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西方的法治,尽管并不排斥道德,但无疑在宣扬法律至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与道德沦丧就是明证;传统的德治却是主张德主刑辅,法是德的附庸,贬抑了法的作用,也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对二者都要加以扬弃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内核,进行结构重组,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体制。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述的假设前提?
A:道德与法律都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
B:法律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小
C:道德与法律在协调对象、内容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
D: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才能使社会稳定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对西方的法治和传统的德治加以扬弃和改造,进行结构重组,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体制。
A项,即使道德与法律不都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也不影响题干论述,不是题干论述所需前提,排除。
B项,即使法律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没有变小,也不影响题干论述,不是题干论述所需前提,排除。
C项,如果道德和法律在协调对象、内容和手段方面相同,则没必要将二者进行结构重组,该项是题干论述所需前提,保留。
D项,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与将西方的法治和传统的德治进行扬弃和改造后重组无关,不是题干论述所需前提,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9题
2、【判断推理】垂直绿化指的是利用攀援植物向空中生长进行纵向绿化的一种方式,以期达到在有限面积内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气和阳光来提高绿化的效率。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垂直绿化的是:
A:爬山虎爬满了墙头和屋顶
B:松树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
C:利用巴根草匍匐攀援的特性,人们在沙漠中逐渐开拓出一片绿洲
D:在丘陵地区,人们常使用飞机从空中播种的方式对山地进行绿化
正确答案:A
解析:垂直绿化定义的关键信息:利用攀援植物向空中生长进行纵向绿化。
A项,爬山虎是攀援植物,利用爬山虎进行纵向绿化,符合定义。
B项,松树林并非攀援植物,不符合定义。
C项,巴根草的特性是“匍匐攀援”,并非向空中生长,无法实现纵向绿化,不符合定义。
D项,用飞机从空中播种,并非利用攀援植物进行纵向绿化,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86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81题
3、【判断推理】正义:非正义
A:有理数:无理数
B:早晨:今晚
C:植物:动物
D:宽恕:怨恨
正确答案:A
解析:正义和非正义为绝对反义关系。
A项,有理数和无理数为绝对反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早晨和今晚为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植物和动物为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宽恕和怨恨属于反义关系,但不是绝对反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6题
4、【判断推理】切割:缝补
A:拼凑:剪裁
B:拖延:推诿
C:装卸:搬运
D:挖掘:填埋
正确答案:D
解析:切割和缝补是相对的动作,挖掘和填埋也是相对的动作。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信息仿生是指利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内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接收、存储、加工及其机理,研制具有类似生物系统功能的技术系统。
以下属于信息仿生的是:
A:潜水艇模仿鱼类
B:迷彩服
C:蛛丝
D:电子蛙眼
正确答案:D
解析:信息仿生的定义要点:①利用生物体;②信息传递、接收、存储、加工及其机理;③研制具有类似生物系统功能的技术系统。
A项,模仿的是生物体的结构,并非模仿生物的信息传递、接收、存储、加工及其机理,不符合要点②。
B项,模仿的是生物体的外观,不符合要点②。
C项,与仿生无关,不符合定义。
D项,电子蛙眼模仿的是蛙眼仅对移动物体产生反应的成像传输原理,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千万不能因为近期物价有所回落,就减少对农产品经营的关注。要保证农产品价格不涨,功夫恰恰要下在其价格最低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不退出生产,才能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
据此,可以推断:
A:如果农民退出生产,农产品价格就不能保持稳定
B:只有让农民不退出生产,才能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只要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就能保证农民不退出生产
D:只有在农产品价格最低的时候,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最有效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只有在农产品价格最低时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不退出生产,才能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A项,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正确。
B项,“农民退出生产”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是前提条件,二者是并列关系,并没有推出关系,错误。
C项,题干只说不能减少对农产品经营的关注,该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D项,题干只说在农产品价格最低的时候要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并未说明这样做是否最有效,该项无法由题干推出,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2题
7、【判断推理】错觉是一种视觉误差,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错觉的是:
A:一个突然失去儿子的母亲,有时觉得自己看到了儿子的身影
B: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
C:身材偏胖的人穿竖条纹服装会显得苗条一些
D:杯弓蛇影
正确答案:A
解析:错觉的定义要点:①观察物体时;②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生理、心理原因;③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
A项,突然失去儿子的母亲有时觉得看到了儿子的身影,并不是观察物体时产生的错误判断,而是一种幻觉,不符合要点①,因此该项不属于错觉。
B项,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看窗外的树木以为树木在移动,是在观察物体时产生的与实际不符的判断,属于错觉。
C项,身材偏胖的人穿竖条纹服装显得苗条,是在观察物体时产生的与实际不符的判断,属于错觉。
D项,杯弓蛇影是将弓的倒影误以为是蛇,是在观察物体时产生的与实际不符的判断,属于错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
8、【判断推理】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是以原有的动作联系为基础。所谓动作技能迁移,是指学习新动作过程中,过去掌握的与正在学习的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动作技能迁移的是:
A:体操运动员掌握了向左侧翻的动作,向右侧翻的动作更容易掌握
B:外科医生老李常年使用手术刀,锻炼了手的灵活性,退休后学习书法时他发现他的手比别人更灵活,更易于练好书法
C:对于熟练掌握了一门外语的人来说,学习第二外语时更容易掌握
D:学习跳马屈体腾越时,先前掌握得比较熟练的屈腿腾越的技能,容易干扰屈体腾越技能的形成
正确答案:C
解析:动作技能迁移定义的关键信息是:以原有的动作联系为基础,过去掌握的与正在学习的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C项学习两门外语之间并不存在动作联系,因此不属于动作技能迁移。而A、B、D三项均涉及新旧动作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故答案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1题,201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1题,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4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
9、【判断推理】程序:会议:主持人
A:规则:比赛:裁判
B:指导:交流:领导
C:方案:工作:情况
D:平台:活动:专家
正确答案:A
解析:主持人按照程序主持会议。
A项,裁判按照规则主持比赛,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领导交流并指导工作,其中领导与交流和指导是主谓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按照方案开展工作,情况与题干中的主持人不对应,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专家在平台上开展活动,其中平台为地点状语,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甲专家针对我国国内的煤炭市场结构已经供大于求的局面,提出:“要么限产以保价,要么降价。”乙说:“我不同意”。
如果乙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以下哪项断定,乙在逻辑上必须同意?
A:限产来保价但不降价
B:如果既不限产来保价也不降价不行的话,就必须既限产又降价
C:既限产又降价
D:降价但不限产来保价
正确答案:B
解析:甲的话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乙不同意,那么乙的观点为甲命题的负命题,即“非A且非B”或“A且B”。
A项,可翻译为:A且非B,不是甲命题的负命题。
B项,可翻译为:非A且非B或A且B,是甲命题的负命题。
C项,可翻译为:A且B,是甲命题的负命题的一部分。
D项,可翻译为:B且非A,不是甲命题的负命题。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6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