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医生诊疗费用的低下与药品加成的过高,共同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现状。它保证了公共医院在数据上的收支平衡,却导致了“大处方”“新特贵药”“过度医疗”等现象的出现,让医生和患者都容易成为扭结的医疗制度及以其为轴的社会冲突的代偿者。前一段时间,患者魏则西的去世和医生陈仲伟的遇害先后引起舆论大潮,两件新闻被附会了各种情绪,最终_______________。其所展现出的,正是医患双输局面长久酝酿出的情绪瞬间决堤的效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局面
B:形成了喧闹的群体舆论冲突事件
C:异化成为群体对群体的谴责和喊话
D:造成了医患之间矛盾的形成与扩散
正确答案:C
解析:患者魏则西去世和医生陈仲伟遇害这两起事件,分别代表了医患冲突中患者和医生的悲剧,被附会了各种情绪,最有可能引发的应是患者和医生这两个群体间的行为。A、D两项反映的医患矛盾问题由来已久,并非由这两件新闻引发,排除;C项的“异化”符合事件中单独的个案发酵为两个群体间事件的语境,且“群体对群体”分别对应事件中患者和医生两个群体,填入衔接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6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9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
2、【言语理解】哲学家们长久以来都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饶有兴致,许多人相信内部语言(也可叫做内在声音、内心独白或言语思维等等)在科学的范畴之外。这一观点正在被颠覆。人们有了新的实验方法激发内部语言的出现,对之进行干扰,并得到神经成像。研究者开始了解这些内部语言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具有哪些主观特质以及在人们的思维和决策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
B:
C:
D:
正确答案:B
解析:
考题出处: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78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03题
3、【言语理解】我国《民法总则》颁行以后,就将展开民法典分编的立法。期待在分编立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护,进一步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当前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高科技发明面临着被误用或滥用的风险,这会给个人隐私权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人肉搜索”泛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非法盗取他人的信息、邮件等行为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行为严重侵害了个人人格权,甚至危及财产及人身安全,需要在立法层面做出有效应对。
文中提出的“有效应对”,主要是指:
A:加强人格权立法,提升人格权保护水平
B:通过分编立法,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
C:强化对“人肉搜索”等不法行为的打击
D:注重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法治研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表达了对民法典中强化个人人格尊严保护的期待,接着分析原因——高科技发明可能会对个人隐私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甚至危及财产及人身安全,需要在立法层面上做出有效应对。因此,“有效应对”主要是指前文提到的在民法典的分编立法过程中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A项与此相符。
C、D两项均未体现出“立法层面”,B项未体现“人格权”,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8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6题
4、【言语理解】片面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取向,使得理想、信念教育难以入脑入心。大学内外把大学歪曲成名利场,这种认识对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误解和挤压。对此,高校要重建大学精神,整顿学风、校风。更重要的是从小学、中学就要突破应试教育的偏向,培养有正确追求、人格健全的新人。
最符合这段话主旨的一项是:
A:为了爹娘,为了自己,拼了
B:目标清华当仁不让,理想北大美梦成真
C:教育改变命运,草根子弟翻身
D: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片面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取向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以“对此”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即要突破应试教育的偏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文段重点强调内容。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A、B、C三项均与“突破应试教育”的倾向相悖,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5、【言语理解】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能为了城市而建设,而应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建设。在很多城市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从规划开始就没有将文化设施当作文化来建设,只讲新城面貌,只图建筑的________,甚至连相关文化部门和艺术家都没有介入,结果,建成后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________,终于成了摆设。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炫目 格格不入
B:高端 大相径庭
C:时尚 迥然不同
D:豪华 相去甚远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文中“只讲新城面貌”意思是指讲究城市的表面,“豪华”一般指建筑内部的装修,排除D。“高端”是一个偏褒义的词语,与文意不符,排除B。
第二空,城市建设不注重文化建设,甚至没有文化部门和艺术家的介入,结果肯定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不协调、不相容。而“迥然不同”侧重强调不同,不如“格格不入”契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①青春还没有开始就已老去,这个世道的青春怕是被各类添加剂催熟了
②可是,青春该在何时离去
③五月因着百年前的喧嚣,成了青春的月份
④梦想与幻想、欲望与奢望、生存与快乐,成为无法绕过的命题,费着你可怜的神经,消磨你的时光,这个青春有点难挨
⑤青春来得悄然有序,怀疑这个世界,但不怀疑那个心目中最帅、最美的男孩或女孩的时候,青春就嚣张得可以了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③②④①
B:②④⑤①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⑤②①④
正确答案:D
解析:观察5个句子,⑤提到青春来到时候的样子,②引出青春该在何时离去之问,按照时间逻辑,⑤应在②之前,排除B、C。③引出“青春”的话题,与②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故③②相连不当,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7、【言语理解】与元素周期表这一区域中金属的抗氧化性相比多少有些不寻常的是,金属锇的细微粉末在空气中会缓慢氧化,形成四氧化锇。对于重金属氧化物而言更为不寻常的是,四氧化锇是挥发性的,在室温下会升华为高毒性的蒸气。
从这段话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金属锇是不寻常的
B:重金属氧化物一般不是挥发性的
C:金属锇在室温下会升华为蒸气
D:四氧化锇会慢慢氧化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首句说的是“与元素周期表这一区域中金属的抗氧化性相比多少有些不寻常”,即元素周期表这一区域中金属具有抗氧化性,而金属锇具有氧化性,A项脱离语境得出金属锇不寻常的结论,不正确。
B项可由末句的“不寻常”推出。
C项偷换概念,在室温下会升华为蒸气的是四氧化锇,而非金属锇。
D项偷换概念,文中提到会缓慢氧化的是金属锇的细微粉末,而非四氧化锇。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7题
8、【言语理解】辛亥年到来的时候,似乎没有迹象表明,这将是这个铁血帝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是从隆裕皇太后万寿圣节(正月初十)的歌舞升平开始的,而在这一年行将结束的十二月二十五(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却颁布了一纸退位诏书,中国的封建政权就此曲终人散。历史的急转直下,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革命领袖)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
上面一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清帝国何以灭亡
B: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C:辛亥革命何以成功
D:历史发展有其规律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辛亥年到来的时候,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将是中国封建政权曲终人散的一年。然后表明观点,“历史的急转直下,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革命领袖)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与此最相符的为B,当选。
A、C两项文段没有谈及。D项表述过于宽泛。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9、【言语理解】慢慢用餐、吃干净每粒饭的人,身上至少有两项美德。第一是懂得感恩,感恩实在是要从敬重粮食开始。和尚们吃净饭粒要用开水洗一洗碗,喝下去,他们能从粮食中领悟天地馈赠之厚意。第二是享受福气。好东西是生长出来而非生产出来的,慢慢地享受生长出来的东西,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粮食不仅是碳水化合物,还是天地的能量。
最能概括这段文字的是:
A:用餐习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每一个人都要珍惜粮食
C:珍惜粮食的人值得景仰
D:敬重粮食就是敬重生命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开篇提出“慢慢用餐、吃干净每粒饭的人,身上至少有两项美德”,接下来具体介绍了这两种美德,意在赞扬珍惜粮食的人的美德。C项与此意最接近。A项强调的是“用餐习惯”,而文段强调的是用餐时珍惜粮食的人的品格,且“用餐习惯”比较宽泛,排除。文段意在赞扬珍惜粮食的人体现的美德,而非呼吁每一个人都要珍惜粮食,排除B。D项为文段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10、【言语理解】很多人都认为癌症是“现代病”,因为“从前听都没听说过”。最近,貌似又有些研究支持这一观点。近日,英国《每日邮报》一则报道被引入国内,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两位科学家通过研究木乃伊,发现古人无癌,癌症是“人造现代病”,甚至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死亡率开始急速飙升”。对医学史以及癌症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会觉得这个结论非常怪异,“人类的死亡率”从来都是100%,何来“飙升”;自然界中的各种致癌因素,比如紫外线、环境毒素、霉变食物、致癌病毒等,也都古已有之。不过,报道所描述的研究倒是真实存在的,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癌症综述》。
作者认为:
A:癌症与工业化关系密切
B:现代人患癌症的比例增大
C:癌症应归咎于环境污染
D:癌症从古到今都是存在的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对医学史以及癌症稍微有了解的人大概都会觉得这个结论非常怪异,‘人类的死亡率’从来都是100%,何来‘飙升’;自然界中的各种致癌因素,比如……也都古已有之”可知,作者认为癌症古已有之,并非“人造现代病”,D项与此相符。A、B两项均与作者观点相悖,C项在文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3题,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