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些学者认为,在信息时代强化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们对互联网使用者发布的信息进行________,这不利于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实现。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________。如果散布谣言也属于“自由”,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散布谣言,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过滤 偷梁换柱
B:整合 断章取义
C:评价 混淆是非
D:审核 以偏概全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句意为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价”也不合句意,排除C。
第二空,一些学者将“散布谣言”也当作是一种“自由”,认为让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把关、负责违背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显然偷换了概念。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都不合句意,排除B、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2、【言语理解】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铁运输网络最健全、最完善、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五年,中国“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建成,中西部高铁从无到有,实现了中国高铁由“线”到“网”的飞跃,极大地缩短了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让诸多以“小时计”的“交通圆”从梦想照进现实。高效联通的高铁网络犹如一座座外引内联的天桥,发挥出强大的“虹吸效应”,成为双城生活的“融合剂”、结构优化的“助推器”,带动了高铁沿线人员流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大动脉。
下列哪项最适合做这段文字的标题:
A:中国高铁进入规模化运营新时代
B:高铁沿线省市经济正在快速崛起
C:高铁: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D:高铁:提升百姓荣誉感的“中国创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我国高铁发展的规模;然后说明高铁主骨架基本建成极大缩短了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了以“小时计”的“交通圆”的梦想;最后说明了高铁大发展带动了高铁沿线人员流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大动脉。分析可知,高铁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为文段论述的重点,标题应体现这一内容,只有C项能与之对应。A项的“规模化运营新时代”是文段部分内容,不是重点,排除。B项的“沿线省市经济崛起”偏离文段中心,排除。D项的“提升百姓荣誉感”在文段中未涉及,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9题
3、【言语理解】“回输”是细胞治疗需要________的主要手段之一。将细胞注射回人体,犹如将一艘艘小船放回航道,而人体内是一个密织交错的“航道网”,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力强的“导航”设备,只能“________”,无法到达指定位置的细胞治疗,功效将被大大________,甚至不起作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仰仗 随波逐流 稀释
B:凭借 离弦走板 侵蚀
C:依靠 返本还原 缩小
D:依仗 随俗浮沉 减弱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如果没有有效的……‘导航’设备”“无法到达指定位置”可知,句意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注射回人体的细胞就会没有方向,从而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所填词语应表达没有方向的意思,同时要符合文段中的比喻,能够与“船”呼应。“离弦走板”比喻说话或做事偏离公认的准则。“返本还原”指返回根本,恢复原样。两者均与文意无关,排除B、C。“随俗浮沉”指人顺随世俗,没有定见。文段中说的是细胞,适用对象不符,排除D。“随波逐流”指随着水的流动而行动,没有方向,符合文意且能够与“小船”“航道”相呼应,恰当。
验证第一空和第三空:“仰仗”指依靠,依赖,用在句中指“回输”是细胞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稀释”表示使溶液浓度降低、作用变小等,填入形容细胞无法到达指定位置进行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0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
4、【言语理解】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对土地、水、空气等资源的需求与消耗________,而且由于使用不当,浪费严重,使得城市资源________,越来越短缺,结果是房地价不断上涨,水资源和食物供应不足,清洁空气稀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日俱增 供不应求
B:有增无减 山穷水尽
C:旷日持久 左支右绌
D:日甚一日 危在旦夕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填入词语应表达“需求与消耗”的量越来越多。“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日甚一日”形容事物发展的程度越来越加深或日渐严重。二者均不能用来修饰数量的增多,排除C、D。
第二空,“山穷水尽”语义程度过重,与“短缺”的语境不符,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8题
5、【言语理解】我国贫困区域大都处于深山、高原、沙漠等地区,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灾害频繁。其主要特征:一是土地资源总量少,土地零星破碎、贫瘠,不宜农耕,耕地质量不高,产出量低。二是旱涝灾害并存、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风灾、雨雪冰冻、滑坡、泥石流、农业病虫害等时有发生。三是贫困地区大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地带,易遭破坏且难于恢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贫困地区大都交通条件欠佳
B:我国贫困地区大都自然条件恶劣
C:我国贫困地区大都基础设施薄弱
D:我国贫困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说明我国贫困区域多处于偏远、地势险峻的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接着从三方面指出贫困区域的特征:一是土地资源总量少且贫瘠;二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三是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地带,极易遭到破坏。故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为观点句,意在说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对应B。A项“交通条件”文段未涉及。C项无中生有,在文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属于贫困区域特征的第三点,概括不全面,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6、【言语理解】在需要逐级请示、层层审批的制度下,我们已然习惯了对权威的________,对经验的________,对实证研究的________,如何能够培育出自由创新的文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顺从 相信 轻视
B:服从 相信 藐视
C:顺从 轻信 藐视
D:服从 轻信 轻视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顺从”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与“权威”不搭配,排除A、C。“服从”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与“权威”搭配恰当。
第二空,由问句“我们已然习惯了对权威的……如何能够培育出自由创新的文化?”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表现消极色彩,“轻信”填入恰当,排除B项的“相信”。
第三空,“轻视”指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填入恰好符合题干“不重视实证研究”之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6题
7、【言语理解】①有些职能部门________手中的权力,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这种情况在农村显得尤为严重。
②“神舟”十号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遨游了15天,________了大量珍贵的科研资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滥用 收集
B:乱用 搜集
C:乱用 收集
D:滥用 搜集
正确答案:A
解析:①句,“滥用权力”为习惯搭配,排除B、C。
②句,“收集”指使聚集在一起,“搜集”指到处去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比较而言,“搜集”更多了一层搜索、寻找的意思。“神舟”十号获得宇宙空间资料并不涉及寻找的过程,用“收集”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8、【言语理解】对于吸引人才,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流动、有利人才成长的环境与空间,而不是直接参与、甚至________企业的人才录用过程。其实,自由、公平的竞争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好的回报,足够的成长空间才是________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沃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影响 有效
B:干预 直接
C:破坏 长期
D:主导 长久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可知填入词语须与“直接参与”构成递进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主导”能与其构成递进关系。
第二空,“长久”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7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9、【言语理解】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迫切地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从原始神话、宗教故事到民俗传说,都有许许多多关于“预测”的内容。这些预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神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自然发展历史上,科学家们也多次给出预测,其方法和神秘主义迥然不同。比如在古希腊文明早期,哲学家奉勒斯游历巴比伦,了解了日月食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日食。这个预测是基于巴比伦天文学家数百年的天文观测和规律总结,任何人只要努力学习研究,都可以做到。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次这样成功的日月食预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历史上的很多预测其实就是猜测
B:
人类早期预测主要是日月食预测
C:
古代科学预测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D:
古今中外科学预测都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说明历史上很多的“预测”都带有“神秘”的特点;然后引出自然发展历史上科学家的预测,说明其预测与神秘主义不同;最后通过古希腊哲学家和中国古代成功预测日月食的例子说明自然科学的预测是基于规律总结。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古代自然科学的预测是基于对自然的观测和规律总结,并不是神秘的。C项表述与此一致。
A项,“很多预测其实就是猜测”与文段论述重点相悖,排除。
B、D两项是文段举例内容,属于举例论证的论据,非论述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20题
10、【言语理解】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量体栽衣 甚嚣尘上
B:提纲挈领 落华流水
C:恼羞成怒 腹背受敌
D:礼仪廉耻 里应外合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中的“量体栽衣”应改为“量体裁衣”;B项中的“落华流水”应改为“落花流水”;D项中的“礼仪廉耻”应改为“礼义廉耻”。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