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一项对某知名大学建筑工程专业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看起来有些问题,当被调查者被问及其在校时学习成绩的名次时,统计资料表明,有50%的回答者说他们的成绩位于班级的前15名。
如果回答者说的都是真话,那么,下面哪项能够对上述现象给出更合适的解释?
A:未回答者中也并不是所有人的成绩都在班级的前15名之外
B:虽然回答者没有错报成绩,但不排除个别人对于学习成绩的排名有不同的理解
C:成绩较差的毕业生在被访问时,一般没有回答这个有关学习成绩名次的问题
D:在校学习成绩名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进行略微的美化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现象是:有50%的回答者说他们的成绩位于班级的前15名。
A项,该项说明,被调查者中还有一部分人的成绩位于班级前15名,即被调查者中成绩位于班级前15名的比例比50%还高,使得题干现象更加不可合理,不能解释。
B项,个别人不同的理解属于主观想象,与客观的成绩排名无关,属于无关项,不能解释。
C项,该项说明回答此问题的都是学习成绩不差的学生,因此有一半的被调查者位于班级成绩前十五名并不奇怪,很好地解释了题干的现象。
D项,对成绩略微的美化,表明美化的程度并没有多高,无法合理地解释题干现象。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充电器:充电桩:充电
A:互联网:局域网:联网
B:云计算:云服务:服务
C:银行卡:信用卡:购物
D:朋友圈:生活圈:社交
正确答案:C
解析:充电桩是一种充电器,可以用来充电。
A项,互联网和局域网是并列关系,可以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联网,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云计算是一种云服务,可以提供服务,但词项间顺序颠倒,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信用卡是一种银行卡,可以用来购物,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朋友圈是一种生活圈,可以用来社交,但词项间顺序颠倒,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68题
3、【判断推理】研究生:硕士:博士
A:青少年:少年:青年
B:妇孺:儿童:妇女
C:建筑:平房:高楼
D:图形:直线:三角形
正确答案:A
解析: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在求学过程中,先读硕士,再读博士,两者具有时间先后顺序。
A项,青少年包括少年和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先经历少年时期,再经历青年时期,两者具有时间先后顺序,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妇孺包括妇女和儿童,但两者不具有时间先后顺序,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建筑包括平房和高楼,但两者不具有时间先后顺序,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图形包括直线和三角形,但两者不具有时间先后顺序,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判断推理】合成字是合体字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它原本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词语、词组,但由于这些词语、词组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就把这些词语在讲究字形美观的前提下原封不动地组合成一个独有的汉字。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汉字根据其意思不属于合成字的是:
A:嘦,读作jiào,方言,“只要”的意思
B:氼,读作nì,古同“溺”,沉没,沉溺
C:覅,读作fiào,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要”
D:尠,读作xiǎn,意思是稀有的、罕见的
正确答案:B
解析:合成字的定义要点:①原本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词语、词组;②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③原封不动地组合。
B项,“氼”,“水人”并不是一个常用的词语,使用频率低,不符合定义要点①②,是一个会意字。
A、C、D三项中的字都属于合成字。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88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83题
5、【判断推理】时间 之于 ( ) 相当于 ( ) 之于 密度
A:数量 质量
B:流水 磐石
C:速度 体积
D:日晷 天平
正确答案:C
解析:代入A项,时间和数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质量=体积×密度。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B项,时间如流水,磐石与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路程=时间×速度,当路程一定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质量=体积×密度,当质量一定时,体积和密度成反比。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D项,日晷可以测定时间,天平可以测定质量,但天平与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0题
6、【判断推理】新乡贤指长期扎根农村,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财富为村民热心服务并做出突出贡献,在当地社会生活及民众心目中具有较高威望和影响力的乡村人士。
下列属于新乡贤的是:
A:10多年来,老李虽然一直在外经商,但他时时惦念着家乡,每年都会捐出大量资金为家乡修桥铺路,资助家乡的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乡亲们经常千里迢迢地跑来看望他
B:小张复员后回到家乡,两三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王”,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开办了多期培训班,免费传授实用养殖技术和经验,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C:20多年来,某市商会会长孙先生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为经营各种农副产品的家乡村民牵线搭桥,指导他们寻找商机,被乡亲们誉为贴心的“诸葛亮”
D:某乡村小学校长程某退休后,利用自己学生多、关系广的优势,为挖掘家乡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积极谋划、东奔西走,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正确答案:D
解析:新乡贤的定义要点:①长期扎根农村;②做出突出贡献;③乡村人士。
A项,老李一直在外经商,并非长期扎根农村的乡村人士,不符合要点①③。
B项,小张复员才两三年,并非长期扎根农村,不符合要点①。
C项,孙先生是某市商会会长,并非长期扎根农村的乡村人士,不符合要点①③。
D项,程某从乡村小学校长的位置上退休,说明他是长期扎根农村的乡村人士,符合要点①③;他为家乡的发展东奔西走,做出突出贡献,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4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09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4题
7、【判断推理】图书馆里有一批读者,以下判断中只有一项是假的。
(1)图书馆里的读者中有的是女性
(2)图书馆里的读者中,正在阅读文学作品的不是女性
(3)图书馆里的读者中没有不是男性的
(4)图书馆里的读者中,有的女性正在阅读科普作品
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图书馆中的读者并不都是女性
B:图书馆中正在阅读文学作品的都是女性
C:图书馆中正在阅读科普作品的都是男性
D:图书馆中的女性既有阅读文学作品的,也有阅读科普作品的
正确答案:A
解析:(3)中“图书馆里的读者中没有不是男性的”等价于“图书馆里的读者都是男性”,而这与(1)“图书馆里的读者中有的是女性”构成矛盾关系,即必有一真一假,且(2)和(4)均为真,那么(3)为假,(1)为真。根据(2)可知A项正确;B项与(2)矛盾,为假;C项与(4)矛盾,为假;题干中没有提及是否有女性阅读文学作品,所以D项无法判断。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55题
8、【判断推理】82.重量:质量
A:主语:谓语
B:名词:动词
C:压力:压强
D:浮力:动力
正确答案:C
解析:重量等于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W市的家庭在夏天特别容易发生纠纷,针对这种现象,某空调企业为了促销其产品,做了这样一则广告:“H牌空调能使您家庭更加和睦。”
下列属于上述广告假设的是:
①气温与家庭纠纷之间的关系纯属巧合
②温度与家庭纠纷之间存在某种确定的关系
③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不要发生纠纷
A: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从W市夏天家庭容易发生纠纷得到启示,提出“H牌空调能使您家庭更加和睦”的广告语,目的是促销产品。在“夏季”“家庭纠纷”以及“家庭和睦”“促销”之间都存在跳跃。
①,气温与家庭纠纷无关,在夏季和家庭纠纷之间拆桥,削弱了论点。
②,在气温和家庭纠纷之间搭桥,加强了论点。
③,在家庭纠纷和促销之间搭桥,加强了论点。
故②和③是必需的假设。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
10、【判断推理】不知从何时开始,“剩女”成了人人皆知的专有名词,专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面临巨大求偶压力的大龄城市单身女性。中国女性结婚的平均年龄的确在升高。在上海,这一数字已经从2007年的29岁增加到2012年的30.3岁,女性一过30岁,结婚率就会急剧下降,但到了35岁,90%以上的中国女性都结婚了,真正的剩女其实并不多,中国的“剩女”现象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严重。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除了哪项均可能是中国“剩女”现象存在的原因?
A:女性应嫁给比自己更优秀的男性,这种观念对最优秀的女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B:很多大龄女性并不认为婚姻是男女简单的凑合,她们坚持有了爱情再结婚
C:男性普遍不愿找与自己年龄相当或比自己大的女性
D:女性的价值并不在于一场婚姻,而在于她们长期奋斗所做出的社会贡献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择除哪项外均可能是中国“剩女”现象存在的原因,即选择不可能是中国“剩女”现象存在的原因的一项。
A项,指出这一观念对最优秀的女性产生影响,使得她们结婚的平均年龄升高,成为“剩女”,该项可能是中国“剩女”现象存在的原因,排除。
B项,指出很多大龄女性的婚恋观是坚持有了爱情再结婚,因此产生了“剩女”现象,该项可能是中国“剩女”现象存在的原因,排除。
C项,指出男性的想法是不愿找与自己年龄相当或比自己大的女性,因此产生了“剩女”现象,该项可能是中国“剩女”现象存在的原因,排除。
D项,指出女性的价值在于她们所做出的社会贡献,并未提及“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为无关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