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个思想家或艺术家,没有比把作品写到生命上更令人 。本雅明是这种人如其文的思想家,文字与生命贯彻着忧郁的气质。忧郁性格的人,建立的同时永远潜藏一股自我毁灭力,以否定来肯定一如从忧郁撷取力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惊心动魄
B:动人心魄
C:胆战心惊
D:触目惊心
正确答案:A
解析:惊心动魄:使人受到极大震动。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动人心魄:震动人的心灵,使人震撼。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令人”与“动人”语意重复,故此处不能填“动人心魄”。根据成语的含义和语境,答案为A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区块链是信息分布式存储的记账系统,其最大特色在于能够在没有信任基础的网络环境中不依赖中心平台的信任背书建立信任关系,其实际应用是从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开始的。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又不仅仅限于虚拟货币。目前,在金融监管、数据共享、车联网等领域,在互联网金融、银行、保险、供应链金融、清结算中心等多个场景,区块链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如果此时还只将区块链等同于虚拟货币并拿来炒作,不是认识上存在偏颇,就是为了炒作而故意扭曲。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区块链有助于建立社会信用管理系统
B:区块链技术在市场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C:将区块链技术等同于虚拟货币是错误的
D:区块链技术的潜在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区块链的概念、特色,说明其实际应用是从虚拟货币开始的;然后转折,指出区块链的应用不仅限于虚拟货币,也应用于金融、数据共享等领域;最后再次强调,区块链等同于虚拟货币的说法是错误的。文段重点在转折后的部分,即区块链与虚拟货币不同,C项与之一致,正确。A项是转折前的内容,非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B项,文段说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领域广是为了说明区块链技术不限于虚拟货币,属于具体论述部分,非文段重点。D项,“潜在价值”在文段中未提及。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5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5题
3、【言语理解】古时,驾车有“五驭”,《礼记》中有“入国不驰,入里必式”等要求,说的是古人的行车之德。今天,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私家车司空见惯,国人正加速驶入汽车社会,让观念和素养追上时代的车轮,显得日益迫切。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结尾,文章最可能讲的是:
A:行车中的不文明行为
B:中国古代的行车礼仪
C:交通规则的演变过程
D:汽车社会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古人的行车之德,引出“要迫切改变当今国人观念和素养跟不上时代车轮”的情况,由此推出“要让国人的观念和素养追上时代的车轮”是文段意在表明的观点。由此可知,这篇文章前文论述的应该是现代社会国人的观念和素养跟不上时代车轮的具体表现,故文章主要是讲现代社会中国人行车的不文明行为。文段落脚点在“今天”,B项的“中国古代”非文段重点,排除;C、D两项与“观念和素养”无关,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06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1题
4、【言语理解】20年市场经济改革,把中国经济送上了持续增长的快车道,把在现代化道路上艰苦跋涉的中国人推上了一个高峰。然而,________,我们一刻都不曾忘记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________,“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夕惕若厉 如履薄冰
B:防患未然 戒骄戒躁
C:常备不懈 未雨绸缪
D:居安思危 喜中有忧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从第一空即可得出答案。分析可知,句子强调的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忘警惕风险,“居安思危”中“居安”承接前面说的成绩,“思危”转接后面说的不忘警惕风险隐患,与句意最契合。文段先肯定了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同时“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也指出了问题所在,“喜中有忧”填入句中最契合,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5、【言语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劳动就业的增长却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尽管我国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甚至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且基本消化了包括从农业和制造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存量在内的所有新增劳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还是太低。我们务必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机会,发掘服务业对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B:服务业是保障我国就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C:我国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
D:就业与经济增长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滞后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的结构是先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还是太低。接着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务必发掘服务业对扩大就业的巨大潜力。A项未提到“服务业”这一关键信息,B、D两项未指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均可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6、【言语理解】数十年以来,科学家认为发现外星生命的最重要信息是这颗行星与主恒星的距离。在太阳系中,金星距离太阳最近,火星距离太阳较远,液态水无法存在。地球处于合适位置,存在着液态水和各种生命形式。然而,目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仅凭借距离很难断定该行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宜居行星还必须具备适当的内部温度。
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A:外星生命和行星内部适宜温度的关系
B:科学家关于行星适宜距离的最新研究
C:什么样的行星能具备适当的内部温度
D:人们对行星的宜居条件存在认识误区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数十年以来科学家都把行星与主恒星的距离作为发现外星生命的最重要信息,并以金星、火星、地球为例进行说明。接着以“然而”转折引出科学家关于“宜居行星还必须具备适当的内部温度”的发现。依据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继续“行星适当的内部温度”的话题,排除B、D。与C项相比,A项论述外星生命与行星内部适宜温度的关系,是对科学家发现的进一步具体说明,与文段联系更紧密。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
7、【言语理解】电影《七月与安生》讲述了一对灵魂伴侣的成长故事。七月与安生,两个女孩性格迥异,相识于年少,无话不谈。她们是闺蜜,更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尽管日后她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内心深处却都对另一种人生充满向往。影片贯穿了一条戏中戏的线索:一个女孩在写两个女孩的故事。最终,影片中在网络上发布小说的安生在书写时,同时活成了安生与七月,成为拥有两个自我的人,而这故事也在创作的虚构空间中完成了对生命过程的丰满,对生命质感的提升。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作者对《七月与安生》的解读的是:
A:人往往对别人的人生更感兴趣
B:每个人都希望活成别人的模样
C:一个人最终的成熟就是走向与自我的和解
D:一个人应该坦诚面对自己曾经有过的真实人生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七月与安生》讲述了一对灵魂伴侣的成长故事”可知,作者对这部电影解读的关键词为“成长”。且由“她们是闺蜜,更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在网络上发布小说的安生在书写时,同时活成了安生与七月,成为拥有两个自我的人,而这故事也在创作的虚构空间中完成了对生命过程的圆满,对生命质感的提升”可知,一个人的成长是通过完成与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的和解而实现的。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2017年某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成居民家庭认为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超过6成认为阅读对于孩子养成爱学习习惯、养成健康性格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超过3成的受访居民家庭未成年子女能够做到每天阅读,超6成孩子每次阅读时间为半小时至1小时。但只有3成受访家长经常陪子女阅读,近6成家庭是让孩子自己阅读。有意思的是,虽然父母们自己已经被手机、电脑、电视占据了太多时间,却有13.63%的家长希望借助阅读挤压孩子玩电子产品、看电视的时间。
下列选项最适合做文段标题的是:
A:“中国家长高度认同阅读对于子女成长的价值”
B:“放下手机,才能陪孩子阅读”
C:“你看手机,孩子看书?”
D:“阅读,不只关于书本”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援引调查数据,说明多数居民家庭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的意义;然后指出实际生活中,能够保持阅读习惯的孩子很少,且多数家庭是让孩子自己阅读,而非家长陪伴阅读;末句以“有意思的是”提出,父母被手机等占据了太多时间,却寄望于让孩子抵抗电子产品的诱惑去读书。“有意思的是”后的内容是作者重点关注、意在强调的。文中这部分内容带给人的反思是,家长不能单方面要求孩子,自己也要放下手机多陪孩子阅读。
首先排除与这一意思无关的A、D。B、C两项都与主旨相符,但C项更加简短扼要,且以问句形式表达,生动、有力,更能吸引读者注意,更适合做文段标题。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9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0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3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1题
9、【言语理解】近期网上流传一种观点,认为暴利的眼镜行业造就了99%的近视眼。一些网友称商家只会一味推销眼镜,其实近视后视力仍可恢复,但眼镜戴了就摘不下来了,因此能不戴眼镜尽量不要戴。这引发不少人对眼镜店唯利是图、赚取暴利的斥责,进而引起关于“越戴眼镜越近视”的讨论。然而临床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时期近视现象被诱发出来后,不管戴不戴眼镜,近视程度都会不断加深。这是因为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的眼球也在发育,因而近视的度数并不稳定。但只要准确检测出近视度数,眼镜不会成为加深度数的罪魁祸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佩戴近视眼镜之后仍可以恢复视力
B:佩戴眼镜与近视加深完全没有关系
C:近视加深与佩戴眼镜没有必然联系
D:眼镜商家并非仅因暴利而推销眼镜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网上关于佩戴眼镜和加深近视关系的一种观点——“越戴眼镜越近视”,然后以转折词“然而”引出关于此问题的临床研究结果——“只要准确检测出近视度数,眼镜不会成为加深度数的罪魁祸首”,由此可知,近视度数增加与戴眼镜并无必然关系,C项对此概括准确。
B项的“完全没有关系”表述绝对,忽略了“准确检测出近视度数”这一条件。A、D两项无法推出,且非文段重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令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依然严重;然而,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令百姓得以摆脱贫困,贫困者得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这一点更为重要。
中国经济发展是否拉大了贫富差距?
A:差距拉大
B:没有扩大
C:差距缩小
D:保持原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意思是贫富差距是否扩大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贫困者有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联系原文的“但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依然严重”可知答案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