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文言文:古代汉语
A:语言学:现代语言
B:戏剧:古代戏曲
C:白话文:现代汉语
D:文献:古代文献
正确答案:C
解析: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表现形式。
A项,现代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古代戏曲是戏剧的一个发展阶段,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且文言文和白话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相对的,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古代文献属于文献,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2题
2、【判断推理】许多大城市的中小学校门口,在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期,都能看到接送孩子的车队长龙。有人认为,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是导致交通严重拥堵的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观点?
A:由于中小学校车的使用率很低,大量家长都选择驾车接送孩子上学
B:寒暑假期间早高峰的交通拥堵程度降低,并且空气污染程度也降低
C:大城市的中小学校多位于城市的核心区,车流量和人流量本身就很大
D:国家出台了划分学区的政策后,许多孩子可以就近上学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观点: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是导致交通严重拥堵的原因。
A项,指出大量家长都选择驾车接送孩子上学,则交通严重拥堵确实有可能是这些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导致的,对题干有一定的支持作用,排除。
B项,寒暑假期间交通拥堵程度降低,从反面说明了交通拥堵是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导致的,支持了题干观点,排除。
C项,说明大城市的中小学校所在的城市核心区车流量和人流量本身就很大,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并非开车接送孩子导致的,削弱了题干观点。
D项,“孩子可以就近上学”与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是不是导致交通严重拥堵的原因无关,无法削弱题干的观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
3、【判断推理】过去10年,全世界烟草销量下降2%,而Z国的烟草销量却增长21%,每年达到2.5万亿支,Z国的烟草消费总量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45%以上。
下列最能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的是:
A:Z国已经出台了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某些室外公共场所的禁烟令
B:Z国成年男性的吸烟率超过半数,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C:烟草广告对香烟销售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D:其他国家的烟草消费税远远高于Z国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矛盾:全世界烟草销量下降2%,而Z国的烟草销量却增长21%。
A项,Z国出台禁烟令,烟草销量应该下降,但事实却是增长,与题干相矛盾,无法解释。
B项,Z国的吸烟率和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均不能说明Z国的烟草销量和全世界的烟草销量有差异的关系,无法解释。
C项,烟草广告对香烟销售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全世界烟草销量应该增长,但事实却是下降,与题干相矛盾,无法解释。
D项,其他国家烟草消费税远远高于Z国,故在Z国进行烟草消费比较便宜,因此Z国的烟草销量才会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可以解释。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47题
4、【判断推理】美国科学家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有9个半都是错的,但他并不在乎,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每天半个对的新想法”积累起来,使泰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闻名的“氢弹之父”。
因此:
A:要创新就会犯错误
B:新想法总会有90%是错的
C:美国人并不在乎错误
D:泰勒是个善于创新的人
正确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过于绝对,因此都不能推出。题干中泰勒积累“每天半个对的新想法”,从而获得巨大成功,成为“氢弹之父”,恰好是善于创新的表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
5、【判断推理】某投资公司在评价一个项目时说:我们挑选投资项目,主要是看项目的技术门槛和未来市场需求量,而不是当前的业务增长率。现在新的可投资项目这么多,短期内发展很迅速但很快就被其他项目追赶上来的也不少,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这个项目在一年内营业额就增加了5倍,倒是很有必要怀疑它将来的状况。
以下和该投资公司评价项目的逻辑最为类似的是:
A: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夫妻双方的和谐程度,而不是家庭收入,有些收入高的夫妻,婚姻生活反而不幸福
B:通过票房评价一部电影并不靠谱,一部电影即使票房再高,观众的口碑也不一定好
C:某足球队在选拔新队员时,除了关注他们的技术水平,更看重他们的训练状态和发展潜力
D:歌手要成功,天赋和优秀的市场推广缺一不可。那些失败的歌手,要么没有天赋,要么市场推广做得不好
正确答案:A
解析:投资公司评价的逻辑:挑选项目主要看A条件(技术门槛和未来市场需求量),而不是B条件(当前的业务增长率),有些B条件(当前的业务增长率)很好的项目,长远来看并不好。
A项,婚姻生活取决于A条件(双方的和谐程度),而不是B条件(家庭收入),有些B条件(家庭收入)好的夫妻,生活并不幸福。与题干逻辑类似。
B项,评价电影不能看A条件(票房),一部电影A条件(票房)好,但B条件(观众口碑)不一定好。与题干逻辑不同。
C项,某足球队选拔新队员时除了看A条件(技术水平),更看重B条件(训练状态和发展潜力)。与题干逻辑不同。
D项,歌手要成功,A条件(天赋)和B条件(优秀的市场推广)缺一不可。那些失败的歌手,要么没有A条件(天赋),要么没有B条件(优秀的市场推广)。与题干逻辑不同。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6、【判断推理】人体的大脑与血液之间有一道“血脑屏障”,任何起安眠作用的物质首先必须能穿过这个屏障才能起效。牛奶中含有一种名为色氨酸的氨基酸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制造诱发睡眠的荷尔蒙5-羟色胺,因此人们认为睡前喝牛奶是促进睡眠非常有效的方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皮肤温度上升,入睡速度就快,故而喝一杯热牛奶就如同洗热水浴一样,能够加快入睡速度
B:小份的牛奶所含的色氨酸总量不足以让身体的激素水平发生较大的波动,只有喝大量的牛奶助眠效果才会好
C: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助眠效果更好,它们会刺激胰岛素的合成,让色氨酸以外的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从而使色氨酸更易进入大脑
D:牛奶中蕴含许多种类的氨基酸,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会争抢穿过血脑屏障的通道,从而降低色氨酸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论证主线为:起安眠作用的物质要穿过血脑屏障方能起促进睡眠的作用+牛奶中促进睡眠的物质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睡前喝牛奶能有效促进睡眠。
A项,指出喝热牛奶如同洗热水澡一样使皮肤温度上升进而加快入睡速度,强调的是喝热饮的作用,而题干论述的是喝牛奶的作用,论述话题不一致,不能削弱,排除。
B项,指出需要喝大量牛奶助眠效果才会好,并未否认牛奶的助眠作用,不能削弱,排除。
C项,指出碳水化合物的助眠效果更好,但不代表牛奶没有助眠作用,不能削弱,排除。
D项,指出牛奶中其他种类的氨基酸会争抢血脑屏障通道,使得起安眠作用的色氨酸穿过血脑屏障的能力降低,从而无法有效促进睡眠,可以削弱,保留。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111题
7、【判断推理】食物:食品
A:拘泥:拘谨
B:达到:到达
C:发挥:发扬
D:矿产:矿石
正确答案:D
解析:食品是食物的一种。
A项,拘泥指不知变通或拘束,拘谨指拘束谨慎,二者不存在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达到指到达、达成、得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到达多指到了某一地点或某一阶段,二者表述含义不同,不存在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发挥指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发扬指发展和提倡,二者表述含义不同,不存在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矿石是矿产的一种,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74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4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8、【判断推理】若明若暗:雾里看花
A:如火如荼:无声无息
B: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C:如醉如梦:一清二楚
D:如日中天:日薄西山
正确答案:B
解析:若明若暗常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雾里看花常比喻看事情不真切,两者为近义词关系。
A项,如火如荼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无声无息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两者不存在近义词关系,和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如临深渊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两者为近义词,和题干关系一致。
C项,如醉如梦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一清二楚形容十分清楚、明白,对事物十分了解。两者为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日薄西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两者为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73题,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68题
9、【判断推理】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某幼儿园组织小朋友看电视,途中教师甲因取东西暂时离开,小孩乙将一硬物掷向电视机,致使电视机爆炸,溅起的碎片同时将另几名小孩划伤,造成电视机损失3000元,受伤小孩治疗费用8000元。
根据上述定义,该损失应由谁赔偿:
A:甲与幼儿园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甲与乙的监护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C:乙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D:由乙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责令幼儿园适当赔偿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民法通则》133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在本题中,小孩乙尚在上幼儿园,一般为10岁以下的儿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0岁的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的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损害,应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同时,由于幼儿园的教师有过错(途中教师甲因取东西暂时离开),没有起到照顾好小孩的作用,根据法律,应当由幼儿园承担适当赔偿责任。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10、【判断推理】
由于全球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全球范围内气候呈现升温趋势。但与此同时,气候变暖也会让部分树木生长速率加快,从而使树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增加。因此,人类不需要过于担忧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
下列选项如果为真,最能有效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
A:
同树种碳吸收效率提升的情况有差异
B:
树木并非地球上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主力
C:
树木死亡后其储存的碳可能会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D:
目前人类产生的碳排放增量远远超过了树木的吸收能力
正确答案:D
解析:
题干论据:气候变暖让部分树木生长速率加快,从而使树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增加。题干结论:人类不需要过于担忧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
A项,指出不同树种碳吸收效率提升的情况有差异,并未说明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否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不能削弱题干结论。
B项,指出树木不是地球上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主力,说明还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其他途径,但并未说明其吸收效率如何,不能削弱题干结论。
C项,指出树木死亡后其储存的碳可能会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并未说明碳被释放后的存在形式,不能削弱题干结论。
D项,指出人类产生的碳排放增量远远超过了树木的吸收能力,说明即使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增加,仍然不能有效解决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可以削弱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