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20

发布时间:2023-01-04 12:03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一些备受雾霾困扰的人们选择逃离,尤其是退休老人,那些环境宜居、生态良好的二三线城市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地。与此同时,也有少量年轻人选择移民海外。刚过30岁的大学教师李文就在今年初踏上了赴加拿大的移民之路。但不少市民和专家表示,逃离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雾霾,人人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治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才是大道。
这段话的主题是:

A:雾霾的治理方法

B:面对雾霾要逃离

C:人们面对雾霾的不同态度

D:治理雾霾需要人们积极行动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面对雾霾,一些人选择去二三线城市或者移民,但逃离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后在文末指出解决雾霾的对策: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才是大道。故文段强调的是治理雾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D项与此相符。A项,文段并未涉及治理雾霾的具体方法,而是强调治理雾霾需要人人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排除。B项的“逃离”非解决之策,排除。C项的“不同态度”未涉及解决之策,非文段重点,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2、【言语理解】如果我能活到________的老年,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所熟悉的穿过绿色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未必已进入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________的古老钟楼,仍将________在金色的阳光中,发出在我听来是如此熟悉的钟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发苍颜 饱经世故 矗立

B:白发苍苍 饱经风霜 兀立

C:白发苍髯 历经沧桑 直立

D:鹤发童颜 沐雨栉风 耸立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饱经世故”指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沐雨栉风”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二者均不能用来修饰“古老钟楼”,排除A、D。
第三空,“兀立”指笔直地挺立,与“直立”意思相近,但比较而言,“兀立”给人的视觉效果更突出,用在此处更能形容钟楼在历经风雨后仍然醒目地挺立在金色阳光中的意境。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3、【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展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智者和愚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天赋的差异,更在于面对困境,愚者往往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而智者却能化解困难,走出一条新路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

D:为了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健全党内责任追究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审查)并通过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展现”是展示和表现的意思,含有主观因素,故不能和“呈现”互换。B项,“束手无策”和“一筹莫展”在这里都指愚者遇到问题没有办法,故可以互换。C项,“登峰造极”在这里为贬义词,这里是指这伙人的手段恶劣到了极点;“叹为观止”为褒义词,用于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故不能互换。D项,“审议”包含审查和评议两层意思,故不能和“审查”互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智慧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在人的思考和实践中体现出来,但它本身是不确定的、非规范性的,表现为某种洞幽烛微、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重若轻的能力。知识可以让人按照已有的方式思考和行动,智慧则使人立足已知探索未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哲学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解已有的哲学、感悟其中闪耀的智慧之光,有助于启迪、催化我们本已有根的智慧。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可概括为:

A:智慧 能力 问题

B:智慧 知识 哲学

C:知识 思考 实践

D:知识 哲学 创造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第一句介绍了智慧的含义。第二句阐述了智慧与知识的关系。最后一句引出哲学对启迪智慧的作用。“智慧”贯穿三句话,可以确定为关键词,排除C、D。“能力”“问题”均是在阐述智慧与知识的关系中提及,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5、【言语理解】黄昏后,你穿过      的树影,踏着铺石板小径,进入这家老店。在后院的葡萄架下,寻一个好座位。长条的木板桌椅都漆成淡绿色,带着此地农舍由来已久的风格。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将密密实实的巴掌似的葡萄叶照得      ,饶有画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斑斑驳驳 深深浅浅

B:重重叠叠 深深浅浅

C:斑斑驳驳 零零碎碎

D:重重叠叠 零零碎碎

正确答案:B

解析:“斑斑驳驳”强调的是不同颜色的掺杂,或颜色深浅不一,大多指植物被阳光照射而形成不同的颜色。“重重叠叠”、“深深浅浅”则体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对应题中的“穿过”,应用富有层次感的“重重叠叠”。且由题中“黄昏后”可知已经没有强烈的阳光,故很难照出颜色种类不一或深浅不一的效果,由此也可排除“斑斑驳驳”。再看第二空,“零零碎碎”表现的是一种细碎。由文段“密密实实”的葡萄叶,可知“零零碎碎”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小剧场戏曲”到底是什么?与“大”相对应,直观来看,“小剧场”的“小”首先反映在剧场的物理规模上。不同于大剧场宽阔平展、与观众泾渭分明的演出舞台,小剧场的舞台常采取半伸出式的结构,直接探入观众席当中,使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发生在更近的距离之内。同时,与大剧场动辄成百上千的观众人数相比,小剧场所容纳的观众要少许多,一般仅在几十人到二三百人,许多在大剧院里听惯了戏的观众对“小剧场”的模式感到陌生,其实这种模式才是戏曲最传统的表现形式。
这段文字没有提及“小剧场”:

A:结构布局的主要特点

B:表演形式的发展历史

C:所能容纳的观众数量

D:演员与观众间的互动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在文段中有提及,即“小剧场的舞台常采取半伸出式的结构,直接探入观众席当中”。
B项在文段中未提及。
C项在文段中有提及,即“小剧场所容纳的观众要少许多,一般仅在几十人到二三百人”。
D项在文段中有提及,即“……使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发生在更近的距离之内”。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7、【言语理解】我和父亲感情极深,但直至他老人家临终我都没能说一句“爸爸我爱你”,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不出口。我二十几岁时看西方电影,见外国人搂着老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心中感慨万分,就决心在儿子身上试验。当儿子可以交流的时候,我就和儿子深情地说:“儿子,爸爸爱你,你得说,我爱爸爸。”不懂事的儿子就此和我共同与传统的含蓄文化抗衡,天天上演国人觉得很肉麻的一幕。这是一场文化与制度博弈的试验。10年后,试验有了结果,儿子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我把他摁在床上深情地说:“儿子,爸爸爱你!”儿子毫不犹豫地对我说:“少来这一套!”
这段文字最想说明的是:

A: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含蓄表达的积习

B:父子之间的感情交流须契合传统文化

C:制度与作为社会背景的文化抗衡往往徒劳

D: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直白是一种文化差异

正确答案:C

解析:“爸爸”与“儿子”直白地表达“我爱你”算是一种制度设计,他希望通过此种设计来改变固有文化传统,让爱直白。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儿子”渐渐发现他所处的社会不是“爸爸”灌输的那样,这个社会没有一个“直白露”的环境,所以在10年后,“爸爸”深情对“儿子”说“我爱你”的时候,儿子“少来这一套”的回应也不足为奇。可见,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制度与文化的抗衡往往徒劳。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方式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因此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强调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的舆论宣传环境与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政府执政舆论环境发生变化,政府舆论压力加大。接着针对这种情况,以“因此”转入文段的落脚点——政府应转变以往被动的“舆情危机”处理方式。故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新舆论形势下政府处理方式的转变,即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①他们保存历史的唯一办法是将历史当作传说讲述,由讲述人一代接一代地将史实描述为传奇故事口传下来
②但是,没有人能把他们当时做的事情记载下来
③这些传说是很有用的,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以往人们迁居的情况
④我们从书籍中可以读到5000年前近东发生的事情,那里的人最早学会了写字
⑤但直到现在,世界上仍然有些地方,人们还不会书写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⑤

B:④①③②⑤

C:④⑤①③②

D:①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四个选项排在首位的句子,A、D两项以①开头,B、C两项以④开头。①句首为“他们”,一般来说,用到人称代词“他们”时,前文须有具体的指代内容,故①不能排在首位,排除A、D。④句首为“我们”,“我们”是一种泛指,可以放在段首,故答案在B、C两项中间选。⑤前有一个转折词“但”,其内容“世界上仍然有些地方,人们还不会书写”恰能与④中的“那里的人最早学会了写字”构成转折关系。故⑤应紧跟在后面,排除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10、【言语理解】“亚健康”一词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亚健康”在全世界发生率很高,它是由于心理社会环境的压力而造成人体的一种不适状态。近年来,“亚健康”在国内外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因此展开“亚健康”的研讨是有意义的。从字面来说,亚,就是次于。“亚健康”就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
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亚健康”在全世界发病率很高

B:“亚健康”一词是从国外传过来的

C:“亚健康”是由于心理社会环境的压力而造成人体的一种不适状态

D:“亚健康”就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可知“亚健康”是“由于心理社会环境的压力而造成人体的一种不适状态”,它是一种状态,而并非是一种病,且文段所说是“‘亚健康’在全世界发生率很高”,故A项中“发病率很高”是不正确的。其他三项都在文中有所体现,所以,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