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823

发布时间:2022-12-16 11:23     浏览量:27

1、【言语理解】饮食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是较稳定的领域,国有盛衰,代有兴亡,用筷子吃饭数千年不变,与宴饮相关的某些礼仪程式也很少变化,盛行西周的乡饮酒礼,上可溯至三代遗风,下传至清道光年间,其敬老、尊长、议政的古风_________,连酒会程序——谋宾、迎宾、旅酬和送宾等礼仪也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通 相差无几

B:一脉相承 大同小异

C:如出一辙 毫无二致

D:衣钵相传 半斤八两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饮食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是较稳定的领域”“用筷子吃饭数千年不变,与宴饮相关的某些礼仪程式也很少变化”可知,敬老、尊长、议政的古风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延续、流传下来。“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侧重事物有关联而不是事物存在继承关系,与文意不符,排除A。“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填入与“上可溯至三代遗风,下传至清道光年间”相呼应。“如出一辙”比喻两种言论或事情非常相像,侧重相似而不是继承,且多含贬义色彩,不符合文意,排除C。“衣钵相传”指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空缺处所填词语修饰的是“古风”,而不是技术、学术,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D。
验证第二空,“大同小异”指大体上相同,略有差异,与“用筷子吃饭数千年不变,与宴饮相关的某些礼仪程式也很少变化”相呼应,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6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1题,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4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31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2、【言语理解】“口号”用于政治动员是“古已有之”。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李自成的“迎闯王,不纳粮”,无不发挥着鼓动人心的作用。但从口号的使用密度、强度及其发挥的巨大功能而言,20世纪20年代那一场国民革命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在这场革命中,组织者第一次有意识地、大规模精心运用各种形式的标语口号,编制革命话语,动员一般民众,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搅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此,口号成了各种革命和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动员手段。即使到了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仍在用口号来动员群众,汲取资源,推行政策。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自此口号的激励动员作用被极大地开发了

C:口号的运用对国民革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口号在革命时期和和平时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后文的“自此,口号成了各种革命和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动员手段”可知,B项正确。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科普影评的作者应寻找科学与电影的交汇点,将科普和艺术________,启迪思想。他们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结合电影转化为更轻松易懂的文字,面向更多读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会贯通

B:合二为一

C:珠联璧合

D:相提并论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结合电影转化为更轻松易懂的文字”可知,科普影评的作者是将科普和电影相结合,使深奥的科学知识浅俗化,从而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合二为一”“相提并论”均未体现二者之间的这种结合,排除B、D。“融会贯通”指融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多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与“启迪思想”连用,“融会贯通”更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9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81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1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1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8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0题

4、【言语理解】“笼屉”作为寻常百姓家必备的炊具,从来没有登上过大雅之堂。据说最      的待遇是在旧社会曾用笼屉作为饭店门口的幌子,食客们只要一看到门口悬挂的笼屉层数,就知道饭店的档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厚

B:体面

C:优惠

D:特殊

正确答案:B

解析:横线上所填的词应与句中的“大雅之堂”相对应。“大雅之堂”意为高尚雅致的地方,四个选项中,“体面”意为光彩、荣耀,与此契合。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标志,是文明成果的________之地,城市不仅仅是非农人口与产业的空间集聚,也________了适应时代变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从古至今都是经济文化的“高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汇聚   培育

B:

积淀   滋养

C:

荟萃   孕育

D:

展示   滋生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空,由“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标志”“从古至今都是经济文化的‘高地’”可知,城市是文明成果的集大成之地,文明成果多且好。“积淀”指积累沉淀。“展示”指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两词均不能体现文明成果多且好,排除B、D。“汇聚”“荟萃”均有聚集之意,但“荟萃”强调(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汇集在一起,更能体现文明成果好,排除A。

验证第二空,“孕育……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33题

6、【言语理解】三千多年来浩若烟海的歌谣诗词经史曲赋铭文典籍,________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________了中华文化不尽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国的语言文字在抑扬顿挫平仄韵律之中,在点横撇捺篆隶楷行之间,构建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文化图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护 蕴含 华丽

B:保存 滋养 亮丽

C:保全 蕴含 绚烂

D:保有 涵养 绚丽

正确答案:D

解析:先看第三空,A项“华丽”一般形容服饰、建筑等,不能用来形容“文化图谱”,排除。B项“亮丽”指明亮美丽,侧重于“亮”,“文化图谱”不能用“亮”来形容,排除。
第二空,C项“蕴含”指包含在内。D项“涵养”指滋润养育,培养。形容“精神源泉”,“涵养”更合适。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7、【言语理解】东北文化有好的一面。东北人仗义、大气、敢拍板,但东北人在商业上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爱干小事儿,不爱弯腰,从来不爱干让人瞧不起的事。东北人不如南方人细腻、敢冒险。我们很多时候有雄心壮志,但落地的时候瞧不起那些辛苦的工作,看不上最低微的工作,我们老想干大事,不想干小事。要创业,就要有冒险精神,我们要肯干小事,干别人瞧不上的工作,一点一点地创业,这是成功的基础。任何事儿,有小成功,才有大成功。
与这段文字主旨无关的名言是:

A: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B: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C: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东北人不爱干小事的弱点,引出有小成功才有大成功的观点,并以此激励人们要肯干小事,不要瞧不起低微工作。B项的“业无高卑”、C项的“不宜妄自菲薄”、D项的“积跬步”均强调要从小处着眼,与文段主旨相关。A项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与文段主旨无关。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王尔德说,过去书是由文人来写,大众阅读,现在书由大众来写,无人阅读,这话在今天还能让人点头称是。虽然王尔德以后,一个多世纪之中人类世界又产生了无数的畅销书,      ,但我们都心知肚明,王尔德此处的“阅读”,可不是茶余饭后,娱乐至死的意思,反而有点像中国人说的“皓首穷经”,至少也要先有个开卷获益的资格。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有无数畅销书作家冉冉升起

B:又产生了无数的畅销书作家

C:有无数年轻作家冉冉升起

D:又产生了无数的年轻作家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前文的“又产生了无数的畅销书”可知,横线处与之相对的作家应为“畅销书作家”,而非“年轻作家”,据此可首先排除C、D两项。A、B两项的区别在于句式不同,B项“又产生了无数的畅销书作家”与前句的“又产生了无数的畅销书”为并列关系,A项“有无数畅销书作家冉冉升起”与前句的“又产生了无数的畅销书”为承接关系。句中的“畅销书”与“畅销书作家”之间不是孤立的,正因为产生了畅销书,才相应地出现了畅销书作家,A项的句式恰当地体现了这层关系,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一棵树上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落了下来,摔在地上,成了一团果泥。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不算晚。
这个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A: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B:在生活中不要气馁、不要迷失自己,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

C: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要保持一个平常心,要学会泰然处之

D: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成功的经验的积累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讲述了摘苹果的故事。“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点明寓意,与此表述最相符的是D。A、B两项与文段内容无关。C项与文段最后一句说的还需要去争取含义不符。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10、【言语理解】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直接的________。它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________,趋向社会的崇高,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功利性 身临其境

B:实用性 耳濡目染

C:功用性 心服首肯

D:目的性 心悦诚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助人伦、成教化”可知,此处论述的是艺术的目的性,且“演说家”与“实用性”不能搭配,排除B。
第二空,由“趋向社会的崇高,激励着人们的心灵”可知,句中强调的是艺术“助人伦、成教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身临其境”指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心服首肯”指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用于处事。二者均不能描述艺术对人们的影响,排除A、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