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28

发布时间:2023-01-05 22:53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一亩地产辣椒5000公斤,一根豇豆1米长,一个茄子重3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1987年以来,我国共进行了22次航天育种搭载试验,有近60多个品系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传统育种一般需要6~10年,而航天育种通过太空多种特殊条件的诱变,能缩至4~5年。另外,比如航椒1号辣椒,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183%。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近年来我国农业育种技术发展迅速

B:传统育种技术会被航天育种技术所取代

C:农业科研人员在育种方面多年的努力颇有成效

D:航天育种能创造出大批优质的种质资源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我国在航天育种领域的成果,包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质量等。A、C两项未提及航天育种技术,排除;B项“取代”一词推断过度,错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2、【言语理解】

许多种类的蝴蝶鱼在尾部前上方、与头部眼睛相对称位置有一黑色斑点,宛如鱼眼,而它的眼睛则________在头部的黑斑中。平时,蝴蝶鱼在海中总是倒退游动。掠食者常受尾部黑斑的________,误把鱼尾作鱼头。当掠食者猛扑向它时,蝴蝶鱼则顺势向前飞速逃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匿 引诱

B:藏匿 诱骗

C:深藏 诱惑

D:隐藏 迷惑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二空,由“误把鱼尾作鱼头”可知,选“迷惑”最恰当。
第一空,“隐藏在……中”为习惯表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3、【言语理解】这些学校虽然保留了师范院校的名称,但实际已经发展为综合性大学。这些学校具有教师教育传统,有着师资和课程体系等的________,可以保证大学后期教育专业培养的质量。这类大学具有举办教师教育培训的资格是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支持 无懈可击

B:积累 毋庸讳言

C:积淀 无可厚非

D:支撑 毋庸置疑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填入似乎都比较合理,可先看第二空。第二空,“无懈可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毋庸讳言”指可以直说,没什么好隐瞒的;“无可厚非”指没什么可太过批评的;“毋庸置疑”指不需要怀疑或质疑的。句意是说,由师范院校发展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保证教育专业培养质量,因此其具有举办教师教育培训的资格这件事是不需怀疑的,只有“毋庸置疑”符合句意。
验证第一空,“支撑填入”也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0题

4、【言语理解】颠覆性技术具有两面性,既可能产生正面结果,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它可能对已有的技术和市场带来革命性________,甚至改变世界力量________。通常,这类技术的出现没有规律,更难以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用 均衡 预料

B:影响 平衡 预测

C:变革 均匀 预想

D:改革 平均 预估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二空,所填词语搭配“世界力量”。“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世界各国的力量不是彼此完全相同的,且“改变力量均匀”表述不当,排除C。“平均”指没有轻重或多少的区别,形容“力量”不恰当,排除D。“均衡”与“平衡”相比,前者更侧重“均”,强调平均,后者更侧重“平”,强调稳定的状态。世界各国的力量不可能平均分配,排除A。“平衡”填入符合文意,且“改变世界力量平衡”为常见表述。
验证第一空和第三空,“带来革命性影响”“难以预测”表述均无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

5、【言语理解】苏轼一生树敌甚多,他的政敌不但包括整个新党,也有不少旧党中人。事实上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是他那名震天下的声望和直言无忌的性格不但使新党将他视同敌方的党魁,而且使旧党中的不端之士将他看成通向宰执宝座的最大障碍,从而不约而同地将他视若仇雠,进行无休无止的诬陷与迫害。如果说从友人的身上可以发现苏轼的某种性格特征,那么在敌人的身上就可以反衬出苏轼的这些特征。忠谠与奸邪、直率与狡诈、坦荡与阴险、善良与凶恶,这些互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往往分属于势不两立的双方。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苏轼的敌人是些什么人

B:党争对苏轼造成的影响

C:天才苏轼为何一生坎坷

D:乐天派苏轼的豁达人生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苏轼一生树敌颇多,包括整个新党和不少旧党中人;然后具体说明尽管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由于他的声望和性格,新党、旧党中的不端之士仍将他视为仇敌;接着通过论述友人性格可以体现苏轼的性格特征引出从敌人的性格也可以反衬出他的性格;最后介绍了一些对立的性格特征。由此可知文段围绕苏轼的敌人展开论述,且尾句提到了一些对立的性格特征,故下文应围绕苏轼的敌人的性格特征来论述,对应A。
B、C、D三项均未涉及苏轼的敌人,脱离了文段的主要话题,接下来不太可能讲述,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但在地理上提的最多的却是长江。她影响着整个湖北的气候,土壤,物产,同时也酝酿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这段文字中的“她”指的是:

A:湖北

B:洞庭湖

C:地理特点

D:长江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很容易选出与“她”距离最近的“长江”。将“长江”代替原文中的“她”,文意不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7、【言语理解】文化节目应当追求“慢”与“深”,要坚持自主原创,应提高外国版权引进门槛,________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实现从“模式引进”到“中国创造”的改变,并形成________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洋为中用 良性

B:因地制宜 广泛

C:精雕细琢 持久

D:群策群力 强劲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前面的“追求‘慢’与‘深’”“坚持自主原创”可知,此处强调的应是要沉下心来打造本土精品文化原创节目。“洋为中用”指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与“自主原创”的语义不符,排除A。“群策群力”指大家一起出主意,一起出力量,与“创新”的句意不相符,排除D。“因地制宜”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填入符合句意。“精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与“追求‘慢’与‘深’”对应恰当,符合句意。
第二空,“广泛”指涉及面大、范围广,与“竞争力”搭配不当,排除B。“持久”指维持长久,与“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搭配均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3题

8、【言语理解】“上海精神”将“互信”排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和合”精神。这是因为不管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信任为先。《论语》中,子贡问孔子,作为执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间如何做选择,孔子认为“信”是优先的选择,因为“民无信不立”。“互信”的观念,超越了国际上流行的一般国际关系理念,让“做好邻居”深入人心。上合组织多年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开始对于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到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再到当前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互信”都是基础。
这段文字介绍了:

A:“互信”对现今国际关系理念的超越

B:儒家思想对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启示

C:上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基础

D:“上海精神”强调“互信”的背景和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上海精神”将“信任”排在首位,接着以《论语》中的内容介绍了其将“信任”作为精神内涵的背景,后文又介绍了其产生的现实意义。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只能对应部分现实意义。B项“儒家思想”范围过大。C项“上合组织”并非文段重点。本题也可以从关键词“上海精神”“互信”入手破题,选项中包含这两个关键信息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5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6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9题

9、【言语理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当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被棋手柯洁用深情的歌声唱出时,这句________的词句还是给予我惊艳和陌生。那份数百年前的故园情思、羁旅感慨因悠扬的旋律被再度激活,令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目知眼见 心旷神怡

B:驾轻就熟 焕然一新

C:耳熟能详 耳目一新

D:耳闻能诵 赏心悦目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文“词句还是给予我惊艳和陌生”可知,所填词语应表示的是这句词句很常见、不陌生之意。“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熟悉,办起来容易。“耳闻能诵”形容记忆力强。两者均不能用来形容“词句”,排除B、D。“目知眼见”形容熟悉了解。“耳熟能详”意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二者填入均符合句意。
第二空,“心旷神怡”指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耳目一新”形容感觉与以往大不相同,使人振奋。此处与“再度激活”对应,“耳目一新”更恰当,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31题

10、【言语理解】毋庸置疑,歪曲原意、难以卒读的译文断不可取;但表达与表意、本意与诗意,如同难以兼顾的跷跷板。正如专家所说:从________的逐字翻译到忠实而又自由的重述,到模仿、再创造、变化、解释性的对应……从哪一点出发,都可以产生________的译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严格 精彩

B:简单 直白

C:刻板 妥帖

D:认真 恰当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用于修饰“逐字翻译”,“简单”与“逐字翻译”体现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不符,排除B。“刻板”指呆板没有变化,多含贬义。由后文的“从哪一点出发,都可以……”可看出,句中并未表现对逐字翻译的否定,“刻板”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C。
第二空,句意为无论从哪一点出发进行翻译,译文内容都会很优秀、出色。“精彩”指优美、出色。“恰当”指合适、妥当。二者相比,“精彩”更能表现译文的出色,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3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