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隐形飞机能“隐形”,主要是采用了一系列隐形高新技术,包括机体骨架和蒙皮的隐形材料、表面隐形涂敷材料、外形隐形结构、降红外辐射技术、降噪技术和电子干扰技术等。制造隐形飞机骨架和蒙皮的隐形材料有好几种,用得最多的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碳纤维和碳素基体结合在一起的碳-碳复合材料、碳化硅丝增强铝复合材料等,这些复合材料质坚量轻,能够吸收雷达波。美国B-2隐形轰炸机机体蒙皮内,还将一种蜂窝状夹芯材料作为衬里,以进一步提高机体吸收雷达波的能力。为了获得尽可能完善的双保险效果,还在整个机身表面涂上一层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超细粉末组成的隐形涂料。这种涂料能使照射上来的雷达波的磁损耗加大,起到吸波、透波的作用。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外层涂料、机身材料助力飞机隐形
B:揭秘能使飞机隐形的隐形材料
C:特殊涂料是飞机能隐形的关键
D:隐形飞机能隐形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标题应体现文段主旨。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先介绍隐形飞机能“隐形”,主要是采用了一系列隐形高新技术,包括隐形材料、隐形涂料、隐形结构及其他各种隐形技术等;接下来具体解释这些隐形高新技术如何为隐形飞机起到隐形效果。因此,文段主要介绍的是隐形飞机为什么能隐形。D项对此概括恰当。A项的“外层涂料、机身材料”和B项的“隐形材料”是隐形飞机能“隐形”的部分原因,概括不全面,且从趣味性来看也不如D项吸引人。C项“关键”无法推出。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9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7题
2、【言语理解】奥运一百多年的历史始终陷入一种________。一方面它高扬超越民族的人类精神,另一方面参与竞争的基本单位是民族国家。前者表现为超越功利的尊重和欣赏;后者则是更实在的、不敢怠慢的国家荣誉和自尊心,金牌多寡成了竞争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困境 准则
B:矛盾 标志
C:争议 目的
D:悖论 核心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奥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超越功利的尊重和欣赏”;另一方面各参赛国又都争夺金牌,具有功利性,两方面存在一种相悖的关系。“困境”“争议”与此不符,排除A、C。
第二空,“金牌多寡”是竞争的主要内容,此处填入“核心”更合适。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题
3、【言语理解】魔术师让观众从一副完整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观众照做了。魔术师说,你自己看一下这张牌但不要让我看到,观众也照做了。接下来,魔术师通过探测观众的“脑波”,正确指出了观众抽取的是哪一张牌。现在,这样的“读脑术”不再需要使用魔术技巧了,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真正办到。
根据文段推测作者接下来可能介绍的是:
A:魔术师怎样探测观众的“脑波”
B:科学家对“读脑术”的研究
C:人脑脑波的发现过程
D:脑波对“读脑术”的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魔术师所谓的“读脑术”,然后说明“现在,这样的‘读脑术’不再需要使用魔术技巧了,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真正办到”。由此可知,文段是由魔术师的魔术技巧引出科学家对“读脑术”的研究。基于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延续科学家对“读脑术”研究的话题,具体介绍科学家关于“读脑术”的研究成果,对应B。
魔术师探测观众的“脑波”是引出话题的内容,排除A。C项未涉及“读脑术”、D项论述脑波的作用,偏离了论述“读脑术”原理的话题,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1)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为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为稳重,但这 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2)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 这一技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毕竟 采纳
B:毕竟 采用
C:不过 采用
D:不过 采取
正确答案:B
解析:“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不过”表示转折。“采用”有采纳、采取并使用的意思,一般与技术搭配;而“采纳”一般与建议搭配;“采取”一般与措施搭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周书》曰:“小满之日苦菜秀。”小满时节,麦类、谷物等农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恰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田间地头的野菜正蓬勃生长,采食野菜来度过饥荒,自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置疑
B:顺理成章
C:水到渠成
D:理所当然
正确答案:B
解析:由“麦类、谷物……尚未成熟……而田间地头的野菜正蓬勃生长”可知,此处是说农作物还没有熟,人们采食野菜来度过饥荒是很自然的事情。所填词语应含自然发生之意。A项,“不容置疑”指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B项,“顺理成章”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其填入符合句意。C项,“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文段没有体现具有某种条件,其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D项,“理所当然”指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文段强调的是自然发生,并非从道理上来说怎样,其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4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5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4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
6、【言语理解】有一次,苏格拉底蹚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趟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莫以善小而不为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做人原则应一以贯之
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讲了苏格拉底并没有因为钓鱼者在自己落水时见死不救而怀恨在心,而是在钓鱼者落水时主动出手相救的故事。由文段最后一句话可知,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做人原则。B、D两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A项也非文段意在表达的重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46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6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6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6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6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6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6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6题
7、【言语理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依据文意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意即扬弃旧义、创立新知
B:文化创新意即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C:文化传承意即继承前人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
D: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创新
正确答案:B
解析:由“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可知,A项正确。由“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可知,C项正确。由“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可知,D项正确。B项,“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不属于文化创新的范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7题,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44题
8、【言语理解】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________,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________的影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久远 重大
B:历史悠久 深刻
C:亘古长青 久远
D:源远流长 深远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这里主要说的是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亘古长青”侧重经久不衰,不合文意,排除C。
第二空,这里主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货币对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发展的重要作用与长远影响,用“深刻”修饰不恰当,排除B。“深远”比“重大”更能体现中国古代货币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力。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9、【言语理解】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天眼”________到载人航天,________浩瀚宇宙,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伟大理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搜索 探究
B:探讨 追索
C:摸索 探寻
D:探秘 探索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根据常识可知,“天眼”是探索宇宙神秘之处的射电望远镜。“搜索”指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对象多为逃犯、信息等。“探讨”指研究讨论,对象常为问题。“摸索”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三者用来形容“天眼”对未知宇宙的探索均不恰当,排除A、B、C。验证第二空,“探索浩瀚宇宙”搭配也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10、【言语理解】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思想观念的裂变塑造了一个时代生机蓬勃的心灵图景,也提示我们,多元时代更需要凝聚共识,当观点________,看法不尽相同时,共识是社会交流的基础。但多元并非意味着正确的价值不复存在,包容也不意味着可以________公理。正因此我们对现在的认识可以各持己见,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却应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众说纷纭 轻视 不谋而合
B:莫衷一是 漠视 殊途同归
C:无所适从 藐视 不约而同
D:五花八门 无视 异曲同工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题意知,所填词语应形容有不同的观点。“无所适从”指不知该怎么办。与题意无关,排除C。“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说法不一,主语多是人,修饰“观点”不恰当,排除A。“五花八门”形容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与“观点”搭配不当,排除D。“莫衷一是”指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符合题意。
将B项代入第二空验证,“漠视”指冷淡地对待,不重视。填入与“公理”搭配恰当,且符合题意。
将B项代入第三空验证,“殊途同归”指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殊途”对应“我们对现在的认识可以各持己见”,“同归”对应“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