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197

发布时间:2023-02-20 13:4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现在,创新的重要性已无须________。这些年,无论是国家宏观层面,还是企业等微观层面,我国创新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不用________,创新孤岛化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少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企业,依然固守旧的观念。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 遮掩

B:苛求 藏匿

C:赘述 讳言

D:点明 噤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创新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去说明。“强调”“赘述”“点明”均有说之意,备选。“苛求”不符合文意,首先排除B。
第二空,句意为虽然我国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说出来,不能不说。“遮掩”指遮蔽、掩盖、掩饰,“噤声”指闭口不作声,“讳言”指因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不用讳言”符合文段强调的应无所顾忌说出问题的语境。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2、【言语理解】在求学、就业、看病、收入、居住、治安、生态环境等诸多满足感组合要素中,只要有一项出现问题,就会形成“________”,幸福便会打折扣,甚至被“一票否决”。

A:鲶鱼效应

B:破窗效应

C:木桶效应

D:蝴蝶效应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只要有一项出现问题……幸福便会打折扣,甚至被‘一票否决’”可知,每项因素都会影响整体水平,只有C项“木桶效应”符合。“鲶鱼效应”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破窗效应”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蝴蝶效应”指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现实是一种难以捉摸而又与你形影不离的时光,如果你完全        于其中,就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

B:沉浸

C:沉迷

D:隐身

正确答案:B

解析:“生活”后面接的宾语一般为某种具体的环境,而题干中的“现实”却是虚拟的、概念性的,所以排除A项。“沉迷”多指着迷于不好的、不健康的事物,用在句中不合适。“隐身”一般指隐居,或不暴露身份,用在句中不恰当。从“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可知所选词语应有陶醉之意。沉浸,指浸没在水中,多比喻潜心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所以B项合适。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压电陶瓷之所以能发电是因为这种陶瓷的每一个微小的晶粒内都存在可永久保存的自发极化。在强大的外电场作用下会沿电场方向排列整齐,使整个晶体具有极性。它们受应力或温度的变化对外可感应电现象。外加应力愈大、变化频率愈高,发电功率愈大。在共振频率下可获得很高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电压高电流小的压电电源时,可选用块状压电陶瓷;需要低电压较大电流的压电电源时,可选用薄片压电陶瓷集成。目前文献报导已有各类产品,用于各种类型的充电电源。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随身带,特别是在没有电源的高山区或沙漠地。它可利用各种各样的机械动力、畜力发电,不受磁场以至核辐射的影响,不老化。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外界的应力或温度发生改变时,压电陶瓷可能会产生电现象

B:选用的压电陶瓷形状不同,所产生的电流电压不同

C:压电陶瓷电源可以使用机械力发电,且不受外电场的干扰

D:压电陶瓷电源在恶劣的环境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它们受应力或温度的变化对外可感应电现象”可知,A项正确。
由“需要电压高电流小的压电电源时,可选用块状压电陶瓷;需要低电压较大电流的压电电源时,可选用薄片压电陶瓷集成”可知,B项正确。
文段说的是压电陶瓷可利用机械动力发电,不受磁场以至核辐射的影响,C项“不受外电场的干扰”与文段第二句“在强大的外电场作用下会沿电场方向排列整齐,使整个晶体具有极性”不符。
由“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随身带,特别是在没有电源的高山区或沙漠地”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5、【言语理解】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绝对不容混淆。这在今天看来有点________,但所折射的公与私的严格区分仍然值得深思。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命清高

B:小题大做

C:沽名钓誉

D:矫枉过正

正确答案:B

解析:由“这在今天看来有点”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是对前文故事中行为的评价。看封家信还需要换上自家蜡烛,在今天的人看来,好像是“小题大做”,B项正确。“自命清高”指自以为强大,看不起别人;“沽名钓誉” 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均与文意不符,排除A、C。“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文段中不存在纠正错误的问题,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1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6题

6、【言语理解】关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假说,通常我们应该一只一只地调查天鹅的颜色。这种通过积累个别观察来验证假说或推导出定律的方法称为“归纳法”。但基于归纳法的推论不能带来可靠的正确性,哲学家波普提出了不依赖于归纳法的科学方法。他认为,试图证明假说是错误的才是科学的研究。例如,即使只找到了一只黑天鹅,也能证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假说是错误的。虽然基于归纳法的验证通常是不可靠的,但如果证伪的话,则是可靠的。通过反复“设定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假说,寻找其反例来证伪假说,再设立新的假说……”,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
哲学家波普认为:

A:科学的方法应是“可归纳”

B:科学的方法应是“可证伪”

C:科学的方法应是“不可证伪”

D:科学的方法应是“不可归纳”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对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假说,对其验证使用的归纳法并不可靠;然后引出了哲学家波普的方法,他认为证明假说错误的才是科学的研究,并举例说明;最后进一步说明证伪是科学的研究。因此哲学家波普意在说明证伪是科学的定义,对应B。
A项,由“波普提出了不依赖于归纳法的科学方法”可知该项说法错误,排除。
C项“不可证伪”、D项“不可归纳”文段均没有提及,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在全球化日益发展、国际组织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的今天,中国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实现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加大参与国际组织的力度,同时也需要以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今国际组织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对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国际组织发展趋势及其走向做出合理的推测和判断。
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观点是:

A:国际组织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

B: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实现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C: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定位和把握准确

D: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要对国际组织有新认识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指出当前背景下,中国要想实现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对国际组织有两方面的认识。由“不仅需要……同时也需要……”可知,中国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加大参与国际组织的力度;一方面要认真求实,要有清楚的认识与合理的判断,并具体说明对国际组织应有哪些新认识。由此可知,后一方面是文段强调的重点,主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大环境下,中国对国际组织要有全新的认识,对应D。
A项,“国际组织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作为背景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文段说的是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应怎样做,B项变未然为已然,排除。
C项偷换概念,文段提及的是“对自己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把握”,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8、【言语理解】很多人认为,艺术创作是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与模仿,但在某些艺术史家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对传统与风格的修改和调整,是不断制作与匹配“图式”的过程。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再现,还是中国宋元文人画对老庄哲学的追随,都是如此。艺术家在准备好想要处理的题材之前,脑海里必然存在某些已知的图式,这些图式是过去艺术家们的成果;艺术家在画布或画纸上开始描绘时,就像置身在一个“镜子厅”或“回音廊”,旧的图式被不断唤起,题材的意义在特定的视觉秩序中,以新的图式再次展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艺术创新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B:艺术作品间的相似缘于模仿借鉴

C:艺术创作离不开已有的传统

D:古典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以一个转折句引出观点——在某些艺术史家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对传统与风格的修改和调整,是不断制作与匹配“图式”的过程;接着指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是如此;然后对这种“制作与匹配‘图式’的过程”进行了具体描写。分析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即观点句,正确答案应与首句表述的内容相符。C项的“离不开已有的传统”表述正确。
A项的“是无中生有的过程”与首句的“是对传统与风格的修改和调整,是不断制作与匹配‘图式’的过程”相悖,排除。
B项的“艺术作品间的相似”无中生有,且脱离了“艺术创作”的话题,排除。
D项,文段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对传统的依赖,“古典艺术作品”概念变化,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2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5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4题

9、【言语理解】

国家的制度变革和治理现代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管理”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维度,而“治理”则具有更多平等和共治的意味,是公共事务相关主体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有序参与,是各类主体围绕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协商互动。“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的转型,有利于促进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更好吸纳群众有序政治参与。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这一文段标题的是:


A: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B:

“管理”和“治理”的一字之变


C:

国家治理现代化,人人都是参与者


D:

国家制度完善和发展,我们都是受益人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表明观点,国家制度变革和治理现代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接着通过论述“管理”到“治理”的变化及两者的区别,强调了“治理”侧重平等和共治,侧重各类主体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互动;然后说明“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的转型,能更好地吸纳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分析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为观点句,即国家制度变革和治理现代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C项与此相符。

A项,“内涵与外延”是文段的分述内容,是为了说明首句观点,非重点,排除。

B项,“管理”和“治理”的一字之变,是文段的分述部分,是为了说明首句观点,非重点,排除。

D项,文段主要论述的是国家的治理现代化,而不是“国家制度”,且文段强调的是人人参与国家治理,而非人人“受益”,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题

10、【言语理解】对互联网企业来讲,从用户那里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包括消费习惯、行为特征、个人数据等,企业可以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去开展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消费能力和更________的价值,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________的服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市场化 独创性

B:多元化 针对性

C:智能化 实用性

D:规模化 多样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通过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服务,“针对性”与此相符。
第一空,对应“进一步”表达的更深层之意,大数据应该能够发掘出用户更多的其他方面的价值,“多元化”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82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2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