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次,苏格拉底与三个学生走过一块麦田,他要学生从这边走到那边,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结果有一个学生空手而归,他总觉得最大的麦穗一定还在前边,不觉到了尽头,两手仍然空空;另一个则摘了一穗很小的麦穗,他走进麦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还有更大的;只有最后的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优秀哲学家都以其毕生精力在孕育智慧的田地里耕耘
B:把握时机是人生快乐的最大诀窍
C:生活即思想,思想源于生活实际
D:苏格拉底一生注重实践,把哲学的注意力放在生活上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苏格拉底的三个学生在摘麦穗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一个学生总觉得最大的麦穗在前面,最终空手而归;一个学生一进去就摘了一穗很小的,未曾想到前面还有更大的;最后一个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未必是最大的,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文段通过这三种表现告诉我们过早和过晚都不好,要学会把握时机。
A项,文段主要通过三个学生摘麦穗的故事表明要把握时机,“优秀哲学家”非文段重点,且“毕生精力”文段未提及,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当选。
C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而非论述“生活”与“思想”的关系。
D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苏格拉底”非文段强调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54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
2、【言语理解】通过遥感探测发现,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每2~3天在2公里以上的高空就有一股从西风带吹来的浮尘,当它抵达华北平原上空后,由于地势降低,风速下降以后浮尘便会往下与污染物相混合,遭遇水汽后细粒子个体便迅速增大,造成大范围高强度的污染现象。如果遇上南边气流比较强,会形成华北地区持续多天的重污染天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的:
A:形成原因
B:形成过程
C:覆盖范围
D:发生时间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遥感探测发现,对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现象频发的原理进行了分析。D项的“发生时间”非文段重点,C项的“覆盖范围”文段未涉及,均可排除。由“由于……造成……”的句式可知,文段侧重说明的是“原因”而非“过程”。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
3、【言语理解】建于1756年的智珠寺,在中轴线上分布着三座建筑,旁边还有一些零散建筑。寺院在历史上经历过火烧和烟熏,这些痕迹在修复中都被完整保留。郭黛姮说:“文物不仅是具体的房子,还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包括它曾经受到过的破坏和灾难。本着这样的原则来认识文化遗产,你就不会把它涂得面目一新。”
这一文段意在说明:
A: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B:智珠寺建筑的修复
C:火烧和烟熏的痕迹要完整保留
D:要真实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智珠寺修复中完整保留经历过的火烧和烟熏痕迹的做法,然后引用郭黛姮的话指出文物不仅是具体的房子,还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包括它曾经受到过的破坏和灾难。本着这一原则,文化遗产在修复中就不应该被涂得面目一新,而是应真实地保护其原貌。D项与此相符。A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非文段主旨,排除; B项“智珠寺”、C项“火烧和烟熏的痕迹”是文段举例内容,非文段主旨,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2题
4、【言语理解】夜色朦胧,飘动的白云轻纱般吹过来,带着露水,含着温情,________在你的身边。远处传来牧童________的歌声,时断时续,轻轻袅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弥漫 嘹亮
B:弥漫 悠扬
C:迷漫 嘹亮
D:迷漫 悠扬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弥漫”形容(烟雾、沙尘、气味等)充满空间。“迷漫”形容(烟尘、风雪等)漫天遍野,模糊了视线。结合句中的“飘动的白云”“在你的身边”,可知选“弥漫”更合适。
第二空,对应句中的“远处传来”“时断时续,轻轻袅袅”可知,选“悠扬”比“嘹亮”更合语境。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5、【言语理解】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科技管理制度可以不同,可以创新,但有一项制度特别重要并具有普适性:那就是创新主体的泛化,或曰创新战略的全民化或人民性。换言之,让每个人都有求变创新之心,让每一个发明不论大小都有展示的机会,应当是构建自主创新大制度、大环境的基本出发点。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科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B: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作支撑
C:创新需要制度支持
D:科技管理制度应保证创新的全民性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但”、“特别”这两个关键词可知,第一句重点说的是创新主体的泛化。而第二句则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述。故整个文段强调的是应保证创新的全民性。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富人有富人的忧愁,穷人有穷人的快乐。立业和成功,是诸多人的幸福理想;生活幸福,工作幸福,则是每个人的平常愿望。幸福密码,似乎像账户密码,一般人都有,但别人看不到,只有自己用心才能体会。
下列选项中,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是:
A:富人和穷人都能获得幸福的感觉
B:实现平常愿望也能让人感觉幸福
C:幸福与每个人的感受有关
D:物质支撑的幸福才更加恒定持久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富人有富人的忧愁,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幸福密码……一般人都有……只有自己用心才能体会”可知,幸福与物质无关,D项与作者观点不一致,其他选项均可以由文段信息得出。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现金的购买力降低。一位俄罗斯的退休女科学家抱怨说,她和家人辛苦一辈子积蓄的钱存在银行里,原先够花几十年,可是通货膨胀使他们存的钱只够买一千克香肠。一个诚实的劳动者遭受如此不公正的损失,自然就会产生愤怒的心情,甚至触犯法律。当社会中这样想的人很多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大大降低,社会的安定性就会被破坏。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通货膨胀将会使诚实劳动者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害
B:诚实的劳动者遭受不公正的损失就容易触犯法律
C:通货膨胀会大大降低诚实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D:通货膨胀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的安定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之一是现金购买力降低,并举例说明现金购买力下降的后果,然后分析这种后果会使劳动者产生愤怒心情,甚至会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当有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时,就会破坏社会的安定。由此可知,文段意在阐述通货膨胀引起的连锁反应:通货膨胀→现金购买力降低→诚实的劳动者产生愤怒心情,触犯法律→社会的道德水平降低,破坏社会安定。B项未提到“通货膨胀”,A、C两项是通货膨胀影响的一个表现,均未提到通货膨胀和社会安定的关系,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是人类所观察到的癌症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在分析这种趋势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它归结为现代食物的品质越来越差。于是时不时有人发出“某某食物致癌”的言论,总能吸引一堆眼球;如果指出这种“致癌的食物”跟现代技术有关,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就更容易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
B:
那就应该分析其关联性到底有多大
C:
那也不能作为反对现代技术的理由
D:
那么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往往只是初步的
正确答案:A
解析:
由句中的分号可知,前后分句间为并列关系。前句的“总能吸引一堆眼球”说的是人们对“某某食物致癌”言论的反应,因此空缺处的句子所表示的含义也应是人们对前文“致癌的食物”跟现代技术有关这一论述的反应。选项中只有A项的“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与“吸引一堆眼球”同为动宾结构,句式及思路均一致,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9、【言语理解】不管在哪里,只要听到秦腔的乐曲响起,我都会顿足倾听。那秦腔曲牌的________顿时就把我带进戏里的情节中去了。杨继业率八子血战沙场、________的悲壮,王宝钏苦守寒窑的辛酸都感染着我。不仅如此,我是被秦腔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它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一种________、粗犷朴实之感,正如西北人那粗犷豪放、朴实憨厚的性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荡气回肠 孤军奋战 舒柔缓和
B:空灵飘渺 孤立无助 慷慨激昂
C:婉转悠扬 孤立无援 高亢激越
D:行云流水 孤立寡与 穿云裂石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空灵飘渺”指纯净、灵活、虚幻,不可捉摸。用来形容声音时多用于女声或童音,与后文“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粗犷朴实”不对应,排除B。“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不能形容秦腔,排除D。
第三空,“舒柔缓和”不符合题干末句对秦腔特点的描述,排除A。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10、【言语理解】粽子在最早出口时,名称是一段冗长的名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被许多国家民众所熟知和喜爱,也回归于自己的名字“zongzi”。与其类似,二胡、太极、脸谱、阴阳、麻婆豆腐等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也都经历了从意译到音译的循序渐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更适宜意译
B:文化的国际认同从来都是润物无声
C: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文化自信
D:跨国文化交流,是一张既知己、又知彼的往返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指出粽子、二胡、太极、脸谱等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出口海外都经历了从意译到音译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向国外传播的过程中,当人们对一种事物不了解的时候,需要用冗长的名词解释才能理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很多人都对其熟悉了,则不需要对其进行过多解释,简洁的音译也能理解其含义,即实现了文化的认同。B项的“润物无声”对此过程概括恰当。
A项与“都经历了从意译到音译的循序渐进”相悖;C项的“文化自信”文段未涉及;D项强调跨国文化交流要知己知彼,也与文段话题无关。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