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1300

发布时间:2023-03-07 12:56     浏览量:26

1、【判断推理】无感审批是指通过智能技术强化身份认证、智能授权、自动填表等功能,企业群众无需出示证件、无须填写表单,“不知不觉”就拿到审批文件,实现“无感”审批、“省心”办事。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无感审批的是:

A:某市旅游管理部门通过人脸识别等网络技术,实现了网上实名制购买全市公园门票。游客无须出示证件,可以直接出示购票二维码入园

B:某建设单位登录省投资在线监管平台,填写单位代码后,系统自动生成企业基本信息和申请表格,随后完成在线审核,获得建筑许可

C:某市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企业或个人办理业务,只需要到综合服务大厅询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会帮忙核对材料,帮助他们方便快捷地完成相关手续

D:某保险公司提供网上业务办理和查询功能,客户登录公众号并通过人脸识别后,可完成查询、续费、转款等功能,无须出示证件、无须填写表单

正确答案:B

解析:无感审批定义的关键信息:通过智能技术强化身份认证、智能授权、自动填表等功能,企业群众无须出示证件、无须填写表单,“不知不觉”拿到审批文件,实现“无感”审批,“省心”办事。
A项,游客在经过网上实名制购票之后,可以直接出示二维码入园,并不是获得审批文件的过程,不符合定义。
B项,某单位网上填写单位代码后,可自动生成相关信息,完成在线审核,获得建筑许可,符合定义。
C项,企业或个人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可快速完成相关手续,并未体现通过智能技术强化身份认证、智能授权、自动填表等功能,不符合定义。
D项,客户通过保险公司公众号可完成查询、续费、转款等功能,并不是获得审批文件的过程,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112题,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107题

2、【判断推理】应该看到,“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政策”。将各种社会问题归结为良知不守,则有逻辑倒置和认知错位之嫌。很多问题,是缺“法”导致缺“德”,而不是相反。如果监管和惩罚机制能够得到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者的“投毒冲动”就能得到有效抑制;如果制度健全,使好人流血之后不再流泪,藏于人心的本然良知就能够转化为见义勇为的实际行动。
由此可以推出:

A:如果良知不能化为行动,说明制度仍有待完善

B:只有制度健全,才不会良知不守

C:只要守住良知,就不会有各种社会问题

D:只有制度健全,才不会有各种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制度健全→良知转化为行动。
A项,可翻译为:良知不能化为行动→制度仍有待完善,为题干的逆否命题,可以推出。
B项,可翻译为:守良知→制度健全,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无法推出。
C项,守住良知和社会问题与题干推理无关,无法推出。
D项,制度健全和社会问题也与题干推理无关,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多方位的关怀照顾,使每个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临终关怀的是:

A:老赵肝癌晚期,医生尽最大努力进行治疗,不惜一切代价延长其生命

B:老王肾衰竭晚期希望回到故乡,他在接受疼痛处理后被同意出院

C:老李白血病晚期,医生对他进行保守治疗,配合适当的绘画与音乐治疗

D:老刘胃癌晚期,某大学组织志愿者每天陪他聊天

正确答案:A

解析:临终关怀的定义要点:①为临终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多方位的关怀照顾;②使每个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A项,不惜一切代价延长其生命,并未体现对临终患者多方位的关怀,不符合要点②。
B项,接受疼痛处理,体现了为临终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等多方位的关怀照顾,同意出院,体现了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C项,进行保守治疗,体现了为临终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等多方位的关怀照顾,配合适当的绘画与音乐治疗,体现了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D项,陪他聊天,体现了为临终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多方位的关怀照顾,且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3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

4、【判断推理】太平洋某个岛上只有两个民族:高山族和苗族。他们每年都过同一个节日——端午节。但是,这一天,岛上所有高山族的人都只吃鸡蛋,岛上所有苗族的人都只吃粽子。还知道喀那尔什这一天吃了粽子。
根据上述信息,下面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喀那尔什是该岛上的苗族人

B:喀那尔什是该岛上的高山族人

C:喀那尔什不是该岛上的苗族人

D:喀那尔什不是该岛上的高山族人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喀那尔什这一天吃了粽子”可知,喀那尔什这一天并不只吃鸡蛋(可能没有吃鸡蛋,也可能既吃了鸡蛋又吃了粽子),结合“所有高山族的人都只吃鸡蛋”可知,喀那尔什不是该岛上的高山族人,D项正确,B项错误。喀那尔什既可能是该岛上的苗族人也可能不是该岛上的人,A、C两项都错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天天快报》报社组织拓展训练,最后一天对所有参加拓展的员工进行考核。如果考核结果达到3分或3分以上,记为优秀。在考核之前,有几个人就成绩讨论起来。
陈东说:“小军、小霞身体素质都不错,他们俩至少有一个优秀。”
牛力说:“训练的时间太短,大家练习都不够,这次没有人能得优秀。”
马方说:“怎么可能呢?有人以前就参加过训练,他们一定能得优秀。”
假设这三个人只有一个人的猜测得到了验证,那么一定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牛力说的对,参加拓展的报社成员没有人得优秀

B:没法确定对错,但所有训练成员都得到优秀

C:马方说的对,有人获得了优秀,但也有人不优秀

D:陈东说的不对,小霞没有得到优秀

正确答案:D

解析:陈东的话相当于“小军和小霞至少有一个优秀”,牛力的话相当于“所有人都不能得优秀”,而马方的话相当于“有人能得优秀”。牛力的话与马方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只有一真可知,陈东的话为假,则可推出小军和小霞都不优秀,D项正确。但由此不能确定牛力和马方的话的真假。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

6、【判断推理】制度化程序:指人们将某种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内在化和习惯化为一种过程。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活规范、风俗习惯、礼节仪式,从而当人们以某种社会角色出现时,自觉不自觉地按这种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行事的现象。
下列不属于制度化程序的是:

A:学校每天按时升国旗

B:科研秘书小李在开会时即使没有要求也会做记录

C:退休后的老张常常回忆工作上的种种琐事

D:某村庄每年祭祀都要从村中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主祭来主持活动

正确答案:C

解析:制度化程序的定义要点:①一种过程;②社会生活规范、风俗习惯、礼节仪式;③自觉不自觉地按这种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行事。
A项,学校每天按时升国旗是一种仪式,是将某种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内在化和习惯化为一种过程,符合定义。
B项,秘书即使在没有要求时也会做记录,是一种习惯,是将某种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内在化和习惯化为一种过程,当以某种社会角色出现时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行事,符合定义。
C项,回忆工作上的琐事,并不涉及社会生活规范、风俗习惯、礼节仪式等,不符合要点②。
D项,某村庄每年祭祀都要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主祭来主持活动,是一种风俗,是将某种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内在化和习惯化为一种过程,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考古学家在某地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在烧饭的陶罐里,竟然发现了婴儿的尸骨。有人认为,这是用于宗教祭祀。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装有婴儿尸骨的陶罐是用来下葬死亡的婴儿的,并非用于宗教祭祀。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支持考古学家的观点?

A:这些婴儿均是非正常死亡的

B:这些婴儿尸骨的头部均朝向同一方位

C:这些装有婴儿尸骨的陶罐排列整齐

D:这些婴儿的死亡原因各有不同

正确答案:D

解析:考古学家认为婴儿并非用于宗教祭祀。
A项,指出这些婴儿均是非正常死亡,具有祭祀的特征,说明其有可能被用于宗教祭祀,削弱了考古学家的观点。
B项,指出这些婴儿尸骨的头部均朝向同一方位,具有祭祀的特征,说明其有可能被用于宗教祭祀,削弱了考古学家的观点。
C项,指出这些装有婴儿尸骨的陶罐排列整齐,具有祭祀的特征,说明其有可能被用于宗教祭祀,削弱了考古学家的观点。
D项,指出这些婴儿的死亡原因各有不同,说明其并非在祭祀中被杀,削弱了祭祀的可能性,即支持了考古学家的观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

8、【判断推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词”在唐代最为繁荣兴盛

C:《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

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是《史记》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正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项错误。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C项正确。《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项正确。“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是指其文学价值。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博弈思维,是指由于我们的目标取决于自己和他人的策略选择,因此要理性分析各种可能的备选策略及其组合下的各种可能后果,以及实现这些后果的可能性,从而使我们收益最大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反映博弈思维的一项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正确答案:A

解析:博弈思维是通过理性分析选择出使我们收益最大化的策略的思维方式。
A项,“知己知彼”体现了理性分析自己和他人的策略选择,因此可以做到“百战不殆”,即做出使收益最大化的选择,体现了博弈思维。
B项,“塞翁失马”不是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的选择,没有反映博弈思维。
C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符合博弈思维的定义要点。
D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非理性的,没有反映博弈思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刀:屠夫:肉

A:相机:记者:摄影

B:剪刀:裁缝:布料

C:粉笔:老师:黑板

D:法律:法官:犯人

正确答案:B

解析:屠夫用刀切肉。
A项,记者用相机摄影,但摄影是动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裁缝用剪刀剪布料,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法官用法律审判犯人,法律不是实物,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