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要约是指凡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其内容十分确定,并且表明要约人有在其要约一旦得到承诺就将受其约束的意思表示。
典型案例:
2016年6月8日甲方向乙方拍发了一封电报:“今我处有一批葡萄罐头,你方是否需要?”次日即收到乙方回电:“需要,请详告货目、价款。”甲方遂于6月13日发电详告:“葡萄罐头1500箱,规格锡皮545克型,每箱20瓶,每瓶单价2.10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整批货物加运杂费1200元。”乙方接电后,回电请求改锡皮545克型为300克型,并要求8月中旬交货,见货单即付款。
6月17日,甲方考虑到自己库存的300克型的数量少,8月中旬交货有困难,不能满足乙方的需要。便发电告诉乙方:“我方只有545克型货物,8月中旬能交货。”乙方于6月21日回电:“你方6月17日来电,我方同意。另请考虑规模为锡皮300克型的货物。”
根据上述定义,以上案例中的要约有多少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C
解析:要约的定义要点:①提出订立合同的建议;②内容十分确定;③表明要约人有在其要约一旦得到承诺就将受其约束的意思表示。因此题干中:(1)甲方6月13日的发电详告为要约;(2)乙方接电后的回电为要约;(3)甲方6月17日的发电为要约;(4)乙方6月21日的回电为要约。共计4个要约。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
2、【判断推理】资源整合:指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
下列不含资源整合的是:
A:中国的户外广告公司有数万家之多,非常分散,但有的能把这些分散的公司集中到一起,形成优势后再来策划销售
B:当年牛某从某公司黯然出局时,除了其所经营的各种关系,剩下的只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悲怆与勇气
C:在当今强调速度和规模的时代,某企业考虑最多的是潜在价值共享、共同创造超值、交换价值各得所需等
D:某公司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苦于找不到老师,正好老总的一个同事提供了一公司培训部经理的电话,经联系后如期完成了培训任务
正确答案:B
解析:资源整合定义的关键信息:对不同资源进行整合。
A项,把分散的公司集中到一起形成优势,是对不同资源进行整合,符合定义。
B项,牛某从公司黯然出局,并不存在公司对资源的整合,不符合定义。
C项,潜在价值共享、共同创造超值、交换价值各得所需是把不同资源进行整合,符合定义。
D项,通过同事找到培训老师,完成了培训任务,是对不同资源进行整合,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5题
3、【判断推理】赌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财物为赌注比输赢,达到非法转移财物所有权的一种行为。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属于赌博的一项是:
A:甲公司与球迷们商定:若巴西赢球公司赔球迷们100万,若巴西输球则球迷们赔公司100万
B:公安机关悬赏:公民如抓获拐卖儿童的犯罪嫌疑人给赏金5万元
C:甲乙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乙方按期完成工程就奖励100万元,延期完工则每天缴纳4万元的误工费
D:卖主与买主商定:若这幅字画为赝品,卖主赔10倍价钱
正确答案:A
解析:赌博定义的关键信息是:比输赢。B、C、D三项中的行为并不存在输赢的情况,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A项是以巴西队的输赢为基础的,符合定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判断推理】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危机时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相对廉价的非必需品。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在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而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需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口红效应的是:
A:张三现在收入很高,但生活简朴的他还是喜欢购买100元左右的衣服
B:李四近半年基本没有收入,但他用父母的积蓄购买了一辆35万元的轿车
C:王五还房贷压力很大,单位食堂饭菜价格较高,他经常到路边摊吃10元的盒饭
D:赵六最近业绩不好,收入较低,为释放压力,每周六晚上都喝50元1瓶的白酒半斤
正确答案:D
解析:口红效应的定义要点:①在经济危机时;②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相对廉价的非必需品。
A项,张三现在收入很高,并不是经济危机,不符合要点①,不属于口红效应。
B项,李四用父母的积蓄购买了一辆35万元的轿车,不是“相对廉价的非必需品”,不符合要点②,不属于口红效应。
C项,王五到路边摊吃10元的盒饭,其把盒饭当作正常的饮食,不是非必需品,不符合要点②,不属于口红效应。
D项,赵六收入较低、压力大,是经济危机时,符合要点①;50元1瓶的白酒,是相对廉价的非必需品,符合要点②,属于口红效应。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
5、【判断推理】痕迹管理:指按照相关部门要求,用文字或图片等材料记录、展示工作过程和业绩,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监督管理手段。
下列不属于痕迹管理的是:
A:李先生被派往分公司调研,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手机上装了多个工作APP,必须随时关注上边的各种信息,还得及时把现场工作照上传给公司领导
B: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存储了大量的记录公司各项活动的文字影像资料,为每年的年终总结和工作汇报提供了足够的第一手材料
C:按有关部门规定,申报项目时,除了填写申请书,还须以附件形式提供相应的图片、证书、文件等作为支撑材料,以供评审专家核查
D:某窗帘公司要求安装人员为客户上门服务时,必须把测量、安装、调试、用户评价等每个环节拍成小视频,现场传给部门经理
正确答案:C
解析:痕迹管理的定义要点:①用文字或图片等材料记录、展示工作过程和业绩;②作为绩效考核依据。
A项,李先生及时把现场工作照上传给公司领导,属于用文字或图片等材料记录、展示工作过程和业绩,发给公司领导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符合定义。
B项,人力资源部门存储了大量的记录公司各项活动的文字影像资料,属于用文字或图片等材料记录、展示工作过程和业绩,将其作为每年的年终总结和工作汇报的第一手材料,符合定义。
C项,填写申请书需要须以附件形式提供相应的图片、证书、文件等作为支撑材料,这是为了供评审专家核查,而不是作为绩效考核依据,不符合要点②。
D项,某窗帘公司要求安装人员必须把每个工作环节拍成小视频,现场传给部门经理,属于用文字或图片等材料记录、展示工作过程和业绩,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10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111题
6、【判断推理】语言磨蚀,是指某种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受该语言的语言因素或非语言因素(情感、动机、年龄、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等)影响而出现的言语行为或言语能力的衰减现象,具有非病理性、渐变性、可逆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语言磨蚀的是:
A:小李高考英语成绩很好,但暑期休息后在开学分班考试中英语成绩不理想
B:八十多岁的老张与年轻时差别较大,常常要别人重复说过的话,且说话缓慢
C:小赵小时候生病导致双耳失聪,成年后别人常常听不懂她说的话
D:中学生小夏到美国参加暑期夏令营后,英语水平提高不少
正确答案:A
解析:语言磨蚀的定义要点:①某种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受该语言的语言因素或非语言因素(情感、动机、年龄、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等)影响;②言语行为或言语能力的衰减;③具有非病理性、渐变性、可逆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A项,小李英语成绩下降,是因为在暑假中减少了英语使用,符合定义。
B项,老张说话缓慢,是因为年纪大的原因,是不可逆的,不符合要点③。
C项,别人听不懂小赵说的话,是因为他小时候双耳失聪没学会说话造成的,不存在反复性,不符合要点③。
D项,英语水平提高不少,不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8题
7、【判断推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每国有1~2名代表参会,参会代表没有多重国籍的人。其中,甲、乙、丙和丁四人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和美国3个国家。已知:
(1)甲、乙至少有1人来自英国;
(2)乙、丙至少有1人来自德国。
如果甲、丙、丁至少有2人来自英美两国,则下列( )项是不可能的。
A:甲来自德国
B:乙来自德国
C:丙来自英国
D:丁来自英国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假设甲来自德国,根据(1)可知,乙来自英国,结合(2)可知,丙来自德国,则甲、丙、丁至少有2人来自英美两国为假,因此甲不可能来自德国。
B项,假设乙来自德国,根据(1)(2)可知,甲来自英国,丙来自哪个国家未知,可能来自英美两国,甲、丙、丁至少有2人来自英美两国可能为真。
C项,假设丙来自英国,根据(2)可知,乙来自德国,结合(1)可知,甲来自英国,甲、丙、丁至少有2人来自英美两国为真。
D项,假设丁来自英国,甲、乙、丙来自哪个国家未知,甲、丙可能来自英美两国,甲、丙、丁至少有2人来自英美两国可能为真。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8题
8、【判断推理】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与疾病作斗争,各种疾病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的是大范围传染性疾病。短短几年来,人们充分见识了重大疫情的威胁。特别是这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吃惊。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所以说,人类与传染病斗争未有穷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支持以上的结论?
A:新发传染病大都是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对新的传染病基本无效
B:病毒越来越具有隐蔽性
C:病毒为了生存会不断变异
D:人定胜天,历史上曾有过的多次灾难性疾病最终都被人类打败了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结论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未有穷期。
A项,指出抗生素对新的传染病基本无效,加强了题干结论。
B项,病毒越来越具有隐蔽性,说明人类同疾病的斗争越来困难,加强了题干结论。
C项,病毒“不断变异”也说明人们还无法有效控制传染病,也加强了题干结论。
D项,说明人类有打败灾难性疾病的历史,因此不能加强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
9、【判断推理】A,B,C,D,E,F分别代表六个人,他们围坐一张圆桌,安排座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①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顺序,相邻的字母不能成为邻座,如AB不能邻座
②B至少跟CD中的一个相邻
③E和F之间不得少于两人
那么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A:ADBECF
B:EBDFAC
C:FBDEAC
D:BCEADF
正确答案:B
解析:采用排除法。由①可排除C、D两项;由③可排除A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吸管效应:指用一根吸管吸杯中果汁,就能把管子周围的果汁都吸入。比喻在某区域植入某种“吸管”,就能聚集资源,引起明显的区域反应。
下列不属于吸管效应的是:
A:世界石油探矿的常识是,两个矿区的标准距离为一百公尺,中国目前在东海已经勘探了八个油气田,包括“八角亭”新油气田在内
B:随着广州城市功能的向南转移,铁路新客站附近的番禺钟村、南海平洲、三山、顺德陈村等多地的楼价都已被推高
C:某镇整合镇内工业园区资源,凭借其纺织产业的雄厚基础,确立以纺织特色为主攻方向,引导纺织企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实行集群发展
D:某市规划几年内让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搭配便捷交通方式,两者“二合一”,让该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纷纷向往的繁华地
正确答案:A
解析:吸管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植入“吸管”后能聚集资源,引起区域反应。
A项,只是阐述石油探矿的常识,并未涉及植入“吸管”后能聚集资源,不符合定义。
B项,城市功能向南转移,即植入“吸管”,附近楼价被推高,即引起区域反应,符合定义。
C项,以纺织特色为主攻方向,引导纺织企业实行集群发展,体现了聚集资源,引起区域反应,符合定义。
D项,搭载便捷交通方式,即植入“吸管”,让该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纷纷向往的繁华地,即聚集资源,引起区域反应,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