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812

发布时间:2022-12-14 3:10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应该如何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呢?要无私无畏,敢于揭露问题。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由于“老好人思想”作怪,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往往选择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三言两语听上去________,实际上________、毫无价值,不但不能推动工作、维护党内团结,而且还会放任同志身上错误的滋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春风化雨 无关痛痒

B:和颜悦色 扬汤止沸

C:和风细雨 隔靴搔痒

D:洋洋盈耳 无足轻重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对应“老好人”“礼炮”“哑炮”“空炮”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民主生活会上的批评不敢揭露问题,听上去很好听,实际没有用。“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不能描述不痛不痒的批评方式,排除A。“和颜悦色”形容脸色和蔼喜悦,与“听起来”不搭配,排除B。第二空,“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无足轻重”指无关紧要。描述不敢揭露问题的所谓批评,“隔靴搔痒”更恰当,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题

2、【言语理解】家庭文明建设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注重________、注重________、注重________为着力点,唤醒广大家庭崇德向善的道义自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风 家教 家庭

B:家庭 家风 家教

C:家庭 家教 家风

D:家风 家庭 家教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空缺处所填的三个词语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树立注重家庭的意识,然后才能做好言传身教,而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家风才能形成。即家教是良好家风形成的前提,选项中符合“家教”与“家风”这一顺序的只有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7题

3、【言语理解】香格里拉,本是佛陀的理想王国。其魅力在于那是一个可以贮放人类梦幻但又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堂。我们既然将一种美妙的梦幻当作了实有的存在,并将神性的香格里拉,变成了世俗的香格里拉,还认定了它的所在地,那么,我们就应该以藏胞对大自然那种宗教般的意志、虔诚和敬畏,殚精竭虑地去维护它的高洁与神圣。
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现在一篇散文中的哪个部分,起什么作用?

A:文头埋下伏笔

B:文中浓墨渲染 

C:文中扩展联想 

D:文末咏叹收笔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最后一句“我们就应该……去维护……”这一总结性的、号召性的语句可知,材料应当是置于文末,是对前文进行总结或点睛。因此正确答案是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我们置身于一个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现实的生活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诱惑,想沉下心来,静心坐在书桌之前,沉浸于一本________已久的好书,似乎是一种________,有些勉为其难。即使有读书的“形态”,________缺乏读书的“心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期盼 幻想 总是

B:倾心 超脱 毕竟

C:心仪 奢望 依然

D:仰慕 妄想 终究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仰慕”的对象通常为人,不能用于表达对书的喜爱,排除D。
第二空,对应于“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诱惑”“有些勉为其难”,句中要表达的是静下心来读书的难得,“奢望”填入句中最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4题

5、【言语理解】毋庸置疑,并非所有的新闻内容都能借助网络流行语传播,尤其是在政府的新闻宣传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更加理性、客观、审慎。一些网络流行语更多地停留在嘲讽、抱怨的层面,一定程度上发泄了个人或者青年群体对时代和社会现象的不满。如果政府在新闻宣传中引用这类网络流行语,不仅不利于引导青年合理表达诉求,更无助于社会有序解决问题,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诱发群体情绪,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一些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不够理性客观

B: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C:政府的新闻宣传不应该使用网络流行语

D:网络流行语有好有坏、良莠不齐

正确答案:A

解析:首句说的是新闻报道和政府新闻宣传使用网络流行语要更加理性、客观、审慎,而非完全不能用,B、C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文段主要从新闻宣传尤其是政府新闻宣传角度说明了网络流行语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提到网络流行语“好”“良”的一面,故D项错误。A项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不足,符合文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就是形状恒常性。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万倍,但我们仍然看到煤是暗的,墙是亮的,这是明度恒常性。家具在不同灯光的照明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的知觉不变,这是颜色恒常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知觉恒常性是相对的

B: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C:视知觉的恒常性最为明显

D:视知觉恒常性的各种表现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介绍知觉的恒常性的概念,然后举了视知觉的恒常性的例子进行具体介绍。文段重点在于介绍何为知觉恒常性,对应B。A项所说的“相对”在文段未提及,排除。文段说的是“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C项的“最为明显”过于绝对,排除。D项的“表现”是举例的内容,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过去有人认为,犯罪是因为罪犯心理不健全或对社会感到疏离等原因而从事犯罪行为,因此不能凭借惩罚来阻止。不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多数罪犯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理性选择。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司法审判都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现在,如果法官和立法者对犯罪采取宽松的态度,就会引起民众强烈不满。由此可见,很多人也开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犯罪行为了。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大多数罪犯都是理性的

B:心理性或社会性因素是犯罪的主要原因

C:微观经济学改变了很多人对犯罪的看法

D:用微观经济学诠释犯罪行为更为科学

正确答案:C

解析:A、B两项仅仅是对犯罪原因的分析,没有提及微观经济学这一关键信息,排除。D项中的“更为科学”在文段中没有体现,属无中生有,排除。故答案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真诚永远都像镜子一样,当你真诚面对公众时,公众肯定会读到你的真诚,即便你存在错误和自己没有发现的过失,那可能是智力问题,或者现有的行为模式和智力结构所无法避免的,公众会原谅。
本句的主旨是:

A:无论正确错误都应该真诚地面对公众

B:公众能读懂你的真诚

C:真诚面对公众,公众会原谅你的错误

D:真诚是镜子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强调的是要真诚面对公众的问题,正确答案是A。B、D都不是文段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更不是本句的主旨。C项表述过于绝对。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近代以来,怎样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也有人主张全面恢复传统。这些________的观点当然受到了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但也暴露出一些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局限,即用________的思维来看待复杂的文化现象。这种思维模式在今天的研究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的:

A:荒谬 泾渭分明

B:偏颇 非此即彼

C:片面 针锋相对

D:极端 水火不容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也有人主张全面恢复传统”可知,学者的这些观点过于偏向一方,所填词语应含偏向一方的含义。“荒谬”指极端错误,强调非常不合情理,而非偏向一方,填入此处与句意不符,排除A。
第二空,由“即”可知,所填词语与前文“有人主张……也有人主张……”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所体现的思维构成解释说明关系,表示两者必须选其一之意。“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均侧重双方对立,不含两者必选其一之意,排除C、D。“非此即彼”指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填入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32题

10、【言语理解】人体是一个庞大的共生体。人体皮肤表面、口腔、呼吸道、肠道________着大量微生物,它们的数量是人体本身细胞的数十倍,编码的基因是人体基因的100倍。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会有微生物留存的痕迹,而人体的健康会与体内的菌群________。人们将特定环境中包括微生物在内的总DNA称为宏基因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寄生 同气连枝

B:依附 表里相依

C:潜伏 如影随形

D:生存 休戚与共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人体是一个庞大的共生体”可知,人体的皮肤表面、口腔等有着大量微生物,它们之间是共生的。“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养分,维持生活。“依附”指附着,依赖,从属。两词均表示自己不劳动而依靠别人生活之意,而文段中的“人体”与“微生物”之间是互利的共生关系,排除A、B。“潜伏”指隐藏,埋伏,与文意无关,排除C。“生存”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第二空,“休戚与共”意思是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填入形容人体健康和菌群的关系,恰当,且能体现“共生体”这一关系。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3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