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290

发布时间:2023-03-05 22:15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语病与其他三项语病不同的是:

A: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B: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C: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研究并通过”。B、C、D三项均属于成分残缺。B项缺宾语,应在句尾加“的倡议”;C项缺主语,应删掉“使”;D项缺宾语,应在句尾加“的时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

2、【言语理解】到中世纪时期,大多数地区的文明已根深蒂固,难以________。唯独在西方,曾盛行一时的古典文明被连根拔起,为新文明的形成彻底扫清了道路,沿着崭新的道路自由发展。正是西方的这一独特性,使西方能发展经济力量,推动技术进步,产生向海外扩张、________世界诸海路的社会动力,这一重大发展________了中世纪历史的结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除 操纵 宣布

B:消除 掌握 宣示

C:铲除 把持 宣判

D:根除 控制 宣告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三空,“宣布”的适用对象是人或者机构,不能与“发展”搭配,排除A。“宣判”为法律术语,与句意不符,排除C。
第一空,对应“根深蒂固”“连根拔起”,填“根除”最恰当。
第二空,“控制”与“世界诸海路”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3、【言语理解】任何信息传输体制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都可能出现信息不畅的情况。信息的传输者和接受者之间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的矛盾,很容易为非正规传输渠道打开方便之门;了解信息无门,就会寻找体制外的信息渠道。于是某些知情或者号称知情者,就会“各投所好”,传播或者制造小道消息。小道消息作为社会信息需求的一种自我补救,它是在组织交流不充分、不通畅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畸变信息。尽管其可能存在一定的真实性,但其扩散的结果很难控制,容易引发社会盲动。
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A:小道消息出现的原因

B:信息传输体制的弊端

C:形成信息不畅的原因

D: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后果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说任何信息传输体制都有可能出现信息不畅的弊端,接着说这些弊端会产生矛盾,由“于是”引出文段的论述对象“小道消息”。即文段论述的是小道消息是如何出现的。A项准确,当选。B、C、D三项均为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4、【言语理解】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严格遵守“合乎伦理规范”“具有教化功能”两个原则。原本流传于民间的一个个神祇经过这两个原则筛选之后,被加工成符合规范的明君圣主,进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那些不符合伦常的,就游离于史册之外,________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各种________之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道听途说

B:沉淀 逸闻琐事

C:散落 稗官野史

D:湮没 街谈巷议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游离于史册之外”可知,那些不符合伦常的神话,只在民间口头流传或者在一些不正统的史册中有记载,强调的是没有系统的记录。“沉淀”指聚集、积淀,通常指有底蕴的“文化”“知识”,用来形容“不符合伦常的的神话”不恰当,排除B。“湮没”指埋没,没人知道。而文段中说的是还在民间流传,排除D。
第二空,“道听途说”属于“口头流传”的一种方式,填入不当,排除A。“稗官野史”泛指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与“游离于史册之外”恰好对应,且第一空填入“散落”也能恰当地形容游离于史册之外的神祇的故事状态。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

5、【言语理解】国内创意产业园、主题乐园热衷于引进海外项目,或是复制国外的文化形象,看似是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实则反映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匮乏。各地对民族文化形象及其产品转换缺乏兴趣,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表面上看,原因在于商家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他们试图以异域文化形象刺激大众。实质上,商家的选择基于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尚未找到同时获得大众和市场认可的表达形式。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传统文化是国内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

B: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价值亟待挖掘和开发

C:国内主题乐园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一触即发

D:国内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普遍缺乏文化自信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国内创意产业园、主题乐园热衷于引进海外项目或复制国外文化形象,这反映了民族文化自信的缺乏;然后提出国内各地对民族文化形象及其产品转换缺乏兴趣的问题,通过“表面上看……实质上……”两个角度分析原因,指出实质上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尚未找到同时获得大众和市场认可的表达形式。由此可知,文段强调要开发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价值,对应B。A项无中生有,C项“中西文化冲突”无中生有,均可排除。D项指出国内创意产业园建设的问题,而文段强调的是各地对民族文化形象及其产品转化缺乏兴趣这一问题,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7题

6、【言语理解】应该如何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呢?要无私无畏,敢于揭露问题。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由于“老好人思想”作怪,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往往选择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三言两语听上去________,实际上________、毫无价值,不但不能推动工作、维护党内团结,而且还会放任同志身上错误的滋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春风化雨 无关痛痒

B:和颜悦色 扬汤止沸

C:和风细雨 隔靴搔痒

D:洋洋盈耳 无足轻重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对应“老好人”“礼炮”“哑炮”“空炮”可知,此处表达的是民主生活会上的批评不敢揭露问题,听上去很好听,实际没有用。“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不能描述不痛不痒的批评方式,排除A。“和颜悦色”形容脸色和蔼喜悦,与“听起来”不搭配,排除B。第二空,“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无足轻重”指无关紧要。描述不敢揭露问题的所谓批评,“隔靴搔痒”更恰当,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题

7、【言语理解】要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________,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________,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________,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突破 新成就 新进展

B:新成就 新突破 新进展

C:新成就 新进展 新突破

D:新进展 新突破 新成就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搭配。分析选项可知,“突破”常与“创新”、“难关”搭配;“发展”一般与“成就”相关;“建设”一般与“进展”相关。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0题

8、【言语理解】38.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同年开展的同名活动,再次得出同样的结论;2002年英国路透社“千年伟人”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古今最伟大哲学家”评选,马克思再居榜首。
这段文字说明:

A:当代英国人推崇马克思

B:马克思是英国人心目中的“千年伟人”

C: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很大

D:英国人热衷伟人评选

正确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通过反复列举英国人评选马克思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或“古今最伟大哲学家”事实来强调英国人认为马克思是“千年伟人”这个观点。这段文字主要突出在英国人心目中马克思是“千年伟人”,A项中“推崇”没有突出马克思在英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排除。C项偷换概念,用“马克思主义”替换了“马克思”,可排除。D项不符合事实,也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所以B项正确。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支持新农保制度建设,各级政府________。各地财政再困难,财力再紧张,也要优先________资金,确保新农保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推卸 调节

B:在所不辞 调动

C:责无旁贷 调剂

D:当仁不让 调控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在所不辞”指决不推辞;“当仁不让”指碰到应当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退让。这两个成语一般用于自称,即自己说自己。这是作者指出各级政府应该怎么做,不是自称,由此可排除B、D。
第二空,与“资金”搭配,“调剂”更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9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0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10、【言语理解】诗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媒介上,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很多优秀诗歌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走向舞台、影视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表演者的理解和感受,对诗歌进行了“第二次艺术创作”,辅以声光电等多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借助当代技术手段,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远胜古人

B:借助舞台、影视等艺术形式,诗歌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

C: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

D:普及诗歌需要借助舞台、影视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点明主旨,诗歌需借助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B项符合题意。
文段并未将古人与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对比,排除A;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是否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从文中无法得出,排除C;文段并未谈“普及诗歌”的问题,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8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