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个人得病最深,莫过于病入膏肓而自以为没病。比如古代的蔡桓公,神医扁鹊几次提醒“不治将恐深”,他先不屑,后不理,再不悦,可当身体毛病________时再想医治,已经________。与其说蔡桓公死于病症,不如说死于讳疾忌医,实乃可叹可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现 无计可施
B:发作 无从下手
C:暴露 于事无补
D:显露 无力回天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身体的毛病十分严重了,从而显现出来,“暴露”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与句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句意为蔡桓公病重时再想医治,已经无法救治了。“无力回天”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填入最合句意。“无计可施”指没有办法可用;“无从下手”指没有任何途径没法着手去办,两项均不含病重无法挽救的意思,排除A、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2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7题
2、【言语理解】客观地说,“网红”并不一定是________。这个时代,站在互联网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何况是有看点、有炒点的“网红”呢?社会原子化、娱乐疯魔化、价值的多元、舆论的分野……给了“网红”勃兴与风靡的最佳土壤。若三观正,有节操,“网红”也可以“最美”;可一旦陷入眼球经济的“名利场”,这个时候,资本只要稍稍抛个媚眼,“网红”经济就容易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牛鬼蛇神 剑走偏锋
B:洪水猛兽 走火入魔
C:妖魔鬼怪 鬼迷心窍
D:狼烟烽火 趋之若鹜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狼烟烽火”指的是古代边防军事报警信号。不能用来描述人们对“网红”的成见,排除D。
第二空,“剑走偏锋”比喻不按常规、常理思维或行动;“走火入魔”指痴迷于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鬼迷心窍”指受迷惑,犯糊涂。句意为“网红”一旦陷入眼球经济的“名利场”,就很难抗拒资本的诱惑,以致走入歧途。“走火入魔”用于描述“网红”偏离正道的语境最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27题
3、【言语理解】堵车会延长人们的预期出行时间,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但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比如汽车餐厅、车内方便食品、车内有声读物、车内免提电话、车载视频等。濒临式微的广播业也因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
由上述文字可以得出:
A:堵车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B:广播业因堵车而重新焕发生机
C:发达国家的人们并不在意堵车
D:堵车经济可以减轻出行的疲乏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第二句“但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堵车已经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可知,文段重点谈论的是堵车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B项扩大范围,文段说的是广播业在交通广播领域施展拳脚,而B项扩大到整个广播业,错误。
C项“并不在意堵车”无中生有。
D项“减轻出行的疲乏”无中生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3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89题
4、【言语理解】34.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这对于 我国互联网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网络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延伸 优化
B:转移 完善
C:渗透 构建
D:拓展 巩固
正确答案:A
解析:结合句意可知,第一空所填词应与“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相呼应,由此可排除B项。第二空,根据题意和常识可知,我国互联网消费结构已经存在,用“构建”不恰当,可排除C项。D项的“巩固”与“结构”搭配不当,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其学说一直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通常流行的看法是,儒家的创始者是孔子。其实,“儒”的起源是颇为扑朔迷离的。二十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孔子是儒家创始者之说提出质疑,他们有的支持胡适在30年代提出的观点,有的则支持汉儒经师的“周代始有儒”的说法,纷纷扬扬,各抒己见。其实,早在两汉时期,以司马谈父子、刘向父子、班固为代表的汉儒经师们,根据《论语》《墨子》《周礼》等书,推测、判断出儒起源于周代的“王官”。
根据文段,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在中国影响巨大
B: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C:
儒家的起源很难确定
D:
儒家可能起源于“王官”
正确答案:B
解析:
由文段首句可知,A项理解正确。
由“通常流行的看法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实,‘儒’的起源是颇为扑朔迷离的”可知,B项判断不正确。
由“‘儒’的起源是颇为扑朔迷离的……纷纷扬扬,各抒己见”可知,C项判断正确。
由文段末句可知,D项判断正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
6、【言语理解】不管在哪里,只要听到秦腔的乐曲响起,我都会顿足倾听。那秦腔曲牌的________顿时就把我带进戏里的情节中去了。杨继业率八子血战沙场、________的悲壮,王宝钏苦守寒窑的辛酸都感染着我。不仅如此,我是被秦腔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它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一种________、粗犷朴实之感,正如西北人那粗犷豪放、朴实憨厚的性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荡气回肠 孤军奋战 舒柔缓和
B:空灵飘渺 孤立无助 慷慨激昂
C:婉转悠扬 孤立无援 高亢激越
D:行云流水 孤立寡与 穿云裂石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空灵飘渺”指纯净、灵活、虚幻,不可捉摸。用来形容声音时多用于女声或童音,与后文“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粗犷朴实”不对应,排除B。“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不能形容秦腔,排除D。
第三空,“舒柔缓和”不符合题干末句对秦腔特点的描述,排除A。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7、【言语理解】①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
②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
③中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
④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⑤你有幸走在这样的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多次来过
⑥如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黄昏,庭院冷落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②⑥⑤
B:⑥⑤②③①④
C:②⑥⑤③①④
D:②⑤⑥③①④
正确答案:A
解析:⑥以“如”开头,作为首句过于突兀,排除B。由⑤中的“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多次来过”可知,此句中的“这样的园林”应指的是⑥的偶然遇到的庭院冷落的园林,而非②中的摩肩接踵、拥挤的园林,故②⑤不应相连,排除D。A、C两项的区别在于②⑥⑤与③①④的顺序。③引出中国古典园林“静”的特点,①④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静”的重要性,②承接④的话题论述失去静的情况下游古典园林的无奈,⑥以“如”开头,论述与②不同的另一种情况,⑤是⑥的结果。综合分析,A项的顺序更符合逻辑。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
8、【言语理解】皮肤老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与个人体质有关,有些则因外界因素影响造成。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过度肥胖或体重不足,更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交替产生。此外机体各种组合成分,如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及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分配不均衡,也会造成皮肤老化现象。
这段文字想要表达的是:
A:微量元素分配不均衡
B:肥胖或体重不足与个人体质有关
C:皮肤老化的原因
D: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或体重不足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论点——皮肤老化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与个人体质有关,有些则因外界因素影响造成。后文则对造成皮肤老化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具体列举。因此文段想要表达的是皮肤老化的原因。C项表述与此相符。
A、D两项只是文段部分内容,B项无法从文段中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22题
9、【言语理解】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其智能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是慢性进展性的疾病,损害的范围涉及记忆、行为、人格、判断、注意力、视空间技能、语言、逻辑推理等多种高级神经功能。据统计,痴呆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和脑猝的第四大杀手,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年龄,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一般认为,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率将增加1倍。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痴呆将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老年性痴呆有时会突然发病
B:痴呆发病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C:痴呆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可以改善
D:我国老年痴呆患者的人数将不断上涨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有时会突然发病”与原文“慢性进展性的疾病”不符。
B项,痴呆发病率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在文段没有提及。
C项,痴呆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问题文段也没有提及。
D项,由“一般认为,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率将增加1倍。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痴呆将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可知,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4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4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6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9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1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10、【言语理解】田野是儿童心灵向往的世界,是符合其天性生长的土壤。在早期的学习与生长中,儿童拥有自己的“内部教师”。从生物发生律看,儿童的生活是对远古祖先生活活动的浓缩与再现。远古祖先的早期生活是对自然环境与生物秩序的认识,由此发明出一套合乎人类社会的知识价值体系。幼儿重演这个阶段,意味着他们也要经历认识自然世界这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究和重构人类世界的自然法则与内部秩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童年是对人类认知历程的再现
B:田野生活符合儿童的成长天性
C: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自主学习
D:儿童的世界是与自然相通的世界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田野是儿童心灵向往的世界,是符合儿童天性生长的土壤;接着对此观点进行了具体阐释,儿童时期认识和探索自然是和远古祖先生活活动的方式是一致的,儿童通过这个阶段,探究和重构人类世界的自然法则与内部秩序。因此,首句是文段的观点句,B项与此相符。
A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C、D两项观点在文段中均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9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5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