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261

发布时间:2023-03-01 12:05     浏览量:26

1、【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曾经多少次,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

B:疲倦像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爬上来,考验着他的毅力。

C:我的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D:母爱是伟大的,考古发现,许多母亲在死前的瞬间还把孩子搂在怀里。

正确答案:B

解析:由“疲倦像涨潮一样”可知,“爬”与“涨潮”意境不相符,应改为“涌”。其他三项加点字均使用正确。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2、【言语理解】个案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法学理论其实只是从特定维度对纷繁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抽象描述,它不可能追随、更没法规训真实生活的复杂和生动。因此,看起来再好的理论,也不应试图以其抽象的命题来规训真实生活的生动、饱满和复杂。理论法学学者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习惯的那种话语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局限,并能不断以对经验的考察来理解生动的法律世界。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A:法学理论在应对真实世界时存在局限性

B:个案研究能有效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C:从事法律工作必须通晓个案研究的经验

D:理论法学应重视理论与真实世界的对接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以个案研究的经验说明法学理论无法适用于真实生活的复杂和生动。然后以“因此”引出对法学理论的态度,即看起来再好的理论,也不应试图规训真实生活的生动、饱满和复杂。最后以“必须”提出对策,即理论法学学者要意识到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局限性,并不断以对经验的考察来理解法律世界。末尾的对策是文段的重点内容。
A项论述法学理论的局限性,是文段对法学理论的态度,而文段的重点在于对策,排除。
B、C两项均论述“个案研究”,而文段的论述对象是法学理论,排除。
D项是对末句对策的同义转述,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9题

3、【言语理解】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正确答案:D

解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现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侧重的是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比喻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指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强调实践的重要。结合释义可知,D项蕴含的哲理和题干相符。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4、【言语理解】全面的发展和自由并不意味着毫无底线——尤其是一些媒体对西方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娱乐节目亦步亦趋,其作品之低俗令人愤怒。此时此刻,我们的监管部门更需________,谨防不法分子借恶搞之名________传统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严阵以待 颠覆

B:全民皆兵 蚕食

C:严防死守 侵蚀

D:全线狙击 污蔑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B项“全民皆兵”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与“监管部门”搭配不当,排除。D项“全线狙击”有全部消灭的意思,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侵蚀”指逐渐侵害使变坏,侧重于长期性和潜移默化;“颠覆”指直接翻倒。形容“恶搞”对“传统价值”的破坏性,“颠覆”比“侵蚀”更恰当,排除C。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7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7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5、【言语理解】在《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这本书中,作者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近代中外名人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象,无论写到慈禧还是维多利亚女王,都不见我们惯性思维中穷奢极欲的暴戾和“欧洲的祖母”式的慈祥,从中你会看到一个多才多艺的慈禧,也会看到一个贪婪恋权的维多利亚女王;而同为博学多才的一代明君,当康熙大帝在“红墙深锁的宫廷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沉醉西学的神奇”时,彼得大帝已远走天涯寻师问道,“挥动野蛮的鞭子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
这段文字强调该书具有下列哪一特色?

A:描写深入细致

B:善于做对比分析

C:多维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

D:从小细节处看大关节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该书中,“作者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近代中外名人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象”,然后举慈禧、维多利亚女王、康熙和彼得大帝的例子证明观点。由此可知,该书的特色在于,对中外名人进行多维全面的还原分析。C项表述正确。
A项的“描写深入细致”和D项的“细节”在文段中都没有涉及,排除。文段并不是将慈禧和维多利亚女王、康熙和彼得大帝做对比,而是举例证明该书一改我们惯性思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6、【言语理解】17.现代企业规模的日益增大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少。今天的大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报表来与自己的下级打交道,来获得信息和进行管理。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的看法,即企业规模的日益增大:

A:造成企业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B:在企业中造成了一些不同阶层

C:带来了一些更好的企业管理方法

D:使管理者可以更客观地对被管理者的工作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由文中的“造成”、“直接联系越来越少”、“很大程度上通过报表来与自己的下级打交道”可知,这里侧重于介绍消极影响,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了,与此相符的为A项。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网络热词“能靠脸,偏靠才”出自女喜剧演员贾玲的一条微博。素来以微胖、搞笑形象示人的贾玲昔日清秀照片被网友翻出,并在网上流传。贾玲立马通过微博机智回应:“我深情地演绎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对此热词网友做了全面阐释,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在自身颜值高,又很有才华的前提下,此语强调“内外兼修,更显内在”

B:在颜值不够,但有才华的情况下,此语强调“用才华弥补颜值”

C:在颜值不够,且才华也不够的情况下,此语便是强调“人丑就要多读书”

D:在自身颜值高,但才华不够的情况下,就必须“帅出新高度”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论述的重点在于“偏靠才”。A、B两项均强调才华,符合文意。C项强调要多读书以修炼才华,也强调了才华,符合文意。D项强调的是“提高颜值”,未提到才华,不合文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31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31题

8、【言语理解】人们常常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而文人和哲人则常常生活在想象世界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或喜或悲,在文人笔下成为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在哲人眼里,则是一篇篇的哲学故事。其中,一位哲人对乐观与悲观这样解释:譬如面对着桌子上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一半是空的,显然,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失去信心和追求。一旦遇到困难,我们黯淡的心情也能够很快豁然开朗,从种种苦恼中自我解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也有一些片面性

B: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更有利于人类进步

C:人与人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D:观察事物时善于选择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正确答案:D

解析:横线前的内容列举了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半杯水的不同态度,然后由“显然”得出结论,横线后强调了乐观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保持信心和开朗,故填入句子内容应强调乐观积极的心态,首先排除未体现乐观积极心态的A、C。B项比较了乐观主者和悲观主义者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

9、【言语理解】禾苗干了,需要浇水,但不能太多,水多了就会淹死。车胎瘪了,需要充气,但不能太足,充得太足就会爆炸。生命短暂,需要关爱,爱不能太多,爱得多了,就成了伤害。教育固然需要慈母般的温存,也应当来点严父般的“狠心”;温室中的幼苗鲜嫩可爱,烈日下的万物更加茁壮。
这段话的中心议题是:

A:幼苗和万物

B:生命

C:哲理

D:教育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由给禾苗浇水、给车胎充气的例子,引出生命中爱不能太多的观点。正是基于此,对于生命的教育才不仅需要关爱,也需要让其去接受一些磨砺和考验。由此可见,文段的中心议题是教育问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题

10、【言语理解】没有精神内核的娱乐,即便一时热闹,________流于空虚。网民需要文化产品、需要轻松娱乐,但不需要无下限、无道德的“秀”。应该肯定的是,依法净网,不只是约谈平台、关停账号,而是持续发力、________治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终 固定化

B:难免 长效化

C:终归 常态化

D:终将 平常化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提示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持续发力”并列,意思相近,表达“连续不断”的意思。“固定化”“平常化”均无此含义,排除A、D。第一空,分析可知,所填词语应与“一时”相对应,表达这样的热闹最终将流于空虚之意。“难免”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B。“终归”指最后将要,与“一时”对应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28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9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