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220

发布时间:2023-02-23 16:46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只是语体的不同,但它们使用的象形表意的方块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创造,其中________的民族精神、民族生命是血脉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蕴含 贯通

B:沉积 相通

C:呈现 流通

D:体现 连通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民族精神、民族生命”是沉淀在方块字这一文化形式之中的,“呈现”“体现”均表示显现在外面,填入不合语境,排除C、D。
第二空,“贯通”的“贯”体现出了方向性,恰与文段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时间性相对应,“相通”不含有这层意思,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4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1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0题

2、【言语理解】“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以下不属于“和合”思想在中国历代对外交往上的表现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B:历代王朝在建立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

C:鼎盛时期的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D: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可知“和合”思想指的是一种和谐和包容的思想。D项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仅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特点,并不能体现这种和谐、和睦的思想,错误。而A、B、C三项的“开放和包容”“强调‘协和万邦’”“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都体现了“和合”的思想。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53题

3、【言语理解】在碳纳米管的研究问题上,当国外把主攻方向放在小直径时,我国科学家却________,瞄准了超长纳米管的合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辟蹊径

B:离经叛道

C:标新立异

D:推陈出新

正确答案:A

解析:“离经叛道”指背离正统的思想和传统。“标新立异”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见解,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这两个成语均与题干语境不符,排除B、C。“推陈出新”指对旧事物去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来。“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的方法或风格。句中说的是中国科学家在碳纳米管研究问题上的创新,未涉及“推陈”的问题,故选“独辟蹊径”更贴切。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4、【言语理解】“上海精神”将“互信”排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和合”精神。这是因为不管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信任为先。《论语》中,子贡问孔子,作为执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间如何做选择,孔子认为“信”是优先的选择,因为“民无信不立”。“互信”的观念,超越了国际上流行的一般国际关系理念,让“做好邻居”深入人心。上合组织多年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开始对于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到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再到当前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互信”都是基础。
这段文字介绍了:

A:“互信”对现今国际关系理念的超越

B:儒家思想对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启示

C:上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基础

D:“上海精神”强调“互信”的背景和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上海精神”将“信任”排在首位,接着以《论语》中的内容介绍了其将“信任”作为精神内涵的背景,后文又介绍了其产生的现实意义。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只能对应部分现实意义。B项“儒家思想”范围过大。C项“上合组织”并非文段重点。本题也可以从关键词“上海精神”“互信”入手破题,选项中包含这两个关键信息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5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6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9题

5、【言语理解】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某种目的,人有时要改变文化。人如果扔掉某件工具而去获取一件新工具,那是因为他相信新工具更适用。这个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亦即他过去的经验、他对目前形势的了解以及他对未来结果的期望。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的真实写照,因为过去的实事,经过记忆的选择已经起了变化;目前的形势也并不总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因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利害关系的影响;未来的结果不会总如人所期望的那样,因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他许多力量的产物。所以,新工具最后也可能被证明并不适合人的目的。
如果新工具最终被证明并不适合人的目的,下列哪种原因是作者没有明确提到的?

A:所选择的工具与生产力水平不适应

B:所依据的历史经验有可能是错误的

C:对当前客观形势的认识可能不全面

D:发展过程中出现始料未及的新情况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讲了新工具最后可能被证明并不适合人类的目的的三个原因:一是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的真实写照,二是目前的形势并不总能得到准确的理解,三是未来的结果难以预料。三个原因分别对应B、C、D。A项没有提及,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中国真正进入全球化的坐标体系,也就在这短短三十多年。但就是在这三十多年里,我们写下了让世界________的“中国故事”。从________的革命年代,到________的建设岁月,再到________的改革时期,在不断探索和奋斗中,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惊异 战火纷飞 激情燃烧 轰轰烈烈

B:惊叹 硝烟弥漫 激情燃烧 波澜壮阔

C:惊异 战火纷飞 热情奔放 轰轰烈烈

D:惊叹 硝烟弥漫 热情奔放 波澜壮阔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惊异”指惊讶、奇异,侧重惊讶;“惊叹”指惊奇和赞叹,侧重因惊而叹。中国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应该是让世界“惊叹”之事。故排除A、C。
第三空,修饰“建设岁月”,“激情燃烧”比“热情奔放”更准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

7、【言语理解】梅克伦堡指出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采取的保护方法非但没有帮助保护名画,反而破坏了许多名画。
梅克伦堡对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保护名画的方法所持的态度是:

A:肯定

B:否定

C:有肯定也有否定

D:不置可否

正确答案:B

解析:“非但没有帮助保护名画,反而破坏了许多名画”,可见梅克伦堡对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保护名画的方法持的是否定的态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禾苗把鸦鹊湖成无边的草原,一条机耕道在稻田间蜿蜒着没入远方。

B:我们阅读名著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能获得人生的

C: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大家穿,期盼着奥运冠军凯旋归来。

D:站在山顶四处眺望,只见经过退耕还林的山区风景秀丽,退

正确答案:D

解析:“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用在D项中明显不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9、【言语理解】有这样一则寓言:几个小孩子每天都在一处院子前嬉闹。院子主人不胜其扰,拿出25元分给这几个孩子,感谢他们让院子充满热闹气氛。第二天院子主人分给孩子们15元,第三天只拿出5元,解释说积蓄就要花光了,以后孩子们再来,就拿不到钱了。孩子们很失望,从此再没有来玩耍,院子恢复了安静。心理学上,“动机是行为的原形”,内部动机遵从的是内心意愿,外部动机则是在外界物质的刺激下形成的。一个小小的物质激励,让孩子们“为快乐而玩”的内部动机,转化为“为报酬而玩”的外部动机,孩子们因此忘记了玩耍本身的快乐意义。
这段文字能给公务员工作带来的启示是:

A:面对群众,要讲究工作方法

B:面对问题,要严谨求实

C:面对工作,要有主人翁意识

D:面对挑战,要敢于担当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指出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内部动机遵从内心的意愿,外部动机则需要外界物质的刺激,寓言中的孩子们被外部的物质激励所迷惑,忘记了自己玩耍本身的快乐意义。这个故事启示公务员,不能被外部的物质刺激所迷惑,要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本色。C项的“主人翁意识”与“内部动机”对应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0题

10、【言语理解】业内专家建议建立国家营养日或营养周,开展“食育进农村”等活动,加大公益广告投入,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在家庭监管_________的情况下,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让相关社会组织走进农村,帮助农村孩子健康成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失

B:薄弱

C:不力

D:缺乏

正确答案:A

解析:空缺处所填词语表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的缺位,所填词语应表缺少之意。“薄弱”指容易破坏或动摇;“不力”指不尽力、不得力。两者均不含有缺少之意,排除B、C。“缺失”与“缺乏”都具有缺少之意,但“缺乏”应放在“家庭监管”之前,其表述为“缺乏家庭监管”,“缺乏”填入此处表述不当,排除D。“缺失”填入此处恰当,且“监管缺失”为常见搭配。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5题,202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0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46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0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