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个人走在森林里,膨胀的暖流扑面而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________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润的凉意令人感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________,但泥土中仍________着湿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流泻 干涸 残存
B:汹涌 断流 留存
C:肆意 枯竭 保存
D:奔腾 湮灭 残留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用于修饰“热气”。“肆意”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不能用于形容“热气”,排除C。
第二空,“湮灭”指埋没磨灭,用在此处与“泥土中仍有湿气”语境不符,且与“河道”搭配不当,排除D。
第三空,对应“它们虽早已……”,此处表示的应是河道的水虽已干枯,但泥土中还剩下些湿气。“残存”侧重未被消除尽;“留存”侧重持续存在。“残存着湿气”更符合语境,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36题
2、【言语理解】毋庸置疑,晚清以降中国遭逢千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从世界中心沦为所谓边缘的“远东”,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上一再缺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身份危机,不断被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
这段文字中的“历史语境”是指:
A:中国被西方列强边缘化
B:晚清中国所遭遇的历史大变局
C: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时机
D: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曲解和妖魔化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可以用就近原则来解。分析可知,“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中的“历史语境”指的便是前面提到的“遭遇了深刻的文化身份危机,不断被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
3、【言语理解】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数次面临来自微生物的致命威胁。天花、梅毒、黑死病、流感、霍乱等流行病曾________人类社会数千年。每一次大流行后,它们都会突然________,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荼毒 杳无音信
B:摧残 烟消云散
C:蹂躏 无影无踪
D:肆虐 销声匿迹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荼毒”指毒害,修饰“流行病”词义程度过重,排除A。“蹂躏”指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不能修饰“流行病”,排除C。
第二空,“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句意为流行病经历过很多次,每次大流行后,都会突然消退。流行病不可能完全消失,“烟消云散”词义程度过重,排除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6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2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
4、【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冬天,花朵儿们并不躲懒。它们不太看重季节,春夏秋冬,开了落,落了开,一切都自然。
B:墙角处,花骨朵儿小小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儿柔韧地颤动几下。
C:我们睡着的时候,以为风睡了,树也睡了,以为日月星辰虎豹虫豸都睡着了。待拂晓醒来,天,已连夜画好了一幅朝霞。
D:“传统儿童游戏”不该只属于博物馆,利用好了,它也有春天。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躲懒”“看重”等表述可知,句子将“花朵儿们”拟人化。B项,由“头颅昂扬”的表述可知,句子将“花骨朵儿”拟人化。C项,由“睡”“连夜画好了”等表述可知,句子将“风”“树”“日月星辰”“天”都拟人化。D项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8题,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44题
5、【言语理解】天下太平的时候,朝廷是要推崇文化和学术的。考量文官的标准,不但要看他的政绩,也要关注他的文化修养如何。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做官要有“经略之才”,那么“知识就是力量”,文化修养就自然成了政绩的铺垫和补充,从上到下,恐怕都难以相信,一个“大老粗”会成为一个“治世能臣”。所以,在官场的圈子中,官员们的出身、门第、谈吐、书法、辞章、风度、名望、口碑等等,都是评价的标准。那么既然这样的比较成了一种“风气”,古代官员的“读书热”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古代官员“读书热”的原因
B:古代文官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C:古代太平时期对文官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D:古代很多官员读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说文化修养是古代官员政绩的铺垫和补充。接着说在官场中,官员的文化修养是评价他们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后一句得出结论,由于官场中这种文化修养的比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读书热”。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古代官员“读书热”的原因。A项表述正确,当选。
B、D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C项“对文官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3题
6、【言语理解】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人均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难度。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只有达到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发展水平时才具备建立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还不能建立起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显然不符合发展的要求。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表达的观点是:
A: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难度
B:中国尚不具备建立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
C: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保制度不能等到中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才建立
D: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建立起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正确答案:C
解析:“而这显然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即中国不能等到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时才建立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保制度。C项为作者观点的准确表述。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非重点。B项不能由文段推出。D项为作者否定的观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大地春回,岭南世界姹紫嫣红,________常带朦胧烟雨,________时有料峭春寒,依然锁不住那勃勃生机,南国艳丽。读书品茗,林荫漫步,自然勾出一番醉人韵味,让人________顾盼频繁,________“不辞长作岭南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 尤其 尽管 但是
B:尽管 尤其 尽管 但是
C:尽管 而且 不但 更是
D:不但 而且 不但 更是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依然锁不住……”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表转折关系,“尽管”填入恰当,排除A、D。
第二空,由“常带”“时有”可知,两者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排除B。
后两空,“顾盼频繁”与“不辞长作岭南人”之间为递进关系,“不但……更是……”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虽然“发展”和“增长”在有些场合被替换使用,但其确切含义是有区别的。“增长”通常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发展”则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进步,包括投入产出、产业形态、收入分配、消费方式、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
对于上面语段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
B:“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政治、社会的“质”的提高
C:“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注重“有多好”
D:“发展”以“增长”为核心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中“‘增长’通常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可知,“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即注重“有多少”;由文段中“‘发展’则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进步,包括投入产出、产业形态、收入分配、消费方式、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 可知,“发展”以“增长”为核心,强调“质”的提高,注重“有多好”。由此可知,B、C、D三项均表述正确。A项“不可能”表述过于绝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1题,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7题
9、【言语理解】公开公平公正应体现为制度安排,但领导干部是否出以公心,仍是关键所在。任何人看问题都有局限性,一人所见以为是,未必即是;一人所见以为非,未必真非,故当求公是公非。有公心,就应拒绝制度之外的“例外”。至少,这个“例外”应被多数人所认可,并有据可依。有公心,就不怕把所有应披露的信息高度透明地呈现给大家,绝不藏着掖着。对所有询问,给出合乎实际、合情合理的解释。有公心,就应该不折不扣地依规章、依程序办事,不以个人好恶改变规则,增减程序。是否出以公心,检验的标准不是表态,而是对规章制度的敬畏和坚守。
阅读上面文字,以下不属于“有公心”的一项是( )。
A:有公心,就不怕把信息高度透明地呈现给大家
B:有公心,就应拒绝制度之外的“例外”
C:有公心,就不会以个人好恶改变规则
D:有公心,就会坚持对规章制度的敬畏和坚守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原文可知,能“高度透明地呈现给大家”的是“所有应披露的信息”,而不是“所有信息”,A项错误。
由文段“有公心,就应拒绝制度之外的‘例外’”可知,B项符合。
由“有公心,就应该不折不扣地依规章、依程序办事,不以个人好恶改变规则”可知,C项符合。
由“是否出以公心,检验的标准不是表态,而是对规章制度的敬畏和坚守”可推出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52题
10、【言语理解】中国传统戏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日臻成熟和完美,许多名角“唱、做、念、打”的表演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戏曲的内容,如戏剧情节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观众欣赏的更多是形式。就如京剧《空城计》,谁不知道其情节和人物?观众进剧场,主要不是看其情节人物,而是去听演员唱那段脍炙人口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也就是说,观众进剧场是奔角儿来的。所以,人们进剧场是听戏,而不是看戏。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
A:欣赏传统戏曲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
B:观众在今天更注重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
C:演员的表演技艺是决定传统戏曲精彩与否的关键
D:不断丰富戏剧的情节才能推动传统戏曲继续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形式日臻成熟和完美,戏曲的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观众欣赏的更多是形式;然后以京剧《空城计》为例进一步说明观众进剧场主要不是为了看情节人物,而是听角儿演唱来的,即更看重戏曲的表演形式。A项“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文段未涉及;D项强调要有丰富戏剧的情节,与文段“戏剧情节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的表述不符。C项强调演员表演技艺的重要性,不如B项对文段主旨的概括准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