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868

发布时间:2022-12-25 8:51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以和为贵、________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形成了________、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和睦相处 无与伦比

B:谦顺礼让 不绝如缕

C:和而不同 博大精深

D:守望相助 兼收并蓄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守望相助”指为了防御外来的侵害,邻近的村落协同看守瞭望,遇警互相帮助。与“以和为贵”并列,“和睦相处”“和而不同”恰当,排除B、D。
第二空,“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此处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完美和独一无二之意,排除A。“博大精深”形容“中华文化”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8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7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9题

2、【言语理解】看起来生活好像总是如此不公平。但即便是这样,没有谁因此占了谁的便宜,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是不公平的受难者。也就是说,刻薄的世界________,厚待的人生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屈指可数 指日可待

B:广阔无垠 回头是岸

C:比比皆是 遥遥无期

D:寥寥无几 遥不可及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是不公平的受难者”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刻薄的世界”之普遍,“屈指可数”“寥寥无几”与文意相悖,排除A、D。
第二空,与“刻薄的世界”普遍相对应,“厚待的人生”应是少见,难得。“回头是岸”比喻只要悔改就有出路。与句意不符,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24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24题

3、【言语理解】菩提树具有易成活、寿命长、小枝萌发能力强、耐修剪、根系发达盘根错节等特点。一颗颗金黄色的小小菩提树种子数十年之后竟能长成那样一株让人仰天而望的参天大树,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菩提树在佛教的观点看来,是觉悟之树、大智大德之树,是佛教指定的“圣树”。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有禁止砍伐菩提树的习俗。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有时会看到菩提树干上缠绕着一圈圈的线绳,那是佛教信徒们的祈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菩提树的生物特性

B:菩提树的观赏价值

C:菩提树的佛教信仰

D:菩提树的特性与佛教信仰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前两句介绍了菩提树易成活、寿命长、小枝萌发能力强等特点,后三句说明菩提树是佛教指定的“圣树”,并以西双版纳佛教信徒们对菩提树的敬重、虔诚为例具体介绍了与菩提树相关的佛教信仰。D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准确概括。
A、C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观赏价值”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4、【言语理解】游览花山岩画,船行江流之上,两岸风光旖旎,茂林修竹,清秀________。不远处的江岸边是一排拔地而起的断岩山,山势陡峭,但郁郁葱葱。临江一面有国画般________留白的石壁,被苍翠的山脊________着,格外显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俊逸 浸染 环绕

B:隐约 渲染 嵌入

C:隐逸 点染 镶嵌

D:飘逸 点缀 装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意,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与“清秀”并列,描述两岸美景。A项“俊逸”、C项“隐逸”、D项“飘逸”均可与“清秀”搭配用来描述景色。B项“隐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不能与“清秀”并列,排除。
第二空,A项“浸染”指逐渐沾染或感染,也指液体渗入而使染上颜色或被污染;C项“点染”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D项“点缀”指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与“国画般”相对应,C项的国画术语“点染”填入最恰当。
验证C项第三空,“镶嵌”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填入句中能够形象地体现石壁被山脊凸显的样子,与后句的“格外显眼”构成呼应。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5、【言语理解】在气象部门,对于雾和霾都有严格的科学界定。雾是指在相对高的空气湿度情况下,在贴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悬浮体。实际上,雾就是接近地面的云,是自然的天气现象,而霾则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细小颗粒物的结合体,也就是说,霾是由空气中大量的细颗粒物质引起的。由于雾和霾的直接效应使水平能见度下降,因此在实际区分时,通常把在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现象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湿度在80%~90%则为雾霾的混合体。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雾和霾都是自然界的天气现象

B:雾是自然现象,霾是人类活动频繁的产物

C:雾和霾的区别只是湿度不同

D:雾与霾是由细颗粒物引起的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常识可知,“霾”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不是自然界的天气现象。
B项,分析文段并结合常识可知,说法正确。 
C项,由文段“实际上”之后的内容可知,雾和霾的区别并非只是湿度不同。
D项,由文段中“雾就是接近地面的云,是自然的天气现象,而霾……是由空气中大量的细颗粒物质引起的”可知,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9题

6、【言语理解】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1894)里所指出,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好像卢梭的忏悔一样,充满着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他杀了一万个人,然后引述孟子的一段话,讲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把修河堤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结果使全省惨遭洪水之害,然后他再悲叹耕者失其田。
上述语句中表述的主要意思是:

A:中国人表里不一

B:中国人很虚伪

C:中国人喜欢引经据典

D:中国政治家很虚伪

正确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文段论述的对象是“中国政治家”,A、B、C三项偷换概念,都是在说“中国人”,把论述对象扩大化了。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1)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________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郁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2)________,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打算,但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留下的只会是一片冷漠荒原。
(3)20国集团,又称G20,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________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艳 总而言之 寻觅

B:明丽 推己及人 谋求

C:明媚 不可否认 寻求

D:明朗 毋庸置疑 谋取

正确答案:C

解析:(1)句,“明艳”与“娇艳”语义重复,排除A;“明朗”指未被遮蔽,无暗影,不能与“娇艳”并列来共同描述“春光”,排除D。
(2)句,由“但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知,前面的句子应是在肯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打算”存在的普遍性及合理性,选“不可否认”更贴合文意,排除B。
(3)句,“寻求合作”为习惯表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题

8、【言语理解】历朝历代的皇家、文人以及社会主流,对北宋五大名窑瓷器倍加宠爱,深为以青色为基调的天然淡雅而倾倒。至今,神秘的“柴窑”未见影踪,珍稀的“汝窑”,于青色之中淡酝霞光,存世仅几十件,苏富比拍了一件,价逾千万。南宋时,“龙泉窑”的青瓷成为主流,于今也备受崇尚。我们看到的许多古瓷器,仍然闪烁着青釉色的高贵,人们对其的喜爱依旧是器物审美中的主流之一。
这段表述旨在说明:

A:官窑瓷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B:青色对于瓷器审美意义非凡

C:色彩决定瓷器价值而非窑口

D:古往今来瓷器备受人们喜爱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历代的皇家、文人和社会主流都为北宋瓷器以青色为基调的天然淡雅所倾倒;第二句说明于青色之中淡酝霞光的“汝窑”作品价值不菲;第三句说明南宋“龙泉窑”的青瓷成为主流,于今也备受崇尚;第四句说明闪烁着青釉色高贵的古瓷器是器物审美中的主流之一。由此可知,文段四句均围绕“青色”展开,强调的是其对瓷器审美的意义。B项表述最符合。A、C、D三项均未提到“青色”,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9、【言语理解】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两翼,此起而彼伏,相辅而相生,这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规律。物质产品极大丰裕之时,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要求恰恰也就少了。反之,民族危亡,国难当头,《黄河》之声震天响起!特大地震,轰然袭来,泪光中的诗篇和歌吟,让多少人心潮澎湃,挺起脊梁擦干眼泪!经济萧条不振,恰恰需要给人以文化的心灵鸡汤!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

A:经济环境的坎坷与挫折,正好为文化产品提供了难得的创作素材

B:人类生活中,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需要恰恰会越少

C:往往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经典文化作品产生

D:社会危难之时,人们更需要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安抚与激励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了物质与精神此起彼伏、相辅相生的关系,然后以特大地震中文化艺术作品在鼓舞和安抚人们心灵上的巨大作用为例,说明经济萧条不振的情况下更需要这些精神作品在心灵上给人以慰藉和激励。D项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电信网络中,每个用户都必须有一套动态的数据,用来标志用户属性、资费情况等,这套数据存在本地的服务器,当用户在异地通话时,当地网络必须从用户的来源地调取这套数据才能提供服务,这个调取过程所需要的网元设备就是漫游费的基础成本。而电信网络所有的建设成本都必须从资费中拿回,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产生的漫游费如果取消之后,所有成本就只能平摊到全网也即全国的每个用户身上,也即不用漫游的用户要为漫游的用户补贴一部分费用。结果是大家发现原本便宜的市话就更贵了,而且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涨幅就越大。
这段文字意在表达:

A:取消漫游费会导致通话费用普涨,涨幅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而异

B:取消漫游费,需三思而后行

C:电信通信中漫游费产生的原理

D:漫游费取消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通话费用将上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解释了用户漫游费的基础成本——调取用户自己的一套动态数据提供服务,接着指出如果取消漫游费,则漫游所产生的成本就会平摊到全网用户身上,由此将导致市话费上涨,且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涨幅越大。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表达的是取消漫游费需谨慎考虑,B项与此相符。A项“通话费用普涨”表述不准确,文段说的是“市话”费用;C、D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不全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