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巡查:巡视:巡逻
A:人生:人际:人员
B:目标:目的:目前
C:数学:数控:数量
D:考试:考察:考核
正确答案:D
解析:巡查、巡视、巡逻是近义词。
A项,人生、人际、人员并非近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目标和目的是近义词,但两者与目前并非近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数学、数控、数量并非近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考试、考察、考核是近义词,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暑假里,小张的父母给小张报了摄影兴趣班和美术兴趣班。小张知道后说,以后我又不想成为摄影家,何必学摄影。以下哪项是小张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
A:学摄影的不一定能成为摄影家
B:小张更想成为一名画家,而不是摄影家
C:只有想成为摄影家,才需要学摄影
D:与摄影相比,小张更喜欢学画画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由“不想成为摄影家”推出“不需要学摄影”,要使这一推理成立,只需要在两者间建立联系。
A项,“学摄影的不一定能成为摄影家”削弱了小张的论证,不符合题目要求。
B项,“想成为一名画家”与论点“不需要学摄影”论题不一致,为无关选项。
C项,由“只有想成为摄影家,才需要学摄影”可推出“不想成为摄影家就不需要学摄影”,与小张的观点一致,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了联系,加强了论证。
D项,“更喜欢学画画”与论点“不需要学摄影”论题不一致,为无关选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发其条件反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属于泛化的是:
A:曾经被大狗咬过多次的人,日后见到小狗也会产生恐惧
B:看到别人的一个行为得到了奖赏之后,自己常常会效仿
C:孩子做了好事,得到了一粒糖作奖赏,他就会再做好事
D:浸淫古玩行当多年的专家,真品赝品,很容易辨别出来
正确答案:A
解析:泛化定义的关键信息: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遇到类似刺激也会引发条件反应。
A项,受到被大狗咬这一刺激,看到小狗也恐惧,即遇到类似刺激引发了条件反应,符合定义。
B项,并没有体现与特定的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并没有体现与特定的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并没有体现与特定的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52题
4、【判断推理】某年,电信公司投入了巨资改善网络通讯质量和网络覆盖区,结果当年用户增加了20%,但是利润却下降了10%。
最可能的原因是:
A:新增用户的消费总额较低
B:网络包年费大幅度降低
C:电信公司当年的管理出了问题
D:电信公司为扩大网络覆盖区投入的资金过多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解释用户增加但利润却下降的原因。
A项,指出新增用户的消费总额较低,但不一定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该项无法解释题干矛盾。
B项,指出网络包年费大幅度降低,但不一定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该项无法解释题干矛盾。
C项,指出管理出了问题,但不一定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该项无法解释题干矛盾。
D项,指出电信公司投入的资金过多,则尽管用户增加,所增加的费用却仍然不抵公司的投入资金,导致了利润的下降,能够解释题干矛盾。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跷跷板互惠原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而是要高低交错。因此,人们通常会以适当的方式回报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体现跷跷板互惠原理的一项是: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好事不求回报,同时内心得到了回报
B:为了降低客户订单的违约率,销售人员通常在签约结束前问客户会不会如约履行承诺
C: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在生活方式上
D:某文具店推出进店即送水的服务后,文具销售量大增
正确答案:D
解析:跷跷板互惠原理定义的关键信息:人们通常会以适当的方式回报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A项,做好事不求回报,同时内心得到了回报,只提到了单方面的付出,不涉及他人的回报,不符合定义。
B项,问客户会不会如约履行承诺,没有体现付出和回报,不符合定义。
C项,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没有体现付出和回报,不符合定义。
D项,送水的服务属于文具店对客户的付出,销售量大增是客户给文具店的回报,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6、【判断推理】定义:
①友情:指朋友间的感情、友谊。
②亲情:指亲人之间的情义。
③爱情:指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感情。
典型例证:
(1)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今人不见古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例证(1)(2)分别与定义①②相符
B:例证(1)(2)分别与定义②①不相符
C:例证(1)(3)分别与定义③①相符
D: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②③相符
正确答案:B
解析:友情:朋友间的感情、友谊。
亲情:亲人之间的情义。
爱情: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感情
例证(1),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指的是男子汉不让泪水轻易溅出眼眶,只是因为还没到让他真正值得为之伤心泪落的地步,未涉及朋友、亲人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感,不符合全部定义。
例证(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指的是第二年的此时此地却见不到那位姑娘了,唯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体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符合爱情定义。
例证(3),今人不见古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指的是今天的人们没见过古时的月亮,今天的月亮曾照着古时的人们,未涉及朋友、亲人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感,不符合全部定义。
综上,判断正确的是B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1题
7、【判断推理】日前,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弹性超强的新材料,这种材料可以由1英寸(1英寸=2.54厘米)被拉伸到100英寸以上,同时这一材料可以自行修复且能通过电压控制动作。因此研究者认为,利用该材料可以制成人工肌肉,替代人体肌肉,从而为那些肌肉损伤后无法恢复功能的患者带来福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支持研究者的观点?
A:该材料制成的人工肌肉在受到破坏或损伤后能立即启动修复机制,比正常肌肉的康复速度快
B:该材料在电刺激下会发生膨胀或收缩,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与正常肌肉十分接近
C:目前,该材料研制成的人工肌肉尚不能与人体神经很好的契合,无法实现精准抓取物体等动作
D:一般材料如果被破坏,需通过溶剂修复或热修复复原,而该材料在室温下就能自行恢复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论据为:这种材料可以由1英寸被拉伸到100英寸以上,同时这一材料可以自行修复且能通过电压控制动作。观点为:利用该材料可以制成人工肌肉,代替人体肌肉,从而为那些肌肉损伤后无法恢复功能的患者带来福音。
A项,指出该材料制成的人工肌肉比正常肌肉的康复速度快,支持了题干观点。
B项,指出该材料制成的人工肌肉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与正常肌肉十分接近,支持了题干观点。
C项,指出该材料暂时还不能与人体神经很好的契合,即还无法断言能为那些肌肉损伤的患者带来福音,有力地削弱了题干观点。
D项,指出该材料在室温下就能自行恢复,支持了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110题,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105题
8、【判断推理】川菜:素菜:热菜
A:格律诗:唐诗:五言诗
B:黄金:液体:导体
C:电器:通信工具:电话
D:鱼:水生动物:爬行动物
正确答案:A
解析:川菜可以是素菜和热菜,素菜可以是川菜和热菜,热菜可以是川菜和素菜。
A项,格律诗可以是唐诗和五言诗,唐诗可以是格律诗和五言诗,五言诗可以是唐诗和格律诗,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黄金不是液体,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电话是一种通讯工具,两者是包含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鱼是一种水生动物,两者是包含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1题
9、【判断推理】劳动产品:商品:物美价廉
A:兰花:植物:香气宜人
B:金属:铜:导电
C:天然气:甲烷:燃烧
D:动物:哺乳动物:穴居
正确答案:D
解析:商品都是劳动产品,有些商品是物美价廉的。
A项,兰花是植物,有些兰花是香气宜人的,与题干关系一致,但词项顺序不一致。
B项,铜是金属,导电是铜的属性,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以燃烧,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哺乳动物都是动物,有些哺乳动物是穴居的,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
10、【判断推理】王教授是某大学人气极旺的教师,他非常喜欢微博,自然对喜欢开微博的人也很欣赏。他的一位学生粉丝认为,不开微博者没有资格来听王老师的课,于是自作主张,就在王教授上课的教室门口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开微博者不得入内”。牌子竖起后,就来了一位想听课的学生小芳,据查她确实是个“微博控”。
如果牌子上的话得到准确理解和执行,那么正确的选项是:
A:小芳可能不会被允许听课
B:王教授一定不会允许小芳听课
C:王教授的那位粉丝学生不可能会允许小芳听课
D:小芳一定会被允许听课
正确答案:A
解析:“不开微博者不得入内”等值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不开微博,那么就不能入内”,已知小芳是个“微博控”,即小芳开了微博,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不确定小芳能否进入教室,因此只能推出A项这一可能的情况。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