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以往认为最适合哲学的领域,如今已被对人类存在的各方面经验作出成功解释的科学所占领。在一个信息技术取得支配地位的世界上,哲学似乎已败下阵来,它至少不能把智慧切成一个个可以测量的小块提供给人们。在20世纪,有无数哲学家讥讽自己从事的学科,认为哲学活动在经历了三千年之后,至今还在希望能把我们引向真理,那不过是遥遥无期的幻象而已。然而,哲学仍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人喜爱,这或许是因为近几十年来,哲学一直从科学和其他学科中寻求庇护,而今已从这种专业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缘故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当前哲学所面临的危机,恰恰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B:对哲学命运的悲观认识,致使很多哲学家妄自菲薄
C:哲学智慧内涵丰富,不能仅依经验作为评价标准
D:哲学现今所获得的独立性,赋予其新的魅力与动力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哲学领域被科学挤占的现状以及许多哲学家对哲学命运的悲观认识,这样看来似乎哲学便要败下阵来了,紧接着用“然而”一转,指出“哲学仍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人喜爱”,最后说明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而今哲学已从专业束缚中解脱出来,具有了独立性。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为D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模树,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变白,冬日变黑,因其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也为诸树之榜样,相传此树最早生长在周公的墓旁。这两种树分别称之为“楷”和“模”,以树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为称之为“楷模”。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楷”和“模”是两种树木的名称
B:“楷模”二字都带“木”字
C:“楷模”原指两种树
D:楷树、模树皆有灵气
正确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楷模”一词的由来。作者先是介绍了楷树和模树的特质,然后阐述如何由这两种树名演变到现在“楷模”。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原指”一词体现出了文段为“楷模”溯源的意图。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3、【言语理解】一个人不能失忆,一个国家当然就更不能失忆了,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因为历史的原因使得有时候会有意无意地试图________某方面的回忆。对于这种无奈的现实,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并不是说就应该支持或者默许这么做。在具备了条件之后,我们还是应该寻找和________我们的记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避 恢复
B:隐藏 修复
C:躲避 还原
D:掩盖 复原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填入词语修饰的是“回忆”,“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但它通常用于人或者困难,不能与“回忆”搭配。排除C。
第二空,“恢复”通常用于还原事物状态。“修复”通常用于被损坏的事物。“复原”通常指恢复健康。“恢复记忆”为常见表述,排除B、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58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4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4、【言语理解】媒介的诞生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的独特性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两者本来都有良好的________。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发点 掌控
B:适应性 规划
C:侧重点 控制
D:目的性 约束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两个“为了”可知,句意强调的是动机,“适应性”“侧重点”与此不符,排除B、C。“目的性”一般与“明确”等搭配,与“良好”搭配不妥,排除D。
第二空,填入“脱离”与“掌控”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5、【言语理解】①北京的两位地理学家都在回信中 他执著追求,并向他介绍了一些考研书目和学习方法。
②这位母亲同时告诉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情物意,在现今物欲横流的功利化时代,一股久违的感觉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千呼万唤的世间真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勉力 情不自禁
B:勉力 戛然而止
C:勉励 自然而然
D:勉励 油然而生
正确答案:D
解析:勉力:努力、尽力。勉励:劝勉、鼓励。①句意为地理学家写信鼓励他执著追求,故应选“勉励”,排除A、B。自然而然: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一般作状语。油然而生:指自然而然地产生,一般作谓语、定语。②句空缺处的词语在句中作谓语,只能选“油然而生”。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典型的两栖动物幼年时期在水中靠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上用肺呼吸,我们通常把这个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大部分的两栖动物繁殖时将卵产在水中并孵化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外鳃,在水中呼吸氧。大部分的蝌蚪在几天的时间内外鳃便消失形成内鳃以供呼吸,后肢芽(后肢的前身)长出进入变态期。变态期蝌蚪的四肢逐渐代替尾行使运动的作用,肺慢慢长出后便取代鳃行使呼吸的作用。等鳃慢慢消失,其他生理结构调整好之后,两栖动物便开始了陆地生活。
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两栖动物进入变态期便慢慢长出四肢和肺
B:两栖动物在幼年时以卵孵化出蝌蚪的形态呈现
C:两栖动物从水中生活走向陆地生活
D:两栖动物开始陆地生活后便不再回到水里生活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变态期蝌蚪的四肢逐渐代替……的作用,肺慢慢长出后便取代……的作用”可知,A项正确。
由“大部分的两栖动物繁殖时将卵产在水中并孵化出蝌蚪”可知,B项正确。
由“典型的两栖动物幼年时期在水中靠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等鳃慢慢消失,……两栖动物便开始了陆地生活”可知,C项正确。
D项“开始陆地生活后便不再回到水里生活”无中生有,且与常识相悖。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7、【言语理解】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网民经常会在网络上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同时凭借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判断,甚至会存在一些人借危机事件表达对社会或者政府的不满,使网络舆论呈现复杂化。政府作为危机管理机构,在网络舆论出现不当情况时,应适当加以引导。这种引导,不是人为控制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意见的发表,而是让更多的意见参与进来,特别是使一些专业人士参与其中,使整个舆论能相对保持理性。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应该容忍舆论中更多不同的意见
B:处理公共危机时,政府应该引导舆论意见往理性方向发展,控制情绪的宣泄
C:公共危机中网络舆论的复杂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社会或者政府不满
D: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应该第一时间公布有关消息,引导舆论方向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的“控制情绪的宣泄”与文段“不是人为控制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意见的发表”相悖,排除。C项“主要是因为”表述错误。D项“政府应该第一时间公布有关信息”无中生有。由文段末句可知,A项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8、【言语理解】“中国民间可能隐藏着7000个梅西”,有外媒如此形容足改方案激发的人才潜能。但仅以发掘球星、培养职业球员为标尺,反倒背离了校园足球的真谛。让足球真正扎根,取决于孩子们的“获得感”,快乐足球比精英足球更有生命力。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剥离足球功利性,潜移默化植入兴趣,校园足球才有发展后劲
B:校园足球可以打破部门壁垒,理顺管理体制,为“体教结合”注入动力
C:让足球进校园,可以迅速撬动学校体育改革,夯实足球人才根基
D:校园足球的成败决定着中国足球的未来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外媒对足改方案的评论,然后以“但”转折,反驳了外媒的观点,并引出“快乐足球比精英足球更有生命力”的观点。A项为文段重点的概括,符合文意。B项的“打破部门壁垒,理顺管理体制”、C项的“撬动学校体育改革”在文段中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D项的“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9、【言语理解】机会分配不仅能对收入分配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在不公正的机会分配下,一些人会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获得发展机会,但这些获得机会的人很可能缺乏有效利用发展机会从事社会劳动和创造的能力,这必然导致他们所从事的劳动或经营项目的生产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获得机会,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是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只有实现机会平等,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由机会分配不平等造成
B: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标志是公平的机会分配
C:公平的机会分配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率
D:机会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机会分配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接着进行具体阐释,指出不公正的机会分配会使机会落到不能有效利用机会的人身上,导致其所在岗位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实现机会平等,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故文段意在强调的是公平的机会分配对社会经济效率的影响,C项与此表述一致,为正确答案。
文段没有论述收入分配与机会分配的关系,无法推出A项结论。文段说的是“是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B项“标志”说法有误。D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10、【言语理解】总会有些人是白手起家,总会有些人崛起于社会的底层,总会有些传奇人物从生命的低谷爬上了事业的高峰。所以有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叫:苦难成就人生。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泯灭于苦难之中的人何其多,升起的永远是佼佼者。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作者对苦难的看法是:
A:苦难能够改变命运
B:
苦难能够保持生命的热忱
C:
苦难决定人的性格
D:
苦难并不能成就人生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前半部分首先提出了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苦难成就人生”,接着用“可是”一转,作者道明了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在苦难中崛起的只是极少数的佼佼者而已,可见作者认为苦难并非就能成就人生。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