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致力于将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注重公平的分配。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应牢牢建立比较优势的概念。不同的地方在自然地理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即便是两个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地理上相邻的省份或城市,最佳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大家发展同样的生产结构,而是应该各自有分工。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A:不同地理条件的区域发展模式应当有所不同
B:地理相邻的两个城市也应该有各自不同特色
C: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应与当地比较优势相吻合
D:最佳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地理条件的区域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前两句由国家的发展引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来,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建立比较优势的概念;后文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具体说明,即通过自然条件不同、自然条件相同两种情况具体说明了各地应各有分工,不能发展同样的生产结构。故文段主要说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建立比较优势的概念,C项表述与此相符。
A、B两项分别对应最后两句的两种情况,是对观点的具体分析,不是论述重点,排除。
D项对应文段的最后一句,是对文段论述观点的说明,不是观点句,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7题
2、【言语理解】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对公益诉讼制度的规定,这是环境公益诉讼在程序法方面的进步,但仍然缺少具体规定来________。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相关法律条文的缺失,导致法院不受理环保诉讼的情况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支撑 屡屡发生
B:解释 不足为奇
C:支持 时有发生
D:指导 屡见不鲜
正确答案:A
解析:句意为环境公益诉讼虽然在程序法方面有所进步,但仍缺少具体的法律条文方面的规定来保障它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的正常实施。“法律支撑”为习惯搭配,故第一空选“支撑”最合句意。第二空,“屡屡发生”指多次发生,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3、【言语理解】科学理性有一个特点:可以理解的事物就可以被接受,不能理解的事物就不可以接受并且排斥。这是人智的特点也正是人智的局限所在。
这句话想说明:
A:科学的合理性
B:科学的作用
C:科学的局限性
D:科学的客观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人智的特点也正是人智的局限所在”可知,文段强调的是科学的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
跟其他射电望远镜一样,中国大射电望远镜最主要的两大科学目标是________宇宙中的中性氢和观测脉冲星,前者是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________宇宙起源和演化,后者是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巡弋 探究
B:
巡查 探讨
C:
巡视 探索
D:
巡访 探寻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空,句意为中国大射电望远镜会不间断地观察宇宙中的中性氢。“巡弋”指(军舰)在水域巡逻;“巡查”指一面走,一面查看;“巡视”指到处视察;“巡防”指巡回访问。结合句意,再对应横线后文中的“观测脉冲星”,“巡弋”“巡防”不符合语境,排除A、D。
第二空,由“以”可知,此处“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是为了研究宇宙起源和演化。“探讨”指研究讨论,多与“问题”等搭配使用。与“宇宙起源和演化”搭配不当,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28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4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5、【言语理解】41.美国科学家本周宣称,到2100年,“温室效应”引发的地球升温会造成气候发生巨大的改变,根据美国政府环境保护署发布的一份报告,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正在不断上升,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温度会上升2摄氏度,而到2100年时会上升5摄氏度。环保署声称:“全球发生温度激增的时间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要早。”
这段话可以推知:
A: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地球的“温室效应”
B: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地球“温室”理论
C:地球上的温度肯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D:我们大多数人低估了地球升温的速度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温室效应”引发的地球升温,而没有说地球“温室效应”是哪个国家发现的,排除A项。同时文段也没有提到人们对“温室”理论的看法,排除B项。C项“肯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由文段“全球发生温度激增的时间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要早”可知大多数人认为地球升温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即低估了其升温速度。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①报道中有关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的细节,真是________,令人震惊。
②这个黑客群体专门制造________的虚假新闻,许多年轻人因此上当受骗。
③本文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________的。
④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所有权问题________,用不着第三国来指手画脚。
A: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不容置喙 不容置疑
B: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不容置疑 不容置喙
C: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不容置喙 不容置疑
D: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不容置疑 不容置喙
正确答案:B
解析:“骇人听闻”指的是某种确实存在的、听了令人震惊的坏人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①句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是确实存在的,应填“骇人听闻”,②句对应“虚假新闻”,应填“耸人听闻”。排除A、D。“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由④的“用不着第三国来指手画脚”可知④句应填“不容置喙”,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7、【言语理解】①这不仅表明了工业社会对于文化生产的接管、改造和重新规划,而且,技术的意义开始占据前所未有的份额
②电影的诞生是技术介入艺术的里程碑事件
③技术始终是文化生产的组成部分
④尽管如此,技术从未扮演艺术的主角
⑤庄子、杜甫、苏东坡、《窦娥冤》《红楼梦》,这些经典令人敬重的原因是其深刻的思想和洞察力,而不是其书写于竹筒,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⑥从青铜铸鼎、笔墨纸砚到瓦舍勾栏的兴盛、印刷时代的降临,艺术符号的制作及其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⑤④⑥②①
B:⑥⑤④②①③
C:③⑥④⑤②①
D:⑥④⑤③②①
正确答案:C
解析:④以“尽管如此”开头,引出“技术从未扮演艺术的主角”的观点。与④呼应,其前句应论述技术对艺术很重要,⑥与此相符,⑥应在④之前,排除A。
⑤强调经典令人敬重是因为其思想和洞察力,不是因为技术,这是对④的举例论证,⑤应紧跟在④之后,不应置于④之前,排除B。
⑥以“从……到……”举例说明艺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是对③中“技术始终是文化生产的组成部分”的进一步阐述,⑥应紧跟在③之后,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9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8、【言语理解】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很难单项突进,现在结构调整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尤其是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的统一大市场,促进农村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如果市场机制得不到应有的发育,那么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础,区域化布局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A:市场是农村结构调整的导向
B:市场机制的优势未充分发挥
C:农业市场化改革需要加快进行
D: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从正面强调了加快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从反面对这一重要性进行进一步论证。其论述的目的在于倡导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君子之德要求坚守正道、深明大义、矢志不移,乃至________,不为各种威逼利诱所降服。这就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________。《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身殉道 人云亦云
B:杀身成仁 口是心非
C:视死如归 沆瀣一气
D:舍生取义 同流合污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乃至”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比前文的“坚守正道、深明大义、矢志不移”语义程度更重,且重在表达君子之德要求为道义牺牲自己的性命。“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生命,不含为道义、正义牺牲之意,排除C。
第二空,由“更不能”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随波逐流”构成语义上的递进。“随波逐流”指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与“随波逐流”意思相近,不能构成语义上的递进,排除A。“口是心非”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的不一致,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B。“同流合污”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可与“随波逐流”构成递进关系。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5题
10、【言语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出贡献,可以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也被认为是地球上的“第一劳动者”。它在土壤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它的生命活动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的是:
A: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B: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C:蚯蚓对土壤的改造
D:蚯蚓的生活习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围绕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展开论述,末句说明它“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由此可以判断,文段话题的落脚点在蚯蚓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上。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继续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选项中只有C项延续末句蚯蚓对土壤改造的话题,最可能在下文讲到。
A、B两项未提到“蚯蚓”,D项未提到“土壤”,均与文段末句话题衔接不恰当,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7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