但可以吸收PM2.5等颗粒物,还能美化环境。PM2.5没有那么恐怖,我相信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摘掉口罩,呼吸清新空气绝不是幻想!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PM2.5没有那么恐怖

B:防止PM2.5的污染要用最根本的防治手段

C:从源头上降低PM2.5的来源才是最根本的防治手段

D:防止PM2.5的污染一定要标本兼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为分总结构,首先指出我们绿色出行、减少用电可以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颗粒物;接着以“另外”指出我们可以多植树、多种花来吸收PM2.5等颗粒物,并美化环境;最后总结说明只要每人都努力为环境做点贡献,其实PM2.5没有那么恐怖。A项为文段主旨。
文段并未讲述PM2.5的具体防治手段,B、C两项中的“最根本的防治手段”、D项中的“标本兼治”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7、【言语理解】法国人为什么会把雄鸡作为本国的象征?流行的说法是在拉丁语中“高卢人”与“雄鸡”两词的书写和发音正好相同,于是以高卢人为祖先的法国人自然地将雄鸡当作本国的象征。这种把法国象征的来源简单地归为文字游戏的说法非常值得怀疑。其实,最早将法国比喻为雄鸡的是法国的敌人。在中世纪,雄鸡的形象往往是负面的:自负、易怒、好斗、爱虚荣。即使是在法国人自己的作品中,如《列那狐传奇》,雄鸡也常常遭到狐狸的欺骗或成为动物们的口中之食。因此,法国的敌人巧妙地将法国国王和他的臣民比喻为雄鸡。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法国人为什么喜欢雄鸡

B:雄鸡形象负面意义产生的原因

C: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雄鸡形象

D:法国人如何赋予雄鸡新的含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把法国象征的来源简单地归为文字游戏的说法非常值得怀疑,然后又指出最早将法国比喻为雄鸡的是法国的敌人。作为引言,读者后面最想知道的是法国为什么会将雄鸡作为自己的象征,因此后文应该讲述的是法国人如何赋予雄鸡新的含义,使之成为自己的象征。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为无关信息,文段没有提及。B、C两项是本文信息,不会在下文继续论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9题

8、【言语理解】18.政府要改变陈旧的行事模式,除了自我改革的意识,还需要社会的(       )与(       ),而这种社会性制衡最重要的表征,便是全社会的“法行动”。

A:监督 参与

B:变革 创新

C:协调 制衡

D:监督 制衡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这种社会性制衡”可知,第二空,选“制衡”合适,排除A、B。政府改革,需要的是社会的“监督”,而不是“协调”。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长期________的智慧结晶。一切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深度表达和精彩________。如果将文化视为人类精神或思维自觉________的形形色色的神奇“痕迹”,那么,语言就是这种“痕迹”中最鲜活、最深邃和最久远的核心部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演进 描述 保存

B:培育 演绎 留传

C:发展 诠释 存留

D:积淀 阐释 遗留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长期”“智慧结晶”“最鲜活、最深邃和最久远的核心部分”可知,语言是人类文化经过长时间积累造就的成果,且是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语言不是文化培育的结果,排除B。“演进”“发展”均侧重强调事物的变化过程;“积淀”指积累沉淀,侧重结果。“积淀”与 “智慧结晶”的形态更具有相似性,且“文化积淀”为习惯搭配。
验证D项后两空,“阐释”“遗留”填入均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34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2题,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7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6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0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3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5题

10、【言语理解】一个人买了一个鸟笼放在自家客厅里,过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养。因为,即使他本人长期面对空鸟笼不感到别扭,可是来访者却不然,几乎所有客人面对空笼子都会产生好奇和疑惑,主人会为必须反复解释而不胜其烦,最后只好丢掉鸟笼或者真的买只鸟回来。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鸟笼效应”是必然存在的

B:挂鸟笼本身不说明什么,但是有了一个鸟笼,主人就有可能买一只鸟与之相配

C:“鸟笼效应”是指,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而缺乏逻辑思维

D:鸟笼里应该有鸟是人们的思维定势,人们见到鸟笼就一定会联想到里面应该有鸟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鸟笼效应”是一种惯常心理,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即当人们见到某种情景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该情景有关的必然而主观的判断。在人们的意识里,鸟笼只有养鸟之用,有鸟笼就必须有鸟。C、D两项表述正确。
主人买鸟笼的初衷不一定是养鸟,因此挂鸟笼本身不说明什么,但是有了鸟笼,主人就有可能买鸟,B项正确。
“鸟笼效应”不是说明事物普遍联系的道理,也不是必然存在的,A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