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研究人员发现,与现生树木相比,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茎干结构和生长方式明显不同。现生常见树木中,起到支撑和运输作用的组织维管束往往呈一个单一的整体。它通过不断的次生生长,让树木茎干加粗,并产生年轮。而在泥盆纪的枝蕨类植物中,至少存在数十个互相独立、交织成网状的维管束系统。它们总体呈圆柱形,与其他疏导组织构成立体化的网格系统,在这套维管束构成的网格系统中,每个单一的维管束均可以加粗生长,产生生长轮,同时又通过彼此分裂、增生,不断扩大维管束系统,从而实现植物整体的加粗。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揭秘古老植物如何生长
B:树木的漫长进化过程
C:教你如何看年轮知树龄
D:一眼识别枝蕨类植物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研究发现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茎干结构和生长方式与现生树木不同;然后简单介绍现生树木的生长方式;最后以“而”转折,详细介绍了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生长方式。归纳可知,文段重点是介绍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生长方式,文段标题应涵盖这一主旨,只有A项提到了古老的枝蕨类植物的生长,且“揭秘”也呼应开头的“研究人员发现”,正确。B、C两项均未提及古老的枝蕨类植物。D项重在识别,而文段重在生长方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3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3题
2、【言语理解】“中国民间可能隐藏着7000个梅西”,有外媒如此形容足改方案激发的人才潜能。但仅以发掘球星、培养职业球员为标尺,反倒背离了校园足球的真谛。让足球真正扎根,取决于孩子们的“获得感”,快乐足球比精英足球更有生命力。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剥离足球功利性,潜移默化植入兴趣,校园足球才有发展后劲
B:校园足球可以打破部门壁垒,理顺管理体制,为“体教结合”注入动力
C:让足球进校园,可以迅速撬动学校体育改革,夯实足球人才根基
D:校园足球的成败决定着中国足球的未来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外媒对足改方案的评论,然后以“但”转折,反驳了外媒的观点,并引出“快乐足球比精英足球更有生命力”的观点。A项为文段重点的概括,符合文意。B项的“打破部门壁垒,理顺管理体制”、C项的“撬动学校体育改革”在文段中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D项的“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3、【言语理解】和我关系要好的同学很不平,执意拉着我去 说我考试作弊的主考老师。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问讯
B:诘责
C:讯问
D:询问
正确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不平”、“执意”可知,横线处应填具有质问、谴责意味的词语。“问讯”指打听、问候,“讯问”指严厉盘问、审问,“询问”指征求意见、咨询打听,这三个词语都不合题意。“诘责”指诘问谴责,其中“诘”表追问、责问的意思,用在题干中可表示向主考老师追问缘由,讲清情况,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①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自然人、法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但应当给予 。
②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 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赔偿 扼杀
B:赔偿 抹杀
C:补偿 抹杀
D:补偿 扼杀
正确答案:D
解析:“赔偿”由违法行为引起,旨在恢复到合法行为所应有的状态,具有惩罚性;“补偿”由合法行为引起,旨在为因公共利益而遭受特别损失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补救,具有补足性。句中是国家以公共利益为前提的征收行为,用“补偿”更合适。“抹杀”指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扼杀”比喻摧残、压制发展中的事物。句中的意思并不是彻底否认“那种精神”,而只是说会摧残、毁灭“那种精神”。所以选“扼杀”比较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来自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全球关于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数量,美国、中国、日本位列前三,三国占总体专利的73.85%。不过,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________,但这一技术目前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才刚刚起步,现在不少应用其实是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市场相对比较浮躁。人工智能不能只停留在________上,必须用来解决实际需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生水起 概念
B:欣欣向荣 创新
C:势不可挡 理论
D:日新月异 发明
正确答案:A
解析:结合文段中“这一技术目前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才刚刚起步”,第一空用“势不可挡”“日新月异”来形容“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过重,排除C、D。
第二空,与后文的“必须用来解决实际需求”对应,“概念”比“创新”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26题
6、【言语理解】自去年12月在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后,拉美国家加快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一体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段话不能反映的是:
A:美洲首脑会议举行的地点
B:美洲首脑会议的作用
C:拉美一体化进程进入新时期
D:拉美一体化形成
正确答案:D
解析:“一体化进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不能说明拉美一体化已经形成。选项A、B、C在文段中都有反映。举行地点是迈阿密,作用是加快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C是原文。故答案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我们要对西方的理论存有一种开明的态度,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以实证方式如结果研究,来检验有关理论在中国人中之有效性,然后去芜存菁。同时,通过吸收、借鉴外国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或创造出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
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理学是一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学科
B:我们迫切需要用实证方式来验证西方心理辅导与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C: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对西方理论去伪存真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D:尽可能开明地对待西方理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方能实现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阐述了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需要我们做到两点:一是以实证方式来检验有效性并去芜存菁;二是洋为中用,发展或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体系。“同时”表示前后为并列关系,只有C项恰当地概括了这两点。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青藏高原的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有的植物被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高寒、干旱、原始和极其脆弱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
以下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青藏高原的植物十分脆弱,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
B:高寒、干旱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C: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最古老、最原始的
D: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虽然原始,但抗破坏能力很弱
正确答案:D
解析:从文段中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有的植物被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可知,D正确,A错误,文中提到的“一旦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指的是“生态环境”,而植物是可以被恢复的,只是需要的时间较长。选项B、C文段中没有提到。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戴口罩等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其实是一项“老”技术,此前研究人员在解决军事刑侦和视频监控问题时就曾长期研究过该技术,并发展出诸多成熟应用。因此,________________。但是以往的技术基础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对戴口罩人脸识别“先天不足”的顾虑。相较于以往,口罩遮挡住面部,使得人脸识别系统收集到的面部信息大量减少。不过研究表明,人脸识别的关键信息集中于眉毛和眼睛,只要模型训练得当,戴口罩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并不会大幅下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提高识别精度才是这一技术的难点所在
B:该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基础的
C: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D:人脸识别并不需要对全脸进行整体识别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横线前的“因此”可知,所填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即戴口罩等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是一项“老”技术,经过长期研究,已发展出诸多成熟应用。所填句子应体现在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B项的“该技术……有一定基础”与此对应恰当,当选。
A项提出这一技术的难点,与前文内容衔接不当,排除。
C项,文段论述的主体是在遮挡条件下的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扩大范围,表述不准确,排除。
D项说明人脸识别并不需要对全脸进行整体识别,无法作为对前文的总结,与文段衔接不当,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50题
10、【言语理解】生态好转,意味着我们能遏制库木塔格大沙漠________的脚步,让沙漠明珠——月牙泉依然________在戈壁中,让弥足珍贵的莫高窟不会再次受到伤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侵蚀 摇曳
B:侵吞 流淌
C:吞并 闪烁
D:吞噬 镶嵌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侵吞”指侵占吞没公物或他人资财。“吞并”指合并;并吞,兼并。二者多用于经济事务,排除B、C。
第二空,“摇曳”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悠游自得的样子,不能形容月牙泉在戈壁存在的状态,排除A。
将D项代入验证,“吞噬的脚步”“镶嵌在戈壁中”搭配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