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27

发布时间:2023-01-05 21:06     浏览量:24

1、【言语理解】一朋友说,老娘84岁了,一人在老家,故很为老娘孤居而不安。想将老娘接来,又担心恰逢“七十三、八十四”这一关口(中国传统思想及文化中有寿命之坎儿一说),再一换新环境,不适应,万一出事。同时担心老娘因琢磨这个“七十三、八十四”而有心理压力。另一位朋友出招:当初自己老娘84岁时也是瞎琢磨,时常念叨。他就骗老娘说,“七十三、八十四”是孔子、孟子去世的年龄,他们都是男人,这实际上就是与女人无关,女人没有生命坎。他一说,家人都迎合,老母亲也就真信了,结果活到了93岁。
可从这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

A:迷信侵蚀国人的心理健康

B:健康状况与情绪呈正相关

C:人的健康与性别密切相关

D:老年人群是迷信的重灾区

正确答案:B

解析:作者由一位朋友为母亲84岁孤居而不安,引出“七十三、八十四”这一说法对老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后由另一位朋友的妙招得出:缓解心理压力,对健康长寿有益。故文段通过缓解“七十三、八十四”的心理压力而更健康长寿的事例,说明心态与健康长寿的关系。A、D两项的“迷信”非文段重点,C项是朋友骗老娘缓解心理压力的说法,均可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52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9月)第33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52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4月)第33题

2、【言语理解】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________的有趣关系。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________,谁也离不开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辅相成 提升

B:水乳交融 闻名

C:如影随形 升华

D:同舟共济 流传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相辅相成”指相互配合并促成。“水乳交融”指比喻关系十分融洽或结合得非常紧密。“如影随形”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不能分离。“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一致,共同战胜困难。文意是说苏东坡与黄州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成全”的“成”字很明显地提示了答案,故A项当选。
第二空,“提升”与“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对应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从美学角度看,美是高于正常的理想形象,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形象。一旦确立了正常的标准,美与丑随之产生出来。俯仰历史,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建构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虽然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变化且呈现多样性,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

A:文化视野中的丑

B:丑在美学中的定位

C:不同时期丑的共同点

D:丑在美学体系中的转换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尾句指出美、丑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并在不同中又有共同规定,因此后文应继续对“共同点”展开论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干部精神状态如何,或大或小地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如果每个人都振作起来,就会把各方面的工作干得更好,就可能使社会多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就可能使农民收入增加;就可能使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多增加几张课桌。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

A:干部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

B: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领导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分不开

C:如果每个人都振作起来,就可能增加就业岗位

D:干部作风和干劲是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程的领导力量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干部的精神状态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和福祉。然后从促进就业、农民增收、发展教育等方面论述其影响。
B、C两项脱离了文段论述的主体“干部”,排除。A项“直接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文段中说的是“或大或小地影响到”,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过去25年中,尽管经历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始终没有减退,背后最主要的推力就是个人信贷业的异常________,尽管个别客户可能破产,但总体上,个人消费信贷是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节节攀升

B:频繁 安然无虞

C:繁荣 有利可图

D:发达 高枕无忧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一空,“个人信贷业”是一种业务,一般不能用“频繁”来修饰,排除B。第二空,与经济衰退下消费能力不减退的情况相对应,个人消费信贷应该是增加的。“有利可图”指有利益可谋求。“高枕无忧”形容坦然无忧的样子,也可以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两者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D。“节节攀升”指不断上升。填入与句意相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6、【言语理解】现代科学表明,“中风”是难以预料的,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应当切切牢记,当您睡觉醒来时,头脑千万不要晃动,身体要保持原来的姿势,闭目养神3分钟后再下床,这样脑部就不再缺氧缺血了,一切都与醒时正常人一样,用这种简单易行的自我保健疗法,可以防中风、猝死于未然。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睡觉醒来时闭目养神3分钟可以预防“中风”

B:“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C:“中风”是难以预防的

D:预防“中风”关键是让脑部不再缺氧缺血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是提到“中风”是难以预料的,然后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保健疗法,即“睡觉醒来时闭目养神3分钟”,由此帮助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在睡觉醒来后脑部不再缺氧缺血,从而防中风、猝死于未然。文段是“提出问题+给出对策”的结构,对策是文段重点。B、C、D三项均未提到文段给出的对策,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让山区孩子走出大山不是目的,让其具有改变大山、建设大山的志向与本领,才是山区摆脱贫穷落后,填平城乡________的最终归宿。事实上,与富裕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办学条件差,而且在发展基础、生存环境等各方面都严重________。因此,“希望工程”不能只是捐资建校的代名词,而应当是开阔孩子视野、培育发展潜力、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基础建设的________扶贫。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裂痕 停滞 整体性

B:沟壑 缺乏 程序性

C:鸿沟 滞后 制度性

D:差距 落后 系统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裂痕”意为裂缝,常用来比喻感情破裂。与“城乡”搭配不当,排除A。“差距”常与“拉开”或“缩小”搭配,与“填平”搭配不当,排除D。第三空,句中说的是希望工程不能只是捐资建校,而应是涵盖了“开阔孩子视野、培育发展潜力、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基础建设”等一系列内容的系统性、制度化的工程。“程序性”与此不符,排除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8、【言语理解】人就是一棵树。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必须去________,你会发现生命中那些曾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树的须根,一旦________,同样也能顽强地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力。当人被迫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或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时,曾经的成就与辉煌,就像那华丽的树冠,只会成为生命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适应 失去 负担

B:争取 干枯 象征

C:承受 萎缩 点缀

D:挽救 暴露 印记

正确答案:A

解析:“你会发现……同样也能顽强地活下去”是对“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必须去________”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由“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可知,第二空填“失去”最恰当。再把剩余两空代入验证,“适应”“负担”也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9、【言语理解】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可知,霍金受到数学中某些理论的启发,放弃了追求物理学中的“万有理论”,可推知A项正确。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理论”和“万有理论”做比较,也没有阐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从霍金原本相信“万有理论”的存在到后来放弃对其的追求,可知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C项正确。D项,由霍金对“万有理论”的不断追求可看出人类的探索精神,正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我们常用“方盒子”来形容形状了无生趣的房子,不过这里谈的“方盒子”却一点也不无聊,因为它是悬立于空中的等边立方体,而且转了四十五度的立体角,使原本并不突出的形体,顿时鲜活起来。建筑师的创意令人赞叹不已!这幢位于鹿特丹港湾的集合住宅,兴建于“后现代主义”猖狂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房子造型新颖有趣,于是人们昵称它为“方块房子”。从此以后,这个城市又多出一个新的观光景点。
这段话的主旨是:

A:“方盒子”一般用来形容了无生趣的房子

B:“方块房子”将是一种流行趋势

C:建筑成为人们的旅游观光场所

D:集合住宅的创意成为看点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们常用“方盒子”形容了无生趣的房子,接着用“不过”进行转折,提出文段论述的“方盒子”不无聊,随后用“因为”引导的句子进行了解释,详细介绍了这幢“集合住宅”,即“方块房子”的情况,尾句用“从此以后”引出结论,即这个“集合住宅”成为“新的观光景点”,D项正确。A项非文段重点,排除;B项“流行趋势”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C项“建筑”扩大范围,文段主要论述的是“集合住宅”,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