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件件小事,内里________,密度厚度与内心情感相合;一片片大爱,格局________,时间空间与国家民族相接。真切的生活、________的诚意,来自人民;向心的力量、美好的艺术,服务人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草丰茂 广袤无垠 真切
B:水丰草茂 山高水长 纯真
C:水草丰美 海阔天空 真挚
D:水丰草美 天高地阔 纯朴
正确答案:D
解析:从第二空入手,“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一般用来形容草原、大地等具体事物,不能用来形容“格局”,排除A。“山高水长”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影响深远。与强调格局大的语境无关,排除B。对比C、D两项,由分号前后的相同句式可知,前两空词语的格式也应一致,“水丰草美”与“天高地阔”符合此要求。“水草丰美”“海阔天空”与此不符,排除C。验证D项第三空,“纯朴”修饰“诚意”也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2、【言语理解】人到耄耋之年,一切都无所求了,曾经的激烈不过是________,曾经的飞扬不过是清泉一曲,积淀下来的只是漫长的回忆。有些是________,有些是刻骨铭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沧海一笑 过眼烟云
B:白云苍狗 时过境迁
C:过眼烟云 依稀朦胧
D:镜花水月 平平淡淡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文段的说的是人到了八九十岁,曾经的激烈也可以看淡。“白云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镜花水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前者侧重变化多,后者侧重虚幻,都不能形容人生曾经的激烈,排除B、D。
第二空,分析可知所填词语应与“刻骨铭心”构成反义对应关系。“过眼烟云”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依稀朦胧”指模模糊糊,不很清楚的样子。文段说的不是不清楚,而是没有重视,不重要,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94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3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
3、【言语理解】讲诚信,就应说到做到,对作出的承诺决不能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食言
B:失言
C:逃避
D:扯谎
正确答案:A
解析:食言:违背诺言,失信。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根据题意可知,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苏某离婚后心情很坏,无心打理美容院,生意每况愈下。
B:图书馆在校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期末来临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C:学生们认为,能在高中时期接受知名教授一对一的科研指导,机会难能可贵。
D:这种来自中国的古老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欢迎,贵族名流也趋之若鹜。
正确答案:A
解析:“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用于描述图书馆在校园里的地位不恰当,排除B。“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用来搭配“机会”不恰当,排除C。“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含贬义,与D项感情色彩不符,排除。“每况愈下”指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用在A项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2题,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题
5、【言语理解】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文化因子,作为改善自身文化机制,培养文化自新能力的有机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相继消亡,而中华文化却历数千年经久不衰并不断开新继而创造新的文明奇迹的奥秘所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文化机制才能经久不衰
B: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
C:古巴比伦文化的消失源于缺乏鲜明的民族特征
D:中华民族要善于吸收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指出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原因是既保持民族特性,又兼收并蓄。第二句进一步指出这也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并不断创新的奥秘。故文段的主旨是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B项表述正确。A、D两项均是文段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文段论述主体是中华文化并非古巴比伦文化,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9题,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30题
6、【言语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专业化分工渐趋明确,国际贸易明显增加,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导致生产力快速发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现象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讲的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国际专业化分工渐趋明确,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活动逐渐增加,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二战后世界经济逐步一体化。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两项均未提到文段的关键词“世界经济”。C项没有指明这种新现象是什么,故不如D项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7题,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3题
7、【言语理解】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和社会发展的________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今天,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正________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化的巨大潜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步伐 实现
B:变革 释放
C:速度 发挥
D:方向 挖掘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句意可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例证解说。“技术革命”与“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相呼应,“社会发展的________”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化”相对应。与“变化”呼应的词语只能是“变革”。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8、【言语理解】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B:
生态农业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形成集约优势
C: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农业体系
D:
生态农业是兼顾资源、环境、效率、效益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正确答案:B
解析:
A项,由“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可推出。
B项文段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C项,由“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可推出。
D项,由“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可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书法受到绝大部分文字使用者的喜爱,但又长期被当作一种“小道”而受到轻视。20世纪以来,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硬笔取代毛笔成为日常书写工具,毛笔书写便离开了日常生活,只有致力于书法的人们,才会去接受毛笔书写的训练。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价值
B:书法功能在当代的重大改变
C:人们对书法迥然不同的态度
D:毛笔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然后说明20世纪以来书法生存环境的变化——随着硬笔取代毛笔成为日常书写工具,书法已远离了日常生活,只有书法爱好者才会接受相应的训练。综合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当代书法功能的变化,B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为首句的内容,文段只是一笔带过,非文段重点。C项,“迥然不同的态度”文段未涉及,文段着重论述的是书法在20世纪衰落的背景。D项偷换主题,文段谈论的是书法,而不是毛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
10、【言语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2010年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不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的困难增加,亟须转型升级。据统计,我国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传统行业占比高达86%,高端产品供不应求,无效和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供需两侧错配矛盾突出。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我国制造业:
A:
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B:
亟须转型升级
C:
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繁重
D:
存在大而不强的特征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然后以“不过”转折指出问题,即目前制造业的发展存在困难;接着给出对策,即亟须转型升级;最后援引数据来说明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难。文段为“指出问题+给出对策” 的行文结构,对策部分为文段重点,意在强调我国制造业亟须转型升级。B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A项“稳中向好的态势”不符合文段对于制造业困境的描述,排除。
C、D两项均侧重指出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但并未点明具体对策,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