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269

发布时间:2023-03-02 15:42     浏览量:27

1、【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A: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B:时间过得如此之慢,经过整整两个小时左右,这场百无聊赖的会议才结束。

C:这些生动的事例,反映的是政府进行行政审批改革前后部分事项办理情况的有效改善。

D: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先“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B项语义矛盾,“整整”与“左右”相矛盾,删掉其一。C项搭配不当,“前后”与“有效改善”不搭配,应改为“反映的是政府进行行政审批改革后部分事项办理情况的有效改善”。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2、【言语理解】41.美国科学家本周宣称,到2100年,“温室效应”引发的地球升温会造成气候发生巨大的改变,根据美国政府环境保护署发布的一份报告,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正在不断上升,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温度会上升2摄氏度,而到2100年时会上升5摄氏度。环保署声称:“全球发生温度激增的时间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要早。”
这段话可以推知:

A: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地球的“温室效应”

B: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地球“温室”理论

C:地球上的温度肯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D:我们大多数人低估了地球升温的速度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温室效应”引发的地球升温,而没有说地球“温室效应”是哪个国家发现的,排除A项。同时文段也没有提到人们对“温室”理论的看法,排除B项。C项“肯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由文段“全球发生温度激增的时间可能比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要早”可知大多数人认为地球升温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即低估了其升温速度。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

下列句子中,用了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修辞手法的是:

A: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B:

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有一种莫名的紧张

C:

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D:

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

正确答案:B

解析:

A、C、D三项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会说话的人,纵然________,滔滔不绝,听者也不以为苦;纵然________,一字千金,也能绕梁三日。成功人士大多是成功的说话者,毫不夸张地说,其成功至少有一半是用舌头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能言善辩 讷口少言 实现

B:绘声绘色 不露声色 完成

C:口若悬河 片言只语 创造

D:侃侃而谈 缄口不言 获取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入一个与“滔滔不绝”意思相近,即表示一个人很能说的词语。“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侧重的是言辩的能力;“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侧重的是言语的生动;“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侧重于谈话的神态。这三个词语均不合句意,排除A、B、D。
“口若悬河”形容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与句意相符,且“悬河”也与后句的“滔滔不绝”构成语意上的衔接。同理,第二空中“片言只语”与“一字千金”连用最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

5、【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是:

A: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B:我的心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C: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D:所有这些语言手段,尖锐、泼辣、犀利有力,像一颗颗威力无比的枪弹,戳穿了敌人的心脏。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将“青菜”比作“土地美丽的女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接着又运用了一次拟物的手法,将“青菜”比作“光辉”的发出者,第二次拟物手法运用有误,“青菜”无法发出“光辉”。
B项,将“我的心”比作“小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将太阳的光线和露水分别比作“金色的手指”和“珠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太阳“露出笑脸”和“悄悄地捡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将“语言手段”比作“枪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6、【言语理解】典型的两栖动物幼年时期在水中靠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上用肺呼吸,我们通常把这个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大部分的两栖动物繁殖时将卵产在水中并孵化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外鳃,在水中呼吸氧。大部分的蝌蚪在几天的时间内外鳃便消失形成内鳃以供呼吸,后肢芽(后肢的前身)长出进入变态期。变态期蝌蚪的四肢逐渐代替尾行使运动的作用,肺慢慢长出后便取代鳃行使呼吸的作用。等鳃慢慢消失,其他生理结构调整好之后,两栖动物便开始了陆地生活。
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两栖动物进入变态期便慢慢长出四肢和肺

B:两栖动物在幼年时以卵孵化出蝌蚪的形态呈现

C:两栖动物从水中生活走向陆地生活

D:两栖动物开始陆地生活后便不再回到水里生活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变态期蝌蚪的四肢逐渐代替……的作用,肺慢慢长出后便取代……的作用”可知,A项正确。
由“大部分的两栖动物繁殖时将卵产在水中并孵化出蝌蚪”可知,B项正确。
由“典型的两栖动物幼年时期在水中靠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等鳃慢慢消失,……两栖动物便开始了陆地生活”可知,C项正确。
D项“开始陆地生活后便不再回到水里生活”无中生有,且与常识相悖。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7、【言语理解】16.本校按照确立的“素质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      ,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概念

B:方向

C:特点

D:理念

正确答案:D

解析:理念: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素质为本,多元发展”是对办学的理性观点、看法,属于一种办学理念,所以D项最合适。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由于环境公益诉讼所针对的是众多个体,受污染者与排污方间的博弈有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在先前缺乏环境公益诉讼渠道的情况下,受污染方其实很难在高交易成本条件下获得赔偿,也就是双方之间不可能形成合作型博弈。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于,排污方考虑到遭受公益诉讼的可能而更多地采取合作立场,就此而言,围绕环境问题,双方更有可能达成合作博弈,也就是排污方将部分污染收益分配给被污染方。从福利结果来看,交易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合作的总福利比不合作的福利来得更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受污染者如果不走法律途径很难得到赔偿

B:环境公益诉讼能促使受污染者和排污方达成合作博弈

C:新的法律措施使污染收益合理分配成为可能

D:交易成本是受污染者和排污方达成合作博弈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先前在缺乏环境公益诉讼渠道的情况下,污染方和受污染方无法形成合作型博弈,然后说明“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双方可能达成合作博弈,实现污染收益合理分配。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新的法律”的积极影响。C项表述与此相符。
A、D两项非文段重点;B项“能促使”表述绝对,文段说的是“更有可能”。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49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1题

9、【言语理解】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999个想法会没有任何结果,可是,第1000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可见,好想法的产生不是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心所欲

B:轻而易举

C:一蹴而就

D:信手拈来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怀特海的话可知,好想法的产生需要建立在无数没有结果的想法基础上,也就是说,好想法不是突然蹦出来的,而是来源于长期不懈的努力。“随心所欲”意为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信手拈来”多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随意自如。据词义可排除A、D。
“轻而易举”和“一蹴而就”都含有容易的意思,但“轻而易举”形容事情举手就可以办好,侧重的是事情简单;“一蹴而就”意为踏一步就成功,侧重的是时间短。由“999个”和“第1000个”的对比可知,句中侧重的是好想法的产生需要坚持,即不是“一蹴而就”的,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10、【言语理解】“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审美追求。当代某位著名画家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减法”之喻,颇为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唐宋时期绘画的主要艺术风格

B:中国传统绘画在意境创构上的特点

C: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的差异

D: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尚“简”精神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简”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然后以画家比较中西方绘画异同的“加减法”之喻,引出我国传统艺术崇尚“简”的话题;最后指出以“简”为贵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昭然可见。由此可知,文段接下来应对尾句提出的观点进一步论述,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以“简”为贵思想的影响。D项衔接恰当。A、B、C三项在文段均有提及,属于本文信息,通常不会在下文继续论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