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销售额增速为近5年来最低,其中方便面销售更是大幅下降12.5%。有研究者认为,低收入退休人员数量上升,是快消品消费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同一资料还显示,与健康、旅游和娱乐等相关的行业,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其中酸奶销售额增长了20.6%。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被认为“健康”的食品。消费者对品质、个性化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是更为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断:
A:快消品消费下滑主要是因为低收入人数量上升
B:酸奶替代了方便面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宠儿
C:方便面在人们心中“不健康”印象逐渐被接受
D: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重心开始转移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有研究者认为,低收入退休人员数量上升,是快消品消费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同一资料还显示……”可知,“主要”说法错误,且文段说的是“低收入退休人员数量上升”而非“低收入人数量上升”。
B项,由方便面销售下降、酸奶销售增长,并不能推出“酸奶替代了方便面”,排除。
C项,方便面销量下滑可能有多重原因,并不一定完全是人们觉得其不健康才不吃,故C项也无法推出。
D项可由末句“消费者对品质、个性化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是更为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推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中国的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_______________,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比如,有些特色农产品,像东北参、冬虫夏草,在国外卖得都比一座楼房还贵,就是普通的蕨菜、核桃这些农产品,在韩国、日本都是十分抢手的紧缺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加快农村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B:要重视发挥农产品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C:关键是要获得全面而准确的需求信息
D:资金匮乏是农村规模难以扩大的“瓶颈”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比如”之后是对观点句的例证,说明中国农产品在国外大有市场。文段第一句先强调了中国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横线后给出对策“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需要填入一个过渡句进行衔接,即如何知道哪些农产品适销对路,C项的“需求信息”符合文意,当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3、【言语理解】从宏观调控看,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是精准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最优选择,这有助于我们在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前提下,既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又能促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当务之急是做好处置预案和政策储备,加强相关的舆论引导、风险隔离和社会保障等配套工作,同时运用必要的金融工具,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只要处置得当,就不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促进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因素之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运用必要的金融工具,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有助于实现稳就业的目标
C:处置预案和政策储备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
D:阻止系统性风险发生主要在于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
正确答案:A
解析:由“运用必要的金融工具,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可知,B、C两项强加因果,与文意不符。D项的“主要在于”从文中无法得出。A项可由文段首句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14题
4、【言语理解】①我们之所以要隆重纪念阿尔伯特·爱因斯坦,②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科学贡献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③而且还因为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真理和社会而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④是鼓舞我们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力量。
对这段话的逻辑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A:②与③之间是递进关系
B:①与④之间是承接关系
C:③与④之间是并列关系
D:①与②之间是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整体的结构是“①之所以……,②不仅是因为……,③而且还因为……是……,④是……”,所以①和②、③、④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②和③之间为递进关系;③和④之间为并列关系。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题,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6题
5、【言语理解】实际上,靠强制手段和利益驱使评上的“文明城市”,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只有每一位市民发自内心地________“文明城市”理念,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做文明有礼的城市人,“文明城市”自然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欺欺人 认同 水到渠成
B:沽名钓誉 拥护 不期而至
C:装腔作势 赞同 实至名归
D:掩耳盗铃 维护 名副其实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靠强制手段和利益驱使评上的“文明城市”并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装腔作势”指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C。
第二空,与“理念”搭配,“维护”不恰当,排除D。
第三空,“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对应“只有……自然……”的表述,此处强调的是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填入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4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9题
6、【言语理解】橄榄油被用于制作肥皂,最早的________资料显示是在公元前2000年,在苏美尔地区发现的黏土片,极像是________的油脂与碱、钾、钠、树脂和盐多种成分混合的产物。当时,人们用橄榄油和一种常见植物燃烧后的灰烬中的碱来制作肥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考 沸腾
B:佐证 饱和
C:公开 流动
D:可靠 液态
正确答案:A
解析:先看第二空,由“人们用橄榄油和一种常见植物燃烧后的灰烬中的碱来制作肥皂”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橄榄油燃烧的结果。“沸腾”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填入符合文意。“饱和”“流动”“液态”均不能形容橄榄油燃烧的结果,排除B、C、D。
验证第一空,由“资料显示”可知,橄榄油被用于制作肥皂这一事实是有史实依据的,是可信的。“可考”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4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
7、【言语理解】从指纹、掌纹、静脉、虹膜、视网膜、面孔等这些基本上刻录在人类遗传中的信息,到人们的习惯所代表的行为特征,每个人都有些________的特征,都可用来验证身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目了然
B:一成不变
C:独一无二
D:始终如一
正确答案:C
解析:结合文中“代表的行为特征”“用来验证身份”可知,每个人都有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自己独有的特征,这样才能与别人区别。“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成不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始终如一”指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显然,“独一无二”与“验证身份”的语境最相符。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8、【言语理解】允许媒体发言,是一种文明,( )允许媒体存在一定的出于真实的谬误,也是保证媒体有效发言的文明,( )这种文明,( )祛除任何对于真实的畏惧。
A:一旦 只有 才能
B:甚至 只有 才能
C:一旦 只要 就能
D:甚至 只要 就能
正确答案:B
解析:根据语境,第一空后一分句“允许媒体存在一定的出于真实的谬误”与前一分句“允许媒体发言”存在递进关系,再结合句中的“也是”可知,第一空选择表示递进关系的“甚至”更恰当,排除A、C两项。最后一句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且“只要……就能”代入,句子不通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现在新疆摘棉花都已经请不到人,人都跑到外地去了,这么大面积的棉花田怎么办?美国摘棉花靠的全是机械,以色列摘西红柿也全是________,但我们的农业基本上都靠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智能化
B:自动化
C:机械化
D:无人化
正确答案:D
解析:由“美国摘棉花靠的全是机械”“但我们的农业基本上都靠人”可知,以色列摘西红柿也主要依靠机械,不需要人参与。“机械化”与前句重复,“无人化”最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29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9月)第27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29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4月)第27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
B:据厂家介绍,这种多功能治疗仪的价值还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
C:这次诗歌节上参加活动的大多是以青年为主。
D:降低能耗是企业目前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正确答案:A
解析:B副词使用不当,应把“还在”改为“正在”,“价值”与“推广”不搭配,应去掉“和推广”;C成分赘余,“大多是”和“以……为主”重复,去掉“以……为主”;D重复累赘,“目前”和“当务之急”表述重复,可去掉“当务之急”。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