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 不耻
B:遏止 不耻
C:遏止 不齿
D:遏制 不齿
正确答案:D
解析:“遏制”指抑制,控制;“遏止”指用力阻止,使停止;①句是说“没能抑制住对方凌厉的攻势”,故应选“遏制”。“不耻”指不感到耻辱,“不齿”则表示鄙视,不愿意提到,根据②句句意应选“不齿”,且“为……所不齿”是一种固定用法。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人生不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极可能近大者大,近小者小。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大人物。有为的青年,首先应该知道你这一行的权威人士是谁,然后想办法“接近”他们。例如,读他们的传记,听他们的演讲,了解他们的成就,使自己襟怀开阔,目标远大。这就像做书法家一样,手上备有若干部真正的好碑好帖,时时观摩,而且任何机会看见好字,决不放过。
最能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一个字是:
A:持
B:恒
C:愿
D:志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出“近大者大,近小者小”,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接近自己这一行的权威人物,只有接近“大”的,自己才会成为“大”的。“大”强调的是一种远大的志向,故D项最能概括文意。A、B两项的“持”和“恒”强调的是毅力的重要性,未能突出接近“大”这一特征,排除。C项,“愿”体现的是愿望,偏离主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3、【言语理解】简单地说,综述主要是面向圈内人的,有时甚至主要是给业内同行看的,所以完全用纯专业的语言来叙述。但元科普著作就不一样,它的目标是本领域以外的人群,为此就需要由最了解这一行的人将知识的由来和背景,乃至科研的甘苦和心得,都梳理清楚,娓娓道来。这就是非亲历者所不能为的缘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综述与元科普的区别
B:综述与元科普的内涵
C:综述与元科普的共性
D:综述与元科普的联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综述的特点——面向圈内人,叙述语言专业;接着以“但”转折,提出元科普著作不一样,其对象是本领域以外的人群,需要由最了解这一行的人将知识的由来和背景等描述清楚。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综述和元科普的区别,即A项。
B项两者的内涵、C项两者的共性和D项两者的联系,文段都未涉及,均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5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0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5题
4、【言语理解】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是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农业离不开农民,我们面临的现实不仅是农民数量萎缩,而且素质堪忧。青壮年农民数量急剧减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未来谁种地”备受社会关注。因为没有人,农业安全就是一句空话。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吸引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务农至关重要
B:保障农业安全需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民
C:劳动力数量的急剧下降对农业安全的影响
D:国家的农业安全取决于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阐述的是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农民对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性。A项未提到“农业安全”,排除。C项只涉及农民数量,D项只涉及农民素质,均不全面,且D项“取决于”的表述过于绝对。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优秀的战略制定者不仅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还需要很强的直觉感受。他们必须同时是优秀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人类认知的研究发现,战略领导者若能利用联想思维去发现,利用并说服各方接受远离现状的机遇,通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战略创新不仅依靠理性分析,同样也需要直觉灵感,创新战略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结果。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战略创新需要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支持
B:战略制定者应兼具理性和感性
C:联想思维是成为优秀领导者的必备条件
D:人类认知的新发现为战略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即点明主旨:战略制定者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很强的直觉感受。末句进一步强调“创新战略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结果”。B项是主旨的同义转述,当选。A项为论证观点的内容,非重点。C项“必备条件”文段未提及。D项为文段论证观点的内容,非重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6、【言语理解】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是将密封环境的空气,通过室内机吸进,再通过蒸发器制冷,使得空气降温,再送进室内,几次反复,室内的温度就会慢慢降下来。如果想要达到好的降温效果,室内外是要相隔的。_______________。这样一来,开空调时最好不吸烟,否则,烟雾会在室内循环,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污浊,也会使空调里的过滤网承载更多的除尘负担,下次使用时就会把烟气残留在过滤网上的细菌再次吹进室内。如此反复使用,所谓的某种“空调病”就出现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就给有害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B:这就是为什么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的原因
C:近年来患“空调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D:这样才能保证室内有一个健康清新的空气环境
正确答案:B
解析:结合“室内外是要相隔的”“这样一来……烟雾会在室内循环”可知,横线处所填句子应表达室内外相隔、空气不流通的意思。B项的“关好门窗”与此相符,且能与“开空调时最好不吸烟”构成因果关系。A项“有害细菌”文段未涉及,填入突兀。C项“空调病”的表述在文段结尾,填入无法衔接。D项没有表达出空气不流通之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7、【言语理解】(1)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________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郁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2)________,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打算,但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留下的只会是一片冷漠荒原。
(3)20国集团,又称G20,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________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艳 总而言之 寻觅
B:明丽 推己及人 谋求
C:明媚 不可否认 寻求
D:明朗 毋庸置疑 谋取
正确答案:C
解析:(1)句,“明艳”与“娇艳”语义重复,排除A;“明朗”指未被遮蔽,无暗影,不能与“娇艳”并列来共同描述“春光”,排除D。
(2)句,由“但如果人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知,前面的句子应是在肯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打算”存在的普遍性及合理性,选“不可否认”更贴合文意,排除B。
(3)句,“寻求合作”为习惯表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题
8、【言语理解】一种文化决不能靠 其他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容纳外来成分的气魄,能不能 和消化并不机械照搬、盲目崇洋,正是衡量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排挤 吸收
B:排斥 吸纳
C:排挤 吸纳
D:排斥 吸收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中“排挤”具有贬义色彩,文中所述内容为文化显然非贬义语境,因此排除AC。后一句中“消化”与“吸收”相对应,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
汉字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发展变化,在每种字体的书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龟甲兽骨上清丽瘦硬的甲骨文、青铜器里圆转古朴的金文、刻石中整齐端庄的篆书,个体字符的线条、结构,整体章法的布局、排列,都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汉字在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驱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更将汉字的美发挥到极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B:
文字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符号
C:
汉字的形体演变反映了审美取向的变化
D:
书法充分发挥了汉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汉字经历了一系列的字体发展变化,且在每种字体的书写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接着举“甲骨文”“金文”等事例说明这些字体都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最后论述汉字在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驱动下,形成了书法,书法将汉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故文段层层论述,尾句是文段的重点,意在强调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的发挥。D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A项 “书法的重要地位”文段未提及,排除。
B项,文段论述的是“汉字”,该项“文字”概念变化,排除。
C项,文段论述汉字不同形体是为了说明每种形体都蕴含审美价值,而不是为了说明“审美取向的变化”,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
10、【言语理解】一些人有这样一种思想误区,即只讲“实现自身价值”,不讲“提高自身价值”。人当然天生就有价值,这价值应当重视,但还有待提高。提高不能靠包装与炒作,必须要真正提高质量,具体表现无非就是德与才,这两方面的提高,只有通过克己修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克己修身,如何能成“大器”?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经艰苦磨炼,如何能“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文字意在:
A:澄清对待自身价值的思想误区
B:强调德才兼备是人才质量的核心
C:批评某些人一味自我包装炒作的行为
D:阐明克己修身对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需要提高自身价值,接着阐述真正提高自身价值需要通过克己修身来实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