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240

发布时间:2023-02-26 8:11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下面四个单句,与例句的语法结构相同的是:
例: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A:我告诉他一件事。

B: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来的学生。

C:连长派通讯员送信。

D:老张想推开门进去把工具取出来。

正确答案:B

解析:例句首先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宾结构,主语为“老师”,谓语为“希望”,后面所有的内容作为宾语,而宾语又是一个主谓宾结构——“每个同学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B项与例句结构一致,主语是“大家”,谓语是“知道”,宾语是“他是新来的学生”,宾语又是一个主谓宾结构。C项是一个典型的兼语句,第一动词“派”是使令类动词,“通讯员”既是第一动词“派”的宾语,又是第二动词“送”的主语。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①人类的哲学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哲学
②才能历史地为人类提供“最高的支撑点”
③人类的历史是进步和发展的历史
④这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⑤因此,只有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哲学才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⑥才能把人类不断地推进到更为崇高的境界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⑤②⑥

B:①③④⑤⑥②

C:③①⑤②⑥④

D:④①③⑤⑥②

正确答案:C

解析:④含有指代词“这”,放在首句指代不明,排除D。③提出人类的历史是“进步和发展的历史”,①则提出人类的哲学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的哲学”,即人类哲学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可见①是对③的进一步阐释,故两句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③①,排除A、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3、【言语理解】二十一世纪诗坛尽管________,众声喧哗,但在重量级诗人的输送上逊色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十足才子气背后大手笔缺位,群星闪烁而无月,多元并举背面是欠缺规范,许多诗人理想________,有理论锐气,但创作上尚未提供与理论________的文本。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林总总 高远 匹配

B:光怪陆离 高蹈 配合

C:多姿多彩 远大 搭配

D:泥沙俱下 崇高 契合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句意可知,所填词语应与“众声喧哗”意思相近,表达“很多”之意。“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其用于形容诗坛不恰当,排除B。“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其填入不符合语境,排除D。
再看第三空,所填词语应体现文本与理论的关系。“匹配”指(元器件等)配合。其填入符合语境。“搭配”指按一定要求安排分配。其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C。
验证第二空,“高远”指高而深远,与“理想”搭配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1979年春节期间,只有1亿人次乘火车出行;2006年达到20亿人次,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与以往相比,如今探亲流、学生流保持稳定,旅游流强劲提升。大众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味。从三四线城市到北上广深“反春运”、从国内游到出境游,过年的流动色彩越来越浓,人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中国人春节出游越来越多

B:大众旅游成为中国人的新年味

C:春节成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

D:人的流动带来繁荣发展和经济活力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首句提出观点——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然后通过今昔出行人次和出行目的的对比,介绍了中国春节流动色彩越来越浓的特点。末句重申观点——流动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综合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口流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准确概括了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A、B、C三项均是部分内容,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

5、【言语理解】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_______,却从不以圣人_______。可见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一种清高的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偶像。_______,圣人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成为一个圣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称 自居 因此

B:自居 自夸 其次

C:自封 标榜 所以

D:自诩 自居 然而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从第三空突破。分析可知,第三空前后句子之间为转折关系,由此可直接选定D项的“然而”。“因此”“所以”表因果,不恰当,排除A、C。前文没有表首先含义的词语,“其次”无法承接,排除B。验证D项前两空,“自诩”意思是自夸,“自居”指自以为具有某种资格或身份,填入句中也对应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0题,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题

6、【言语理解】①于是,无数的天文爱好者冒着眼眸被灼伤的风险,持续追寻这颗行星的踪迹
②祝融星,这颗曾经被热捧的行星是物理学发展史最好的注脚,它的“出现”和“消失”都十分精彩
③《追捕祝融星》一书里,这场漫长博弈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冲突被摆在读者的眼前。科学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纤毫毕现
④原来,祝融星根本不存在
⑤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广义相对论,才为这场持续数百年的追寻画上句号
⑥自从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理论以来,无数人将祝融星奉为圭臬,即使发现水星的轨道偏离理论预言,也只是相信在更靠近太阳的地方,是它的存在干扰了水星轨道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③⑥⑤①

B:②⑥①⑤④③

C:⑥③④②①⑤

D:⑥⑤①④③②

正确答案:B

解析:观察选项,选项分别以②、⑥作为首句,②提出“祝融星”这一概念,⑥论述人们对祝融星的追捧,②更适合作首句,排除C、D。
进一步观察题干所给句子,①中论述的是“追寻”祝融星,⑤中的“这场……追寻”指代的是①中的内容,因此①在⑤之前,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36题

7、【言语理解】①戏曲只有以观众的需求为努力方向,依靠戏曲艺术的魅力才能获得市场竞争力
②我们应该鼓励戏曲的方言版和普通话版进行竞争
③语音改革是京剧和昆曲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关键因素
④地方戏要扩大影响,语言上必须做出牺牲
⑤地方戏走向衰亡,方言造成的理解障碍导致地方戏传播范围受限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⑥地方戏的特色体现在音乐、舞蹈、服装、化妆、绝活、剧情等多个方面,方言并不是唯一特色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⑥③④②①

C:①⑥④②③⑤

D:③④⑥⑤①②

正确答案:B

解析:③由京剧和昆曲的成功得出语音改革对戏曲发展非常重要;④承接③而来,由京剧和昆曲的成功推及所有的地方戏,得出地方戏要扩大影响必须在语言上做出牺牲的结论。可见④应紧跟在③之后,由此排除A、C。⑤说的是方言对地方戏发展的阻碍,③说的是语音改革的重要性,即前者说的是危害,后者说的是对策,故⑤不宜排在③的后面,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3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5题

8、【言语理解】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然后表明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人关注生远胜于死。最后一句从侧面点明,人们表面上关注死,实质上是对生的进一步关注。即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以生为旨归。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一个中年人住进医院,左半边身子没有知觉。有个孩子在病房里大声喧哗,被他父亲拧了一下,痛得直叫。病人说:“我真羡慕这孩子啊!”有人问:“羡慕他无忧无虑?”病人摇头。“羡慕他如花的年龄?”病人说:“不是,我羡慕他有那么敏感的疼痛。如果我能感觉到疼痛,那就意味着康复有望了。”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生命拒绝麻木

B:生命庆幸疼痛

C:生命中的疼痛

D:别样的“疼痛”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讲的是一个半身失去知觉的病人羡慕一个被父亲教训痛得大叫的孩子的故事。病人之所以羡慕那个孩子,是因为孩子对疼痛的敏感。疼痛这种对普通人来说最司空见惯,甚至有些排斥的机能,在半身不遂的病人眼里却那么珍贵,这不得不让我们感慨拥有这种机能的幸运。“生命庆幸疼痛”这个标题很好地概括了文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调查显示,国人最信奉“生命在于运动”,最倾向“通过睡觉解乏”,又普遍认为最应该“年年体检”。但是________,有多达六成人没有运动习惯,晚十点前就寝者只有一成人,身体不适不及时就医者超过七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与愿违

B:众所周知

C:知易行难

D:事出有因

正确答案:C

解析:结合句意,人们虽然知道要多运动、早睡觉、年年体检,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因此所填词语应表达难做到之意。“众所周知”指大家全都知道。题意强调的是人们难做到,并非知道这个事实,与题意不符,排除B。“事出有因”指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与题意无关,排除D。“事与愿违”指事实与主观愿望相反;“知易行难”指懂得事理很容易,实行起来就困难了。“多达六成”“只有一成”“超过七成”表达的是“行”的困难,而非事实发展与愿望相悖,“知易行难”填入最契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