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要式法律行为是指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要求的形式才能成立的行为。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要式法律行为的是:
A:甲与乙协议离婚
B:
老王到移动营业厅办理宽带业务
C:
保险公司赠与老李人身保险合同一份
D:
小王向同事借款1000元
正确答案:D
解析:要式法律行为的定义要点是:按照法律要求的形式才能成立。A项协议离婚,B项办理宽带业务,C项赠与人身保险合同,都符合该要点。D项借款1000元并不一定要按照法律要求的形式,不符合要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十堰:武当山
A:宜昌:神农架
B:咸宁:九宫山
C:襄阳:古隆中
D:黄陂:木兰山
正确答案:B
解析:
武当山位于十堰市。
A项,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边陲,而非位于宜昌,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九宫山位于咸宁市,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古隆中位于襄樊市襄阳,襄阳不是市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木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黄陂不是市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备注:湖北襄樊于2010年12月9日更名为襄阳,此次考试时间是2010年7月10,考试时襄樊并未改名,因此C项为错误选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
3、【判断推理】应激本身没有致痛能力,但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应激与疼痛慢性化的发生正相关,即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下的人群,其疼痛症状更易迁延,进而发展为慢性疼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调查结果?
A:长期应激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使人的疼痛抑制系统的功能被削弱
B:具有焦虑倾向的人,其应激水平往往较高,疼痛慢性化的发生率也会更高
C:吸烟使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对疼痛感知的影响与应激相似
D:如果能有效缓解应激,保持心态平和,疼痛慢性化的发生率将会降低50%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调查结果:长期应激易导致慢性疼痛。
A项,解释了长期应激会导致疼痛慢性化的内在原理,能够支持题干结论。
B项,通过举例说明应激水平高会使疼痛慢性化的发生率高,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题干结论,但与A项相比,没有解释内在原理的支持力度强,排除。
C项,说的是吸烟对疼痛感知的影响与应激相似,并未说明应激是否会导致慢性疼痛,属于无关项,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D项,通过举反面事例来说明缓解应激会使疼痛慢性化的发生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题干结论,但与A项相比,没有解释内在原理的支持力度强,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108题,2019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103题
4、【判断推理】蜡烛:教师
A:明月:思念
B:桃李:学生
C:长寿:松柏
D:高尚:巍峨
正确答案:B
解析:蜡烛比喻教师,桃李比喻学生,且教师和学生是人。C项松柏象征长寿,顺序颠倒。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防守:失陷
A:工作:辞职
B:进攻:占领
C:应聘:落选
D:求证:反驳
正确答案:C
解析:防守失败的结果是失陷,为因果关系。
A项,辞职并非是工作失败的结果,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进攻胜利的结果是占领,与题干逻辑相同,保留。
C项,应聘失败的结果是落选,且失陷和落选的结果都是被动的,比B项更恰当。
D项,求证和反驳是反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
6、【判断推理】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A:汽车爆胎:汽车漏油
B:防洪堤:绿化带
C:纯种繁育:杂交繁育
D:销售提成:股份分红
正确答案:C
解析: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两种形式,二者是矛盾关系。
A项,汽车爆胎与汽车漏油均为汽车故障的一种,但除了这两种故障还存在其他汽车故障,二者是反对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防洪堤是指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的堤坝,绿化带指供绿化的条形地带,二者没有明显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纯种繁育与杂交繁育是两种繁育方式,二者是矛盾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D项,销售提成与股份分红均为收入方式,但除了这两种方式还存在其他收入方式,二者是反对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1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7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6题
7、【判断推理】酸雨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它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建筑设施都有很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可以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于水的种酸。科研人员研究指出,减少煤和石油的使用是防治酸雨的治本之策。
上述科研人员的判断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A:煤和石油的燃烧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B:煤和石油燃烧后排放的气体结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形成种酸
C:酸雨面积的扩大将大量消耗煤和石油资源,导致能源危机的发生
D:煤和石油燃烧释放的氧化剂使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结合形成种酸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推出“减少煤与石油的使用是防治酸雨的治本之策”。要使这一论证成立,需要在两者间建立联系,即煤与石油的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A项是必须假设的。
B、D两项,不是必须假设的,因为氧化剂是空气中原有的。
C项,能源危机与论证无关。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学校工会举办“教工好声音”歌唱比赛,赛后参赛者们预测比赛结果。张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李老师也能获奖。”李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刘老师也能获奖。”刘老师说:“如果田老师没获奖,那么我也不能获奖。”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上述三位老师说得都对,并且上述四位老师中有三位获奖。
由此可以推出没有获奖的是:
A:张老师
B:李老师
C:刘老师
D:田老师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的逻辑关系为:①张老师获奖→李老师获奖→刘老师获奖;②田老师没获奖→刘老师没获奖。假设刘老师没获奖,由①可知李老师和张老师也没获奖,与题干三位老师获奖矛盾,即刘老师获奖了。由刘老师获奖,结合②可得田老师获奖,此时如果张老师获奖,那么李老师也获奖,四位老师均获奖了,与题干矛盾,则张老师没获奖,李老师获奖。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
9、【判断推理】类别化是指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这种感知和判断不仅基于现实社会中社会体制的不同分类标准,也基于自身与他人的社会比较过程。类别化分为社会类别化和自我类别化。社会类别化是个体基于共享的相似性把他人分为不同群体类别的主观心理过程。自我类别化指个体从独立个体到群体成员的过程是通过类别化而得以实现的,是通过“去个性化”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自我类别化的是:
A:只要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自然提高了,因此,重要的是首先做好自己
B:小明打算应聘公司某职位,而其父母则认为他更适合做公务员
C:同学们都说小倩长得像明星,做主播肯定有前途
D:王医生常常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无比自豪
正确答案:D
解析:类别化定义的关键信息: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感知和判断。自我类别化的定义要点:①个体到群体的过程通过类别化实现;②通过“去个性化”实现对群体的归属和成员身份的定位。
A项,个人的素质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自然提高,不涉及类别化的过程,不符合要点①。
B项,小明打算应聘某公司的职位,而父母认为他更适合做公务员,并未体现小明及其父母对小明所处位置判断是基于什么标准,不符合要点②。
C项,小倩长得像明星而被同学们认为做主播更有前途,属于个体基于共享的相似性被分为不同的群体,属于社会类别化,不符合要点②。
D项,王医生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无比自豪,是因为医生的身份自豪,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体现了“去个性化”,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0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3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7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9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1题
10、【判断推理】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钱某准备开车撞死周某,行驶在路上时,钱某想起可能会因此入狱,便打消了杀人的念头,掉头回家
B:李某一直猜疑邻居老王和自己媳妇有染,一天晚上他堵在老王平时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准备趁老王路过时将其暴打一顿。然而,当晚老王由于加班没有回家,李某等到凌晨三点便悻悻而归
C:孙某与宿舍同学赵某发生过纠纷,一日趁赵某去上课,孙某在饮水机里投下了剧毒氰化物便离开宿舍,妄图毒死赵某。当日,校园里正在举办普法活动,听了法律宣讲之后,孙某迅速跑回宿舍准备把水倒掉。不料赵某当日因为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到了宿舍,等孙某到宿舍后发现赵某已经中毒死亡
D:张某到一户别墅入室行窃,撬开房门之后,正欲行窃之时,突然看到地上有一摊血,晕血的他突然就晕倒在地
正确答案:A
解析:犯罪中止的定义要点:①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②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犯罪未遂的定义要点:①已经着手实行犯罪;②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A项,钱某在开车撞死周某之前掉头回家,属于在犯罪实行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打消了杀人的念头,属于犯罪中止。
B项,李某没有暴打老王的原因是老王加班没有回家,属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犯罪未遂。
C项,因为赵某已经中毒身亡,所以孙某已构成犯罪事实,不属于犯罪中止。
D项,张某没有行窃成功的原因是他看到地上的血而晕倒,属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犯罪未遂。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8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