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935

发布时间:2023-01-07 14:21     浏览量:25

1、【言语理解】一句赞美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吝啬,不肯轻易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却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份爱心,在别人沮丧失落之时,送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让他感到阳光的温暖,让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独的,一直有人在关注着他,与他同行,悲剧可能就会避免。
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大家都能多一份爱心,一句赞美的话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B:其实,避免悲剧很简单,只要送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

C:作者肯定了“一句赞美的话”的作用和意义

D:作者对生活中过于吝啬,不肯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的人进行了批判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便可以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文段说的是“也许”。B项,“只要”说法过于绝对,文段说的是“可能”。文段并没有批判那些过于吝啬,不肯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的人,而是借此论证“一句赞美的话”可能给他人产生好的影响,D项错误,C项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

2、【言语理解】下列各项中词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大吹大擂 大言不惭 大摇大摆 夸大其词

B: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话中有话 意在言外

C:颠倒黑白 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 指桑骂槐

D: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 摩肩接踵 人多势众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中“大吹大擂”、“大言不惭”、“夸大其词”三个词语意思接近,都有“言语夸大”之意,而“大摇大摆”形容走路神气、满不在乎的样子。C项中“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三个词语都有“是非不分”之意,而“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D项中“人多势众”意为人多声势力量大,而其他三个词语只有人多的意思。B项中四个词语都表示话外有话,意思最接近,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霍金的病症恶化得相当迅速,他预料自己活不到博士毕业答辩。他开始极度迷恋瓦格纳的作品,符合他________的黑暗情绪。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二部《女武神》是霍金的心头好,乐队在演奏“宝剑的动机”和“爱的动机”的交织中,达到演出的高潮。此时的霍金,正在“命运的动机”的________里,试图找到一丝光亮。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意孤行 千头万绪

B:穷途末路 千头万绪

C:穷途末路 晦暗不明

D:一意孤行 晦暗不明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霍金的病症恶化得相当迅速”“病症恶化”“活不到”可知,霍金面对的应是自己无法改变的困境。“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穷途末路”填入更符合语境,排除A、D。
第二空,由“在……交织中”“一丝光亮”及霍金的处境可知,霍金面对的环境饮应是非常复杂、难以弄清楚的。“千头万绪”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晦暗不明”指昏暗,不明亮。与文段语境相搭配,“千头万绪”填入更恰当,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

4、【言语理解】Argo计划是1998年推出的全球海洋观测试验项目,十余年来,30多个沿海国家通力合作,在全球各大洋布放近万个Argo浮标,组成了全球海洋监测网,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全球海洋上层温度、盐度和海流的实时观测。通过共享数据,各国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研究海洋气候对极端天气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收获了新的成果。Argo计划改变了人类对海洋内部的监测手段和方式,填补了海洋气象的空白,并为其他全球性科研合作项目起到了示范作用。
根据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沿海国家能从Argo计划中受益

B:1998年前尚无系统的全球海洋实时观测项目

C:大数据技术是全球性科研合作项目的必备技术

D:以往的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对全球海洋的实时观测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只有沿海国家”的说法错误。
B项,文段只是说“Argo计划是1998年推出的全球海洋观测试验项目”,无法推出“1998年前尚无系统的全球海洋实时观测项目”。
C项,“大数据技术”只是Argo计划中的一种技术手段,而非所有全球性科研合作项目的必备技术。
D项可由文段中“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全球海洋上层温度、盐度和海流的实时观测”得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从短期来看,企业使用绿色能源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及产品价格。从长期来看,这将减少人类对石油及核能的________,最终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在这一________时期,企业理应秉持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________也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时候现金就是一张“选票”,需要投给更负责任的公司。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浪费 非常 管理者

B:利用 特殊 生产者

C:开发 转型 投资者

D:依赖 过渡 消费者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减少”与“开发”搭配不当,排除C。
第三空,由“________也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时候现金就是一张‘选票’,需要投给更负责任的公司”可知,这里使用“现金”的是“消费者”,而非“管理者”和“生产者”,排除A、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6、【言语理解】明清时期的苏州为鱼米之乡,河道纵横,水网密集。市镇多依水而设,既有利于市镇与相邻四方村落的________联系,又使得每一市镇影响的范围不是很大,从而形成乡村—基层市镇—中心都市的经济社会分层结构。市镇的分布相应呈________结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泛 线性

B:密切 网状

C:直接 树形

D:动态 蜂巢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线性”强调的是一对一,“蜂巢”强调的是规则的六角形,均不符合市镇的分布规律,排除A、D。由“市镇多依水而设”“水网密集”可知,市镇的分布也应与水的分布规律类似,呈网状结构。
第一空,市镇依水而设,有利于加强市镇与相邻四方村落的紧密联系,“密切”填入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7、【言语理解】2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就环保问题缘木求鱼、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已经预示着此次研讨会将获得巨大的成功。

B:暴雨导致山体滑坡,大量房屋坍塌,解放军战士明火执仗,在深山老林里寻找幸存者的下落。

C:日本侵略者的士气受到巨大重创,众多迹象集中显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师出无名、不得人心。

D: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电子技术企业经过革新,产品和质量迅速上升,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中“缘木求鱼”是指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有错误,因而不能达到目的。这与句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产生矛盾,用在这里不恰当,排除。B项“明火执仗”意为点着火把,拿着武器。指强盗公开抢劫,比喻毫无顾忌地公开干坏事。含贬义,与题干感情色彩不符,排除。“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而收效小。与句子中“电子技术企业经过革新,产品和质量迅速上升”不符,应改为“事半功倍”。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现代社会获取盐分轻而易举,以至于人们认为吃盐是________的事情。而事实上,由于盐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均以及交通不畅等原因,其在古代一直都属于________之物。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在寻找盐,甚至令盐业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垄断的产业。可以说,盐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稀松平常 必需 举足轻重

B:理所当然 稀缺 至关重要

C:天经地义 关键 承上启下

D:手到擒来 珍贵 一以贯之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一空,由横线前的“轻而易举”可知,吃盐在现代社会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词义程度过重,排除C。“手到擒来”指做事很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侧重事情容易完成,与句意无关,排除D。
再看第二空,句意是盐在地理上分布不均以及交通不畅等原因,导致在古代能吃上盐很不容易,盐成了稀有物品。“必需”指一定要有;不可少。其强调盐的重要性而不是稀有性,排除A。“稀缺”指稀少,短缺,填入符合语境。
验证第三空,“至关重要”指相当重要,要紧关头时不可缺少,填入此处形容盐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35题

9、【言语理解】在充满着复杂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任何想从整体上对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就可以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焦虑、敬畏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文学创作:

A:思路应从整体转为个体

B: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C:本源与个体生命有关

D:题材应趋向多元化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小说家把握大时代的整体性已经不可能,接着由“但是”一转,指出写作者可以回归到文学的本源——关注个体及其相关内容。故文段意在说明文学创作思路应从整体转为个体。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C两项明显与文段无关。文段说的是回归关注个体,并非D项的“题材多元化”。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10、【言语理解】很多经济学家统计,印度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前景光明,因为它将逐步收获“人口红利”。未来十年,印度的就业人口将增长26%。这些年轻劳动力将显著降低人口的抚养比,从而提高储蓄率,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但年轻人口转化为劳动力的前提在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备,能否提供足够的培训。印度欠缺的也正在于此,研究显示,尽管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280万,但印度每年仅能培训约310万人,只是新增人口的1/4,剩下的3/4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口红利”能推动经济起飞

B:出生率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C:高出生率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D:教育资源欠缺阻碍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印度会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前途光明,接着以“但”做转折说明年轻人口转化为劳动力的前提在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备,而印度却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并以一组数据来说明教育资源欠缺带来的结果。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教育资源欠缺阻碍经济发展。D项表述正确。A、B、C三项均未涉及转折后提到的教育资源问题,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