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业余的生态生物学家具有纯朴的科学力量:细致地观察了自然世界,他们的观察成果可以为专业生态生物学家所利用。例如东英格兰诺福克郡的马沙姆家族记录家族土地上的动植物生长周期长达211年之久。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削弱上述观点?
A:业余生态生物学家记录方法带来的偏差可通过专业的统计方法消除
B:业余生态生物学家往往关注“叶子何时变黄”这类比较主观的问题
C:观察最重要的是如何细致并系统地进行
D:自然世界的丰富与奥妙需要更多的眼睛去发现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结论为:业余生态生物学家的观察成果可以为专业生态生物学家所利用。
A项,偏差可以消除,则证明可以被利用,支持了题干结论。
B项,指出业余生态生物学家往往关注比较主观的问题,因为主观性比较大,因此其观察成果未必可以为专业生态生物学家所利用,削弱了题干结论。
C、D两项,与业余生态生物学家的观察无关,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心理防御机制范畴的是:
A:学生考试不及格时就说教师评分不公或试题太偏
B:运动员在遇到自己力所不及的困难训练时,产生头痛、手足麻木等症状
C:某职工产生对上级的不满情绪,在家中对亲人发泄出来
D:某人因身体发育有缺陷而努力学习,以卓越成绩赢得别人的尊重
正确答案:B
解析:心理防御机制的定义要点:①面临挫折或冲突;②内部心理活动;③恢复心理平衡。
A项,通过寻找合理的解释来掩饰自己的过失,恢复心理平衡。
B项,训练过程中产生的头痛、手足麻木等症状属于生理现象,不符合定义。
C项,通过对亲人发泄转移不满情绪,符合心理防御机制的要点。
D项,通过在学习方面取得成绩来弥补身体缺陷带来的自卑感,恢复心理平衡。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
3、【判断推理】立体化战争:数字化战争
A:民主型管理:专制型管理
B:防风林:观赏树木
C:有氧运动:医疗瘦身
D:绩效奖励:物质奖励
正确答案:D
解析:立体化战争与数字化战争是交叉关系。
A项,民主型管理与专制型管理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防风林是一种森林群落,观赏树木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木本植物,二者不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有氧运动是一种运动方式,医疗瘦身是一种瘦身方法,二者不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绩效奖励与物质奖励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98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93题
4、【判断推理】回避是指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而不得办理该案件。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这种做法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回避情况的是:
A:甲、乙、丙三兄弟因争夺遗产而诉至法院,法院调解后,乙、丙提出,该院刘审判员是甲的妻兄,而刘审判员与本案张审判员是朋友。乙和丙提出应让张审判员回避
B:甲与乙打架,甲将乙打成重伤。负责侦查这个案件的公安干警是甲的舅舅,他一向公正无私,为人所称道。但乙的亲属还是要求甲的舅舅回避
C:甲误伤乙,诉到法院,一审判决甲有期徒刑2年,甲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受理后,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书记员是刚调来的,他在该案一审时为受害人作过证。甲向法院提出这个书记员应当回避
D:甲与乙因合同纠纷诉讼到法院,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审判员是甲的堂兄。乙方提出该审判员应当回避
正确答案:A
解析:回避的定义要点:①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而不得办理该案件;②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这种做法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A项,刘审判员与案件并没有直接关系,张审判长与案件亲属也没有直接关系,不属于“司法人员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不符合要点①。
B项,公安干警是甲的舅舅,存在亲属关系,符合定义。
C项,书记员为受害人作过证,存在特殊关系,符合定义。
D项,审判员是甲的堂兄,存在亲属关系,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0题
5、【判断推理】茶叶是中国人喜爱的健康饮品。一般人将茶叶冲泡饮用几次之后,就将喝剩的茶叶倒掉。某专家对此指出,其实茶叶中能够溶解于水的物质是有限的,大量有营养的物质仍然保留在茶叶中,白白倒掉实在可惜,人们应该将喝剩的茶叶吃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专家的观点?
A:茶叶中许多没有营养的物质也不能溶于水
B:茶叶中含有茶叶碱和微量元素,可以提神醒脑
C:茶叶中多数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吃下去会被人体吸收
D:很多人将喝剩的茶叶留下来做茶饼、茶叶蛋等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的观点:为避免营养物质被浪费,人们应将喝剩的茶叶吃掉。
A项,指出茶叶中没有营养的物质也不能溶于水,为无关项,无法反驳该专家的观点,排除。
B项,指出茶叶中的物质可以提神醒脑,说明吃掉茶叶有一定的好处,支持了该专家的观点,排除。
C项,指出获得营养的同时,茶叶中的有害物质也会被人体吸收,危害身体健康,有力地反驳了题干观点。
D项,指出很多人用喝剩的茶叶做茶饼、茶叶蛋等,为无关项,无法反驳该专家的观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91题
6、【判断推理】粮库 之于 ( ) 相当于 ( ) 之于 思想
A:仓库 记忆
B:粮田 认识
C:金库 思维
D:粮食 文章
正确答案:D
解析:代入A项,粮库是仓库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二者不存在种属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B项,粮库里的粮食从粮田获得;思想属于认识。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粮库和金库是并列关系;思维是人脑的反应过程,思想是人经过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粮库中储藏着粮食;文章中蕴藏着思想。前后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72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C类)-考友回忆版第72题
7、【判断推理】爱不释手:弃若敝屣
A: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B:东倒西歪:东扶西倒
C:众说纷纭:众口一词
D: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正确答案:C
解析:爱不释手和弃若敝屣为反义词。
A项,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是近义词。
B项,东倒西歪和东扶西倒也是近义词。
C项,众说纷纭和众口一词为反义词。
D项,百发百中和百步穿杨也是近义词。
故答案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是:
A:某海底漫游系统通过交互体验设备让用户与虚拟场景中的海洋生物互动、嬉戏
B:某游戏运用追踪器侦测用户运动,并通过头盔显示器为用户提供包含虚拟景观的视野
C:某艺术家引导用户在物理空间中遵循播放器的指令行动进而成为其所设计情境的参与者
D:某科学家研制的智能隐形眼镜通过无线技术接收手机数据,并将手机上的图像投射到眼睛上
正确答案:C
解析:增强现实技术定义的关键信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
A项,通过交互体验设备让用户与虚拟场景中的海洋生物互动、嬉戏,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建立虚拟世界,再将其与真实世界叠加,属于增强现实技术。
B项,游戏通过头盔显示器为用户提供包含虚拟景观的视野,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建立虚拟世界,再将其与真实世界叠加,属于增强现实技术。
C项,用户遵循播放器的指令参与艺术家所设计的情境,此处并未明确指出播放器是否运用了电脑等科学技术,也不知道是否建立了虚拟世界,并与真实世界叠加,因此该项不能体现增强现实技术。
D项,智能隐形眼镜通过无线技术将手机图像投射到眼睛上,是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将虚拟的数据图像投射到眼睛上,与真实世界叠加,属于增强现实技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B: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C: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D:无风不起浪
正确答案:D
解析:“入虎穴”是“得虎子”的必要条件。
A项,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己莫为”是“人不知”的必要条件,词项间顺序颠倒,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风”是“起浪”的必要条件,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 ) 对于 效益 相当于 经营 对于 ( )
A:投入 利润
B:成本 税收
C:生产 规划
D:资本 管理
正确答案:A
解析:代入A项,投入是产生效益的必要条件,经营是获得利润的必要条件。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B项,效益是收入和成本之差决定的,成本是名词;经营需要交税,国家获得税收,经营是动词。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生产可以产生效益,经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规划。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资本可以产生效益,经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管理。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