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药物:手术:治疗
A:火车:公路:运输
B:现金:信用卡:金融
C:物质:精神:文明
D:电子邮件:短信:通信
正确答案:D
解析:药物和手术是并列关系,两者都是治疗的手段。
A项,火车和公路并非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不能说现金和信用卡是金融的手段,金融是名词,而题干中的治疗是动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不能说物质和精神是文明的手段,文明是名词,而题干中的治疗是动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电子邮件和短信是并列关系,两者都是通讯的手段,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愧疚补偿策略指的是不直接提出要求,而强调由于对方的责任导致自己处于困境,使对方产生愧疚心理,从而使对方补偿自己的一种策略。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反映了愧疚补偿策略的是:
A:甲向李某倾诉由于误信了他群发的信息,导致自己被骗得很惨,李某于是免息借钱给甲做生意以求得心安
B:乙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回家后责怪妻子没有及时叫醒他,并要求妻子以后负责夜里带孩子,妻子答应了他
C:丙开车邀请陈某一起郊游,途中丙不慎扭伤了脚,只得请假休养,陈某感到非常内疚,决定帮助丙接送孩子上下学
D:丁在庄某家做保洁时不慎摔伤,庄某听家政公司说丁家庭非常困难,主动替丁支付了5000元的治疗费用
正确答案:A
解析:愧疚补偿策略的定义要点:①不直接提出要求,而强调由于对方的责任导致自己处于困境;②使对方产生愧疚心理,从而使对方补偿自己。
A项,甲向李某倾诉由于误信了他群发的信息,导致自己被骗,符合要点①;李某免息借钱给甲以求心安,符合要点②。
B项,乙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回家后责怪妻子,要求妻子以后负责夜里带孩子,是直接提出了要求,不符合要点①。
C项,丙邀请陈某一起郊游,途中丙扭伤了脚,陈某感到内疚,但并未体现丙向陈某强调由于对方的责任导致自己处于困境,不符合要点①。
D项,丁在庄某家做保洁时摔伤,但并未体现丁向庄某强调由于对方的责任导致自己处于困境,也未体现庄某产生愧疚,不符合要点①②。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90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86题
3、【判断推理】从1995年起,印度某地每年有数百名贫困儿童患上一种急性大脑疾病。患儿常在清晨出现癫痫症状,许多儿童很快死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于每年5月—7月。该地区盛产荔枝,5月—7月恰好是荔枝成熟的时间,因此有人怀疑这种疾病可能与荔枝有关。研究发现,所有荔枝中都含有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没熟的荔枝中这两种物质含量更高。研究者认为,这些患者属于次甘氨酸和亚甲环丙基甘氨酸中毒,疾病暴发确实与大量食用荔枝有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以上结论?
A:所有患儿的尿样本中均检测出了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
B:居民根据官方建议限制了儿童每日吃荔枝数量,两年后患病人数大幅降低
C:相比没有出现症状的儿童,生病儿童患病前吃过荔枝的可能性更高
D:相比没有出现症状的儿童,生病儿童更有可能吃下生的或者腐烂的荔枝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论据为:患儿发生疾病的时间与该地区荔枝成熟时间相同,且荔枝中含有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结论为:患者属于次甘氨酸和亚甲环丙基甘氨酸中毒,疾病暴发确实与大量食用荔枝有关。
A项,患儿尿样中检出了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并不能证明与荔枝有关,无法支持结论。
B项,限制了每日吃荔枝的数量后病人数量大幅下降,从反面说明了疾病的爆发确实和吃荔枝有关系,支持了题干结论。
C项,生病儿童患病前吃过荔枝的可能性更高,属于不确定性的推测,无法支持结论。
D项,生病儿童更有可能吃下生的或腐烂的荔枝,属于不确定性的推测,无法支持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
4、【判断推理】李老师、王老师、张老师在同一所大学教语文、数学和外语,按规定每人只担任其中一门课。而且:
①李老师上课全部用汉语。
②外语老师是该校一个学生的舅舅。
③张老师是女教师,她的女儿考大学之前,经常向数学老师请教。
请判定他们各自上的课程是:
A:李老师上语文,王老师上外语,张老师上数学
B:王老师上语文,李老师上外语,张老师上数学
C:张老师上语文,王老师上外语,李老师上数学
D:王老师上语文,张老师上外语,李老师上数学
正确答案:C
解析:由①可知李老师不上外语;由②可知外语老师是个男老师,结合“张老师是女教师”可推出,张老师不是外语老师,故外语老师是王老师;同样由③可知,张老师不是数学老师,故张老师是语文老师,李老师是数学老师。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爸爸、妈妈只要有一个人在家时,孩子可以留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出差时,家中必须有人照顾孩子,才能把孩子留在家里。
根据以上条件,下列判断必定为真的是:
A:爸爸出差时,孩子不能留在家里
B:妈妈出差时,孩子不能留在家里
C:孩子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
D:爸爸妈妈出差时,可以由外祖母在家照顾孩子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第一句可知A、B两项均不一定为真,因为只要有一人在家孩子就能留在家里;根据题干第二句可知,D项为真。题干没有说孩子不能外出,C项可能为假。故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民意调查在制造出一连串的精确数字的同时,却掩盖了一个硬性的事实,即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的无知是令人吃惊的。好比经典的“呼喊”,民调数据表达的是政治意志在一个瞬间的抽搐,而无须经过问题的慎思明辨。而且,民调是一种有效得多的“呼喊”形式,这是因为它看起来以严肃社会科学的冷静理性的发现取代了群众歇斯底里的视觉形象。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A:美国民调能够以严肃社会科学的冷静理性表达出公民的真实意愿
B:美国民调是最有效的“呼喊”形式,有助于政治目标的实现
C:美国民调并不能反映公民的理性思考结果,反而成为实现政治目标的有效工具
D:美国民调既反映公民的理性思考结果,又有助于政治目标的实现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认为,民调表达的是政治意志而无须经过问题的慎思明辨,即说明民调不是公民理性思考的结果,C项与该观点一致,最能支持该观点。
A项,指出民调能表达出公民的真实意愿,与题干所述的“民调表达的是政治意志”不同,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B项,指出美国民调是最有效的“呼喊”形式,与题干所述的“民调是一种有效得多的‘呼喊’形式”不符,且无法说明民调能表达政治意志,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D项,指出民调能反映公民的理性思考结果,与题干所述的“民调无须经过问题的慎思明辨”不符,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6题
7、【判断推理】茶杯:杯盖:杯底
A:树林:树梢:树根
B:文章:文件:标题
C:苹果:果核:果皮
D:茶叶:春茶:秋茶
正确答案:C
解析:杯盖和杯底都是茶杯的一部分。
A项,树梢和树根都是树木的一部分,树木组成树林,这里的树林是整体概念,而题干中的茶杯是个体,与题干关系略有不同,排除。
B项,标题是文章的一部分,但文件并非文章的组成部分,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果核和果皮都是苹果的一部分,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春茶和秋茶都属于茶叶的一种,为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 ) 对于 东南海域 相当于 罗布泊 对于 ( )
A:浙江省 北方湖泊
B:舟山岛 西部沙漠
C:宁波市 西北风带
D:大渔船 北方水系
正确答案:B
解析:代入A项,浙江省位于东南海域,两者存在位置关系;罗布泊与北方湖泊之间不具有位置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B项,舟山岛位于东南海域,罗布泊位于西部沙漠。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C项,宁波市位于东南海域,两者存在位置关系;罗布泊与西部风带之间不具有位置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大渔船在东南海域中,两者存在位置关系;罗布泊与北方水系之间不具有位置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25题,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4题,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3题
9、【判断推理】路霸:打击:黑恶势力
A:功课:复习:基础课程
B: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C:诚信:讲究:社会和谐
D:铅笔:购买:学习用品
正确答案:D
解析:路霸是一种黑恶势力,需要打击。
A项,基础课程是一种功课,需要复习,但功课与基础课程两个词项的位置颠倒,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友谊可以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方式,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诚信是维护社会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人们要讲诚信,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铅笔是一种学习用品,需要购买,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8题,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68题
10、【判断推理】投射性认同指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是甲方把内心中“好”或“坏”的客体投射到乙方身上,认为乙方“好”或“坏”,而乙方又接受了这一投射幻想,于是就以甲方所设想的方式来对待甲方。然后甲方又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假设,认为乙方就是他所认为的那样的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属于投射性认同的是:
A:寒门亦可出贵子
B:严师方能出高徒
C:虎父果然无犬子
D:慈母自古多败儿
正确答案:C
解析:投射性认同定义的关键信息:甲方认为乙方“好”或“坏”;乙方以甲方所设想的方式来对待甲方;甲方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假设。
A项,“寒门亦可出贵子”是指穷人家也可以培养出人才,不涉及验证自己的假设,不符合定义。
B项,“严师方能出高徒”是指只有师傅严格要求,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徒弟,但不涉及验证自己的假设,不符合定义。
C项,“虎父果然无犬子”是指出色的父亲果然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果然”是对“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的一个验证,符合定义。
D项,“慈母自古多败儿”是指母亲对儿子自小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儿子很容易养成坏习惯而没有出息,不涉及验证自己的假设,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