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00

发布时间:2022-12-31 21:17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一种文化决不能靠              其他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容纳外来成分的气魄,能不能               和消化并不机械照搬、盲目崇洋,正是衡量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排挤 吸收

B:排斥 吸纳

C:排挤 吸纳

D:排斥 吸收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中“排挤”具有贬义色彩,文中所述内容为文化显然非贬义语境,因此排除AC。后一句中“消化”与“吸收”相对应,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________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________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________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美丽的一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出一辙 晶莹剔透 不足为奇

B:一成不变 玲珑剔透 不足为奇

C:一模一样 光亮通明 司空见惯

D:千篇一律 晶莹剔透 司空见惯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横线后的“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可知肉眼中看到的细沙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只能用于修饰事情,不能用来表示细沙无很大差别,排除A。“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文段并没有体现不变之意,排除B。“一模一样”指样子完全相同。“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两者填入均符合句意,且能够与“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保留。第二空,“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比“光亮通明”词义更丰富,更符合在显微镜下看到细沙结构和光亮的语境,排除C。验证第三空,“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用在此处指柴米油盐很常见,正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3、【言语理解】根据民诉法规定的二审终审原则,任何案件证据要经过二次质证,并最终得以认证。检察院以新证据为由提出抗诉从而引发再审程序并最终定案容易导致有些当事人在一、二审中恶意隐瞒证据,在判决生效后拿出“杀手锏”向检察院申诉,通过再审从而达到最后的诉讼胜利,这是不道德、不公正的。因此,检察机关以新证据为由提起抗诉是不妥的。
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是:

A:任何案件证据都要经过二次质证

B:检察机关用发现新证据提起抗诉的规定是不妥的

C:民诉法规定的二审终审原则,并最终得以认证

D:通过再审从而达到最后的诉讼胜利,这是不公正的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关键词“因此”可知最后一句为文段主旨句,与此相符的为B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

从全世界范围看,论文依然是学术成果主流呈现方式,仍是学术界的“________”。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唯”字,即论文成了学术评价的唯一依据,学术评价________成了计算论文篇数、比拼刊物级别。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必修课  蜕变

B:

硬通货  异化

C:

敲门砖  演绎

D:

磨刀石  沦落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空,由“论文依然是学术成果主流呈现方式”可知,论文在学术界仍然很重要。“敲门砖”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文段说的是论文在学术界仍占重要地位,“初步手段”不符合文意,排除C。“磨刀石”侧重使人或事物某方面产生作用,填入未体现论文在学术界仍占重要地位之意,排除D。

第二空,由“论文成了学术评价的唯一依据”“计算论文篇数、比拼刊物级别”可知,此处是说学术评价背离了应有的评价方式而流于计算论文篇数、比拼刊物级别这种形式。“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也指衰变。其填入程度过重,排除A。“异化”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53题

5、【言语理解】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及发挥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要么是附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A: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

B: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C:阐述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附性质

D:解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指出文化力的显现及发挥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即文化力具有依附性,接下来主要是对文化力的依附性进行具体论述。由此可知,文段的主旨应是文化力本质上是具有依附性。A、B两项与此无关,排除。文段说的是“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D项“认识不清的原因”扩大了范围。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①谣言止于智者,粉碎谣言靠的还是民众自身的审慎与理性
②流通的信息不仅要多,更要有质量
③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社会,会内生出强大的信息鉴别机制
④信息够不够有说服力,不是权力可以命令的
⑤消除谣言的最好方式并非杀鸡儆猴式的惩罚,而是保证提供充分信息
⑥一万个流言也抵不上一个权威的信息,虚假信息反令民众茫然失措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⑤②⑥④

B:⑤⑥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⑥⑤④

D:⑥④①③②⑤

正确答案:B

解析:通读六个句子可知,③讲的是“强大的信息鉴别机制”,①中“粉碎谣言靠的还是民众自身的审慎与理性”,③、①从信息的鉴别入手,从机制到民众,排序合理,故③①承接;且纵观六个句子,⑤具有较强的总起句特征,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0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78题

7、【言语理解】嫉妒心强的人常常言辞讽刺,他们________,有时还喜欢过度________对方。嫉妒者对目标者的攻击以恭维为烟幕,这不仅是因为需要维持其妒意披着的赞美外衣,同时也出于对引发其嫉妒的美事的强烈渴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言不由衷 赞美

B:口是心非 表扬

C:阳奉阴违 夸奖

D:心口不一 褒奖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后文“以恭维为烟幕”“披着赞美的外衣”可知,所填词语应表达表里不一之意,且含贬义。“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指心口不一致,但大多时候表示的是一种无奈之举,而非贬义,排除A。“阳奉阴违”指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与句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表扬”指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褒奖”指表扬和奖励。相较之下,“褒奖”包含了“表扬”的意思,程度更重,填入更能表示因嫉妒而过度夸奖对方之意,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8、【言语理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________的大腕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________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________,甚至出丑露乖,________。

A:红极一时 底蕴 捉襟见肘 惹人耻笑

B:炙手可热 底蕴 江郎才尽 贻笑大方

C:红极一时 能力 江郎才尽 贻笑大方

D:炙手可热 能力 捉襟见肘 竹篮打水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红极一时”意为在一段时间内很火。用来形容“大腕赵本山”程度不够,排除A、C。第二空,“能力”指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物的主观条件。“底蕴”指蕴涵的才智、功力等。填入均无不妥,较难辨析。继续分析第三空,“江郎才尽”泛指才思衰退或才华枯竭。“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穷于应付,顾此失彼。与“掏空自己”对应, “江郎才尽”更恰当,排除D。将B项代入第四空验证,“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与“出丑露乖”的语境也相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9、【言语理解】

①获得相对的自由,从而充分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③人只有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达到“善”

④“善”侧重于掌握人的需要

⑤而“美”则侧重于在“真”“善”的前提下,超越二者的局限性

⑥“真”侧重于人掌握客观规律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⑥④⑤③②①

B:

④③⑥⑤①②

C:

②④③⑤⑥①

D:

②⑥④③⑤①

正确答案:D

解析:

分析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是“真”“善”“美”。④⑤⑥分别介绍“善”“美”“真”的侧重点,由⑤的“而‘美’则侧重于在‘真’‘善’的前提下……”可知,三句相对顺序应为⑥④⑤,首先排除与此顺序不符的B、C。③论述如何才能达到“善”,与⑤衔接不恰当,应接在④之后,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6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

10、【言语理解】粟和稷实际就是人们常见的小米,当它在民间作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时,名字是粟;当它被呈入宫廷,作为社稷坛上祭天的成果时,名字是稷。同一种作物拥有了两种不同的名字,在这作物的分工背后,隐藏着人的分工。在历史长河的某一瞬间,小米们走上了两条路,一种是名为粟的粮食,一种是名为稷的祭品;人们也走上了两条路,一群是种田人,一群是读书人。前者只在民间从事劳作,后者只负责朝堂上的记录,不知道这神圣的名字与餐桌上的小米是同一种材质。当阅读文字的眼睛不再关注田野,当握笔的手不再触碰种子与农具,隔阂的出现便顺理成章。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粟和稷在名字上的纷争由来已久

B:社会阶层的隔阂是粟和稷分歧的根源

C:用于祭天的稷被人为地神圣化了

D:粟和稷的分工实际上是一种偶然结果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为总结句,当读书人不再关注田野和农业实践,隔阂就出现了,也就是说粟和稷的分歧来自社会阶层的隔阂。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