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一新的美好感觉。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C: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把铜丝粘成图案。
D:如果没有无数默默的枕木,力大无穷的火车头也只能站着叹气。
正确答案:B
解析:“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让人满意。用在句中与“你却硬要派我去”语义不符,应为“强人所难”。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
2、【言语理解】迟钝的人说,文学需要天才,我既没有天才,就生来与文学无缘。纵然努力,也于事无补,白费精神。聪明人说,我有天才,这就够了,努力不单是多余的,而且显得天才有缺陷,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正在他不费力而又过人的成就,这两种心态都很普遍,误人不浅。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天分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B:迟钝的人和聪明的人对文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C:公众对文学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差
D:跨入文学的大门单凭自身的天分是不够的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列举了迟钝的人和聪明的人两种人对文学与天分的理解。迟钝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天分,而聪明的人认为自己有天分就够了。由“这两种心态都很普遍,误人不浅”可知,跨入文学的大门仅凭天分是不够的,D项与作者观点一致。C项迷惑性较强,但文段只援引了两种心态,而非“很多误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3、【言语理解】虽然没有法律强制力做支撑的道德是虚妄的,但是法律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也总是会显得________,这种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法律的外在属性与道德的内在属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秩序的大厦是法律与道德共同支撑的,如果道德不立,人心善变,那法律终会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形见绌 回天乏术
B:爱莫能助 孤立无援
C:左支右绌 独木难支
D:捉襟见肘 力所不逮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力不从心”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法律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的无力感。四个词语填入均无不妥,可转换思路看第二空。
第二空,由“社会秩序的大厦是法律与道德共同支撑的”可知,如缺少道德的支撑,仅剩下法律一种力量,必然陷入孤立、独力难支的境地,“独木难支”填入最恰当。“回天乏术”强调病入膏肓,难以挽回;“孤立无援”强调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的无助状况;“力所不逮”强调力量小,做不到。A、B、D三项均不能与前句的“共同支撑”“道德不立”构成呼应,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4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4、【言语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手术中心有24张床位、6个手术间。马洪升介绍,日间手术刚开展时,医院采取________模式,患者统一在日间手术中心预约,再由各科室派医生到日间手术室执行手术;2010年医院又推出________模式,各科病房拿出一定床位用于日间手术;2014年,医院再推出________模式,由日间手术中心统一收患者,再分到各专科实施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由该中心统一随访。
根据文段内容,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A: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分散治 集中收集中治
B: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集中治 集中收分散治
C:集中收分散治 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集中治
D:集中收集中治 分散收分散治 集中收分散治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统一在日间手术中心预约……到日间手术室执行手术”可知,收与治都在日间手术中心,即“集中收集中治”。第二空,由“各科病房拿出一定床位用于日间手术”可知,患者的收与治由各科病房分散管理,即“分散收分散治”。第三空,由“日间手术中心统一收患者,再分到各专科实施日间手术”可知,“收”由日间手术中心管理,“治”则分散至各专科,即“集中收分散治”。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文艺的完整形态,从根本上是创作主体和接受客体的双向生成。文艺家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总是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总是要以唤起一定对象的审美体验为创作归宿,进而实现创作的意义。有抱负的文艺家,总是要致力去描写、服务和影响创造历史的中坚构成和主体力量,推动美好社会理想的实现,从而获得深广的社会效应和艺术价值。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推动美好社会理想的实现,是文艺家应持有的创作立场和出发点
B:文艺家在文艺中反映的立场和出发点与他的审美体验是相一致的
C:脱离接受客体的文艺就是脱离创造历史的中坚构成和主体力量
D:不能获得深广社会效应和艺术价值的文艺创作的形态是缺损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说的是“文艺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总是要以唤起一定对象的审美体验为创作归宿”,A项错误。由此也可知,文艺家反映的立场和出发点和“一定对象”的审美体验应是一致的,即与接受客体的审美体验一致,而非“文艺家”,B项错误。由“文艺的完整形态,从根本上是创作主体和接受客体的双向生成”“有抱负的文艺家,总是要致力去描写、服务和影响创造历史的中坚构成和主体力量”可知,C项正确。由“文艺的完整形态,从根本上是创作主体和接受客体的双向生成”可知,缺少接受客体的文艺创作的形态才是缺损的,而非“不能获得深广社会效应”。故本题选C。
shitibianma:gg12025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6、【言语理解】
积极的爱国应该有意识地诉诸理性。一个________爱国的人,如果不能冷静下来,以理性的方式表达爱国诉求,而是任由自己的爱国情感________,完全可能适得其反,不仅帮不到自已的国家,还会损害自己的国家,同时又戕害到无辜的他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夸 蔓延
B:
自诩 泛滥
C:
自命 失控
D:
自吹 放纵
正确答案:B
解析:
先看第二空。前文指出“积极的爱国应该有意识地诉诸理性”“以理性的方式表达爱国诉求”,分析可知设空句说的是,如果放任自己的爱国情感变得狂热、不理性则不能帮助国家。横线处所填词语表达狂热、不理性的意思。“蔓延”指范围上的扩展,“泛滥”“失控”指的是程度上的加深、加重。爱国情感的狂热指的是程度上的过度加深、不理性,“泛滥”“失控”符合文意,“蔓延”填入不符合文意,排除A。“放纵”适用于人,“情感”不能自己“放纵”,排除D。
再看第一空,“自命”指自认为具有某种身份、品格等,如“自命清高”“自命不凡”,不能搭配“爱国”这一情感,排除C。“自诩”指自夸,填入形容有些人自夸是爱国的人,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8题
7、【言语理解】形成有文化特色、有地域特色、可识别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应尊重当地实际,________、远近结合、量力而行,不能盲目________。在模式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循规蹈矩 分庭抗礼
B:按部就班 投闲置散
C:循序渐进 贪大求快
D:按图索骥 急于求成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小城镇长期、渐进的发展特点。“循规蹈矩”指一举一动都按规矩办事,不敢稍有变动。“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两者填入不能体现其发展特点,排除A、D。“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填入符合句意。第二空,由“应……不能……”可知,所填词语应与“尊重当地实际……量力而行”意思相对,体现盲目求成之意。“投闲置散”指安置在闲散的位置上。与句意无关,排除B。“贪大求快” 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5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30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9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38题
8、【言语理解】在人们的认识领域里,心理学总是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认为心理学________,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心理学________在生活的表象之下,支配着人们的行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不可测 隐藏
B:夸大其词 蕴含
C:变幻莫测 躲藏
D:高不可攀 掩盖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句中“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可知,人们心中的心理学是深奥的、神秘的、遥不可及的。“夸大其词”指不尊重事实,把话说过了头。“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令人无法捉摸。两词均与文意不符,排除B、C。
第二空,“隐藏”通常用于让事物不被发现,隐秘性较高。“掩盖”则多指比较直接的遮盖。文段说的是心理学在生活中不易被发现,故用“隐藏”更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
当血管壁被蚊子戳破时,血液会启动凝血机制,来修补血管壁的缺口,让血液在局部区域凝固。这不利于蚊子吸血,为此蚊子进化出了可以抗凝血的蛋白,只需在吸血之前注入血管组织中,就可以阻止血液凝固。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出组胺蛋白质来抵抗这种抗凝血蛋白,而这个免疫反应就会引起蚊子叮咬部位的过敏反应,让我们感觉痒。一旦开始痒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挠,但挠痒痒的时候,手指对皮肤的挤压会加速血液流动,使局部区域的抗凝血蛋白和身体分泌的组胺蛋白向更大区域扩散,自然也就越挠越痒了。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蚊子如何突破血液凝血机制吸血
B:
被蚊子叮咬了为什么会越挠越痒
C:
抗凝血蛋白助蚊子吸血一臂之力
D:
组胺蛋白质可抗蚊子抗凝血蛋白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当血管壁被蚊子戳破时,血液会在局部区域凝固;接着指出这不利于蚊子吸血,所以蚊子进化出了一种可以抗凝血的蛋白来阻止血液凝固;然后说明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出组胺蛋白质来抵抗蚊子的抗凝血蛋白;最后在此基础上解释这个免疫反应会引起蚊子叮咬部位的过敏,从而让我们感觉痒,而挠痒痒会使这种过敏向更大区域扩散,所以就会越挠越痒。分析可知,文段主要是解释被蚊子叮咬后越挠越痒的原因,文段标题应与之相符,对应B。
A、C、D三项均是文段具体介绍蚊子攻击人体血管壁以及人体进行免疫反应的内容,非文段重点,作为标题不合适,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6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0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
10、【言语理解】政府对公共风险实行管制,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决策于未知之中”。不确定性的存在,为风险管制的决策与实施增加了难度。鉴于此,风险管制者应该通盘考虑科学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可能导致管制失灵。
上述文字中,作者意在表明:
A:公共风险管制的重要性
B:公共风险管制的复杂性
C:公共风险管制的多变性
D:公共风险管制的不可控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指出公共风险管制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然后以“鉴于此”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风险管制者应通盘考虑各种因素,任一因素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管制失灵。由此可知作者意在表明的是公共风险管制的复杂性,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重要性”文段没有涉及。C项“多变性”只是公共风险的一个方面。D项“不可控性”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4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