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时代精神,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可以变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这段文字表达的最主要的意思是:
A: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时代精神
B: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可以变精神
C: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D: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中出现的“应当”“必须”“应该”等词对抓住文段主旨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在文段中,“应当”所引领的句子“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为主旨句。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2、【言语理解】沿着卢瓦尔河,法国的历史被书写进河谷里________的城堡群中。想要探寻几百年间法国乃至欧洲王公贵胄间的权力斗争,窥视________的宫廷秘事,就要从走进这一座座城堡开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 不可捉摸
B:星罗棋布 波诡云谲
C:浩如烟海 变幻莫测
D:不计其数 变幻无常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修饰“城堡”,排除C。“不计其数”指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修饰城堡群的数量程度过重,排除D。
第二空,“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波诡云谲”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形容欧洲王公贵胄的宫廷秘事,用“波诡云谲”更恰当,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第27题,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6题,2017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7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题,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8题,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7题
3、【言语理解】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对这句话理解无误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比智慧对人更重要
B:一个人可以缺乏智慧,但是不能缺乏道德
C: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而道德的缺陷却不能填补
D:道德的缺陷,往往会带来智慧上无可弥补的缺陷
正确答案:A
解析:“常常能够填补”与“不能同样填补”两相对比,表明在生活中,道德比智慧更重要,故答案为A。但丁的话并没有包含“一个人可以缺乏智慧”的意思,B理解错误;C项“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原文说的是智慧的缺陷常常可以用道德来填补,强调的是道德与智慧间的互补性,故C理解与原文有偏差。D项意为道德的缺陷会造成智慧的缺陷,明显与原文不符。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只要是健康的,他就有自知之明,就有可能________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________的评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透彻 恰如其分
B:如实 不偏不倚
C:客观 条分缕析
D:准确 鞭辟入里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 “就有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的评价”是对句中“自知之明”的对应解释。“自知之明”意为透彻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多指缺点)。“如实”“客观”都不能用来形容了解自己的程度,排除B、C。
第二空,填入词语应含有评价得很到位的意思。“恰如其分”指说话办事恰当稳妥,无过或不及。“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这里形容对自己的评价,用“恰如其分”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5、【言语理解】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们都在试图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钱穆、钱钟书和陈寅恪的著作和传记成了畅销书。《顾准文集》、《顾准日记》________于市场,这个中国“市场经济第一人”、坚持学术自由的孤独者形象________了人们对于知识分子角色的期许。《傅雷家书》长达二十余年的畅销,成了________的“三字经”。浪漫骑士王小波横空出世,给这个日益保守的社会打开了一个叛逆的缺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充斥 符合 金玉良言
B:风靡 印证 字字珠玑
C:风行 满足 老少咸宜
D:充塞 引发 家喻户晓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充斥”意为充满(含厌恶意),用来形容《顾准文集》《顾准日记》,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
第二空,《顾准文集》《顾准日记》之所以畅销,缘于顾准其人“满足”了人们对于知识分子角色的期许,而不是“印证”或“引发”。
第三空,“老少咸宜”也符合“三字经”的特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6、【言语理解】“假说”在没有事实验证的情况下还不是科学理论。现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远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我们的许多科学家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总是________于现有的一些学说,只是试图用实验结果来证明这些假说的合理性,而不是设法去________它。实际上,许多流行的假说与科学理论必须符合客观实际、逻辑严谨、没有矛盾的要求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拘泥 否定 相去甚远
B:受制 反驳 背道而驰
C:纠结 求证 大相径庭
D:局限 排斥 针锋相对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强调现在的科学家在做研究时不考虑现有学说的合理性,就直接以其为依据,从未想过去质疑它。第一空,“受制”强调的是受控制,比较被动,与语境不符,排除B。
第二空,“排斥”与“假说”不搭配,排除D。由“只是试图用实验结果来证明这些假说的合理性,而不是……”可知,第二空与“证明合理性”语义相对,排除与此不符的C。
第三空,句意为许多流行假说与科学理论的要求相差很远,“相去甚远”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7、【言语理解】蜗牛参加了很多次动物运动会,成绩如下:跳高,零;跳远,不到一厘米;短跑,一小时一米;马拉松,到了下一届运动会开幕还没跑完,结果每次都没有得奖。今年,蜗牛参加了攀岩比赛,它速度不快,但却登上了顶峰,获得了冠军。
与这个故事寓意最相符的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列举了蜗牛参加跳高、跳远、短跑以及马拉松比赛均惨败的往事,接着爆出蜗牛今年参加攀岩比赛获得冠军的新闻。两种不同的结果表明蜗牛虽然在跳高、跳远、短跑以及长跑上处于劣势,但在攀岩这方面却具有独特的优势。由此可得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换言之即“天生我材必有用”,故本题选A。
B项说的是积累的作用、D项强调的是不完美很正常,两项明显不合文意,排除。C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强调的是一种坚持,而文段中没有体现坚持,故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6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5题
8、【言语理解】广大海外华文文学作家________异域,________中华故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慰藉游子乡愁、温润侨胞心灵的同时,________着中华民族的精魂,________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丰富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色彩,也培育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之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植 守望 传承 赓续
B:根植 守护 继承 延续
C:扎根 守望 延续 传承
D:扎根 守卫 赓续 继承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两个词语都含有“生根固定”的意思,填入均符合句意,较难排除,可从第二空入手。
第二空,“守护”侧重于保护,“守卫”侧重于捍卫,“守望”侧重于瞭望。此处句意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虽然身在国外,却对故乡充满眷恋,“守望”更能体现出这层意思,更符合语境,且“守望故土”亦为习惯搭配,排除B、D。
第三空,“传承”指传授和继承;“延续”指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此处说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在海外得以继承,选“传承”更恰当,排除C。
验证第四空,“赓续”指继续,用来表达基因的延续也恰当。“传承”常与“精神”搭配,不与“基因”搭配。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题
9、【言语理解】尽管大多数时候,人类学家以科学家自居,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类学家与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个人,各种感受的交织,情感的触动免不了影响研究的结果。不过,不要紧,承认这种“沮丧、尴尬、疲倦和窘迫”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而且越来越被看作是田野叙述中,一个有益的维度。
作者对人类学家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看法是:
A:不可避免
B:情有可原
C:有利有弊
D:弊大于利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了人类学家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事实,第二句是作者对这一事实的看法。由“不过,不要紧”“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可知,作者对此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即认为这一事实是情有可原的。本题易误选C,但文段并未明确地提出“利弊”,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题,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7题
10、【言语理解】在知识社会里,有文化远不止于会阅读、写作与计算,如今,有文化还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对信息化社会的了解。每个社会成员对这个复杂的世界都必须有相当深的了解与广博的知识,而新的传播媒介提供了大量这样的知识。在知识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因为迅速变化是知识的基本性质。因此,学会如何学习远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重要。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在知识社会里,阅读、写作与计算等能力不再重要
B:在知识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掌握广博的知识
C:在知识社会里,新的传播媒介提供了大量的知识
D:在知识社会里,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如今有文化还包括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对信息化社会的了解。接着解释了原因——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可以从新的传播媒介中获得。最后得出结论,面对迅速变化的知识,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学习远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重要”。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不再重要”说法有误。B、C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