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他一下车,歌迷们便蜂涌而上,纷纷争拍摄,请签名。
B:登上天安门城楼,他浮想连翩,热泪夺眶而出。
C:“熵”是表现系统内部无序和混乱程度的量度,其降低表明系统的进化和有序。
D:由于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不断飙升、全球环境与气候问题突显,该文件将对中美未来经济合作具有重大影响,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中“蜂涌而上”应为“蜂拥而上”;选项B中“浮想连翩”应为“浮想联翩”;选项D中“突显”应为“凸显”。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①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②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③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④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⑤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
⑥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
⑦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⑧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将以上8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⑤②⑦③⑥⑧④
B:①③②⑤⑦⑥⑧④
C:⑥③②⑤⑦①⑧④
D:⑥⑤②⑦③⑧①④
正确答案:D
解析:①说的是后母戊鼎铸造体现的学术价值,⑥总说后母戊鼎铸造的工艺复杂。依照通常写作逻辑,应先介绍工艺再阐述价值,故⑥更适合做首句,排除A、B。⑧以“而且”开头,前句应与其构成递进关系,①排在⑧前不符合此要求,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3、【言语理解】原始民族的艺术作品大半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它们的创作常常是为了
的目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 而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用 欲望
B:生活 情感
C:娱乐 目标
D:交换 生存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句子前后一致性的原则解题。由“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可知,第一空应填与“审美”意思相对的词。“审美”意为鉴别和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一种精神活动,与此相对应的必是表物质性的词语。四个选项中,只有“实用”能与之照应。且“满足”与“欲望”为固定搭配,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这些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迅速地深入到抗灾第一线。
替换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四通八达
B:神州大地
C:全国各地
D:四面八方
正确答案:D
解析:“四通八达”为形容词,形容交通极便利。而原句为名词,不可替换,排除A项。“神州大地”泛指中国,与“五湖四海”相比过于笼统,不可替换,排除B项。“四面八方”较之“全国各地”在方向性、结构、语言风格上与“五湖四海”更贴近,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吕氏春秋》记载,古时有十个相马高人,相马方法各自不同。寒风相马是观察马的口齿,麻朝相马是品评马的面颊,子女厉相马是查看马的眼睛……这十个人都是相马良工,都能看到马的一处征象,就知马骨节的高低、腿脚的快慢、体质的强弱、能力的高下。不仅相马是这样,人也有征兆。
紧接这段文字,作者最可能阐述的问题是:
A:知人善用的重要性
B:如何识人用人
C: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D:相马故事的意义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十个相马高人各自不同的相马方法,末句话题一转,说明“不仅相马是这样,人也有征兆”,由此可知,文段接下来最可能论述应该如何从人的征兆“相人”。C、D两项均未提到“识人”,为无关信息,排除。A项强调的是“重要性”,不如B项与文段联系紧密,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
6、【言语理解】新,还往往伴随着快。新业态的成长有时快到________、机会宝贵到稍纵即逝,好像逼着经营者不得不“多干快上”。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业态往往又更敏感、更脆弱、不确定性更大,更加容不得________、“蒙眼狂奔”。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日千里 急功近利
B:突飞猛进 好大喜功
C:日新月异 浮光掠影
D:应接不暇 好高骛远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有时快到”“机会宝贵到稍纵即逝”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形象地描述“快”的程度。“一日千里”形容发展极其迅速,进步非常快。“突飞猛进”形容发展特别迅速。二者皆有“快”的含义,符合文意。“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它更侧重指变化大,填入不恰当,排除C。“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与文意不符,排除D。
第二空,由“但”“蒙眼狂奔”等词可知,新业态的发展速度又不能过快。A项,“急功近利”指急于求成,贪图眼前功利,符合文意。B项,“好大喜功”形容浮夸,不切实际的行为。文段中强调的是新业态的发展不能太快,过于追求成功,因此“急功近利”更符合文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5题
7、【言语理解】18.政府要改变陈旧的行事模式,除了自我改革的意识,还需要社会的( )与( ),而这种社会性制衡最重要的表征,便是全社会的“法行动”。
A:监督 参与
B:变革 创新
C:协调 制衡
D:监督 制衡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这种社会性制衡”可知,第二空,选“制衡”合适,排除A、B。政府改革,需要的是社会的“监督”,而不是“协调”。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西园雅集”则是雅的象征。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表现了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苏轼、李公麟、米芾等聚集一堂,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身在其中的画家李公麟以写实手法将雅集描绘下来,米芾作序,“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多有摹本或仿作,这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
这段文字意在:
A:比较“西园雅集”和《清明上河图》的不同风格
B:介绍“西园雅集”的创作者和所描摹的文化名人
C:阐释“西园雅集”所呈现的文人趣味和精神价值
D:评价“西园雅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独特贡献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以《清明上河图》引出“西园雅集”的话题,并说明“西园雅集”具有雅的内涵;接着通过介绍“西园雅集”中描绘的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体现出宋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最后指出“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对其多有摹本或仿作,这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综合分析可知,文段为并列结构,主要说明了“西园雅集”的价值:不仅呈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还是宋人精神的延续。
A项,《清明上河图》是文段引出话题的内容,非文段重点。
B项,只能对应文段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
C项,“‘西园雅集’所呈现的文人趣味和精神价值”对文段概括恰当,当选。
D项,“‘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体现的是“西园雅集”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非其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独特贡献,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8题
9、【言语理解】我们常常讨论创造性的培养,好像创造性就一定意味着________,一个问题有一百个解,不受约束。实际上,________地看待世界,明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运作;做事情讲方法,有步骤,有恒心,能统合各方力量,这些才是创造性的基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龙飞凤舞 壮观
B:天马行空 宏观
C:不拘一格 微观
D:挥洒自如 乐观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后文可知,“一个问题有一百个解,不受约束”是对所填词语的解释说明,所填词语应表达不受约束之意。“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挥洒自如”指作文、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两词均不能用来形容“创造性”,排除A、D。
第二空,对应后文“明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运作”,此处说的应是从整体、全局来看世界。“宏观”泛指大的方面或总体;“微观”指涉及部分的或较小范围的。“宏观”填入符合句意,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________龙是象征封建统治者的威严,________,狮子便是象征人民的力量,________,龙是飘渺的,狮子却是实在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假如说 那么 然而
B:虽然说 相反 可是
C:比如说 自然 不过
D:有人说 反而 但是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句意,从“……是……便是”的句式可知,第一、三分句间存在假设关系,因此第一、二空应选填“假如说”“那么”;由“象征封建统治者的威严”和“飘渺”对“龙”的两种不同定位可知,第三空前后内容应构成转折关系,第三空填“然而”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