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要学着活在一个“独立的今天”里面,注意听你生活的每一层面,用铁门把过去隔断——隔断已经死去的昨天;揿下另一个按钮,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隔断那些尚未诞生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险了——你有的是今天。明日的重担,加上昨日的重担,就会成为今日最大的障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确保今天的独立性,才能过好当下
B:甩掉负担,丢掉幻想,才能轻松前进
C:昨天和明天都没有今天重要
D:做好今天的事,才会有资格迎接明天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说要把昨天和明天都隔断,昨日的重担和明日的重担都会成为今日最大的障碍,所以要抛开昨日与明日,生活在“独立的今天”。A项是对此的准确概括。B项表述笼统,脱离了论述昨天、今天、明天关系的话题,排除。文段是说保持今天的独立,并没有对比昨天、今天、明天的重要性,排除C。文段强调的是“活在今天”,而非“迎接明天”,排除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2、【言语理解】作家毕飞宇提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说,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性诉求,第二个就是美学标准。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的美学标准生给自己的子女,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美学标准是需要建立的
B:要在心中逐步建立起美学标准
C: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标准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的美学标准生给自己的子女”可知,文段意为美学标准不会遗传,必须靠自己建立。选项中只有C项强调靠自己建立美学标准。
A、B两项没有强调“自己”,D项没有提及美学标准的“建立”均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33题
3、【言语理解】①于是,无数的天文爱好者冒着眼眸被灼伤的风险,持续追寻这颗行星的踪迹
②祝融星,这颗曾经被热捧的行星是物理学发展史最好的注脚,它的“出现”和“消失”都十分精彩
③《追捕祝融星》一书里,这场漫长博弈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冲突被摆在读者的眼前。科学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纤毫毕现
④原来,祝融星根本不存在
⑤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广义相对论,才为这场持续数百年的追寻画上句号
⑥自从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理论以来,无数人将祝融星奉为圭臬,即使发现水星的轨道偏离理论预言,也只是相信在更靠近太阳的地方,是它的存在干扰了水星轨道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③⑥⑤①
B:②⑥①⑤④③
C:⑥③④②①⑤
D:⑥⑤①④③②
正确答案:B
解析:观察选项,选项分别以②、⑥作为首句,②提出“祝融星”这一概念,⑥论述人们对祝融星的追捧,②更适合作首句,排除C、D。
进一步观察题干所给句子,①中论述的是“追寻”祝融星,⑤中的“这场……追寻”指代的是①中的内容,因此①在⑤之前,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36题
4、【言语理解】领导人整顿风气,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这是小题大做。据说,形成优良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制度。这种观念流行一时,然而不乏偏颇。制度是刚性约束,风气是柔性导引。从逻辑上说,风气导引于先,制度约束于后。风气、制度交相为用,自然能够收到奇效。
关于“风气”和“制度”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风气与制度并重
B:制度比风气重要
C:制度是风气的引导
D:制度不及风气重要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制度是刚性约束,风气是柔性导引”“风气导引于先,制度约束于后”“风气、制度交相为用,自然能够收到奇效”可知,作者认为“风气”和“制度”相互促进,同等重要。A项表述与文意相符,当选。
B、D两项与文意相悖。C项是文段论述的部分内容,不如A项概括全面。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6题
5、【言语理解】近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它们的价值并没有都直接体现为现实生产力,而基本体现在认知层面,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合理性解释。科学的认识价值,依然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要有人类思想新的解放。近代科学所特有的注重实证、倡导理性和批判质疑精神,成为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要素,在推动欧洲社会告别神权信仰和封建政治,进入现代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思想新的解放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
B: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要素是注重实证,倡导理性和批判质疑精神
C:科学成果的价值应该都直接体现为现实生产力
D:近现代科学成果的价值基本体现在认知层面,追求真理,解释世界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要有人类思想新的解放”可知,A项正确。由“近代科学所特有的注重实证、倡导理性和批判质疑精神,成为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要素”可知,B项正确。由首句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0题
6、【言语理解】壮阔的鼓声里,原始的生命激情________开来。周围的空气变得燥热起来,疯狂的鼓声是人类对自然膜拜的一种________,在左扑右冲的拼命厮杀之后,高亢的鼓声将所有的喧嚣________下来,让人的心里封盖上一层霜,空气开始窒息起来。热腾腾的鼓声里有远古的先祖,诉说着三秦大地上马踏泥土的________,诉说着深闺梦里人的哀怨,诉说今人落寞转身失意的悲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激荡 表达 压抑 声韵
B:挥洒 传递 压制 声响
C:挥洒 传送 沉寂 声响
D:激荡 传达 沉淀 声韵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激荡”指因受冲击而动荡。“挥洒”指洒(泪、水等);也比喻写文章、作画运笔不拘束。此处形容“壮阔的鼓声里,原始的生命激情”,用“激荡”更恰当,排除B、C。
第二空,“表达”和“传达”意思相近,不易排除,可先从第三空入手辨析。
第三空,“压抑”指对感情、力量加以限制,但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与“下来”搭配不当,排除A。
验证D项,其余两词填入空中均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7、【言语理解】为了帮助贫困地区脱贫,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开展帮扶,扶贫思路更加清晰,扶贫手段更加多样,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方式效果显著,脱贫攻坚实现换挡提速。但一些尚未脱贫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脱贫产业难度较大。要啃下扶贫的“硬骨头”,还需打好科技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打好脱贫攻坚科技牌
B:啃下扶贫的“硬骨头”
C:选好脱贫攻坚新方式
D:脱贫攻坚实现换挡提速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脱贫攻坚事业实现了换挡提速,接着以“但”转折,说明一些地区因自然条件恶劣,发展脱贫产业难度大,进而提出对策,要啃下扶贫的“硬骨头”,还要打好科技牌。因此“科技牌”“扶贫攻坚”是文段的主题词,要在标题中有所体现。A项包含两个主题词,且对文段主旨概括恰当,作为标题恰当。B、C两项均未体现主题词“科技牌”。D项是文段转折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56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56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7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57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61题
8、【言语理解】在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里曾一度( )泥石流,致使公路堵塞,桥梁冲垮,交通瘫痪。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 )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艺术特色极为称道。
A:暴发 擅长
B:爆发 擅长
C:暴发 善于
D:爆发 善于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同义词辨析。“暴发”、“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泥石流应该更强调突发性,因此句①选“暴发”比较恰当。“擅长”意为独具某种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善于”含有在某一方面好一点的意思,并不含有特别精通之意,程度比“擅长”差得多。根据句意,句②选“擅长”更为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丰子恺对待人生世事的冷观态度,在作者1935年写的《车厢社会》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面对西湖美景, “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 “世事都同风景一样,世事之乐不在实行而在希望”, “世间苦的根本”就在于“身在其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 也 而且 所以
B:即使 也 因为 所以
C:假如 却 那么 因为
D:假如 却 既然 那么
正确答案:B
解析:题目首先说明丰子恺对待人生世事采取冷观态度,接着举出例子证明其观念,然后解释原因,解释原因应用“因为……所以……”,同时“假如”与“却”不是一组关联词语,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7.“社会赞许与不赞许”是我们看待青少年行为最常选择的视角。对于不赞许的行为,就容易进行负面描述。因此不听话就成了叛逆(而不叫有自主性),不爱学习就成了不用功及偷懒(而不叫非学业性向较高),自然,喜欢上网也就成了网络上瘾(而不叫高度热衷网络)。
这段话意在说明:
A:人们对青少年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好与坏”的二元判断标准进行
B:对青少年的评价多半是负面的
C:青少年大部分都不听话
D: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了社会现象
正确答案:A
解析:本段主要讲的是社会对青少年的评价常以“赞许与不赞许”为价值选择点来进行二元判断。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