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一棵树上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落了下来,摔在地上,成了一团果泥。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不算晚。
这个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A: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B:在生活中不要气馁、不要迷失自己,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
C: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要保持一个平常心,要学会泰然处之
D: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成功的经验的积累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讲述了摘苹果的故事。“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点明寓意,与此表述最相符的是D。A、B两项与文段内容无关。C项与文段最后一句说的还需要去争取含义不符。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2、【言语理解】在政务公开中,公众本身________是被动的接受者,________是主动的参与者。只有公众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 又
B:不仅 更
C:即使 也
D:因为 所以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只有公众不断地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可知,文段主要强调的是公众的广泛参与,即强调公众是“主动的参与者”。故前两空之间应构成语义上的递进关系。
A项,“既……又……”表示并列关系,不能表示“参与者”这一身份更重要,排除。
B项,“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的是“更”后面的内容,填入恰能与后文的“只有……才……”对应,正确。
C、D两项,“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二者明显不符合文意,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题
3、【言语理解】就目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增加的现象,有分析认为,中国地产引擎可能重新启动。果真如此的话,这将在外需出现困境的背景下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对比1986年日本的情况,如果政府引导得当,中国经济将可能因为地产业的重新启动而率先走出困局。当然,基于美国当年的经验,经济重新启动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交量的提升给地产市场甚至中国经济带来了回暖希望
B:随着地产业的重新启动和振兴,中国经济将率先走出低谷
C:地产业能否重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取决于政府的引导
D:如果地产业不能重新启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则需较长时间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就目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增加的现象,有分析认为,中国地产引擎可能重新启动”“如果政府引导得当,中国经济将可能因为地产业的重新启动而率先走出困局”可推出。
B项,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困局的条件有两个:地产业重新启动、政府引导得当,且原文用的是“将可能”。
C项无中生有,地产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文段没有提及。
D项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地产业的重新启动将可能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并没有说“如果地产业不能重新启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则需较长时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目前江西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7.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2位,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建有99个公园,其中国家级35个,居全国第1位,拥有自然保护区156个,其中国家级8个,列全国第2位,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优势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极强后劲。
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A: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B:江西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C:江西森林生态资源丰富
D:绿色生态成优势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列举多项数据,说明江西省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末句“良好生态优势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极强后劲”,说明江西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A项偏离文段主题,B、C两项均未体现末句内容,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5、【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歧义的是:
A: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人。
B:三个教育局的领导听了他的课。
C:请你告诉他要早一点回家做作业。
D:小明和小军的哥哥在操场上踢足球。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我们需要的是相信“我们”的人,二是我们需要“自信的人”;选项B“三个教育局的领导”,既可以指三个教育局,也可以指三个领导;选项D“小明和小军的哥哥”,既可以指小明本人和小军的哥哥两个人,也可以指小明的哥哥和小军的哥哥两个人。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和社会发展的________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今天,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正________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化的巨大潜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步伐 实现
B:变革 释放
C:速度 发挥
D:方向 挖掘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句意可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例证解说。“技术革命”与“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相呼应,“社会发展的________”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化”相对应。与“变化”呼应的词语只能是“变革”。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7、【言语理解】
制造业智能时代在创造出大量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衍生出例如机器人操作和维护、工作数据工程师等全新的职业方向,就业形式上出现了更多自由职业者和兼职岗位,工作内容上也更加体现专业协作。制造业智能化产生的新兴岗位巨大供需差,要求职业院校准确把握专业方向,根据制造业产业链的变化对专业链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以实现智能化产品在性能、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质的飞跃。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是:
A:
岗位快速更迭要求专业动态调整
B: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革
C:
制造业智能化衍生出全新职业方向
D:
职业教育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助力
正确答案:A
解析:
梳理文段行文结构可知,文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交代背景,即制造业智能时代衍生出全新的职业方向和岗位;第二层强调对策,说明在新兴岗位的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应该如何应对。综合分析,对策部分为文段中点,即在新兴岗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应进行相应的专业方向的调整和更新,A项与此相符,当选。
B项,文段强调的是职业院校专业方向的调整,未提及“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革”,排除。
C项对应文段的背景介绍,没有说明职业院校应该如何应对,概括不全面,排除。
D项,升级助力的前提是根据新的岗位需求对专业链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未明确指出具体的对策,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4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5题
8、【言语理解】
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开发和建设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门类齐全的产业,靠的就是艰苦奋斗。
本段文字旨在说明:
A:
中国人民靠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B:
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美丽繁华
C:
幸福生活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愿望
D:
中国的发展建立在人民的劳动创造之上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亮明观点,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要幸福就要奋斗;然后具体阐释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开发和建设大好河山,开拓辽阔海疆,开垦广袤粮田,治理大江大河,战胜自然灾害等,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由此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主旨应与首句观点相符,表明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靠的是艰苦奋斗。A项表述与此一致。
B、C、D三项均与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无关,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题
9、【言语理解】历史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重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要意义
B:中国抗日战争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C:如何完整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D: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介绍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引出“确立‘十四年抗战’”的话题,后文以三个“更能完整地”阐述了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要意义。A项与此相符,当选。
B、D两项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C项“完整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是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意义之一,概括不全面,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
10、【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邀请,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携两位女儿玛利亚、萨沙和母亲访问中国,米歇尔与彭丽媛的相会,将是一场美国玫瑰与中国牡丹的相遇
B:湖水清澈见底,如同一块透明的蓝绸布,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C: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像一把标尺,彰显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D:她含笑的双眼炯炯有神,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她抬起沉重的手,在胸前缓缓地画着十字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将米歇尔和彭丽媛分别比喻为美国玫瑰和中国牡丹,B项将清澈的湖水比喻为透明的蓝绸布,C项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比喻为标尺。D项“好像”是似乎的意思,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