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现在很多人对于甜味和吃糖感到排斥和恐惧,因为他们很惧怕发胖,仿佛吃一小块糖果就会胖一圈似的。其实,真正使人发胖的并不是那一小块糖果,而是每天吃的食物所包含的能量超出了消耗的能量。馒头、面条、米饭或者玉米面窝头中都有淀粉,即不甜的糖。淀粉在人体内氧化所放出的热量与蔗糖基本上没有差别。要控制发胖,主要在于控制摄入的总热量,而不在于食物的口味是不是甜的。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吃糖与发胖
B:淀粉与发胖
C:发胖的“真凶”
D:不发胖的“秘诀”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一个观点,即很多人惧怕甜味和吃糖是因为他们担心吃了糖就发胖;接着以“其实”转折说明,真正使人发胖的并不是那一小块糖,而是每天吃的能量超出了消耗的能量,而面食、米饭中含有的淀粉的热量与糖没差别;最后给出建议,要控制发胖,主要是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可见文段意在告诉我们的是,没有必要对吃糖避之唯恐不及,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才是发胖的真正原因。C项的表述与此最契合。A项,文段并未论述吃糖到底会不会发胖,排除。B项没有体现文段的重点,也排除。D项有一定迷惑性,文段没有讨论不发胖的“秘诀”,仅在最后一句提到了要如何控制发胖,D项作为标题推断过度。且与D项相比,C项的“真凶”暗指人们所惧怕的“糖”并非发胖的真正原因,更贴合文意、抓人眼球。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
2、【言语理解】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文化自觉的大学重视国际排名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B:具有文化自觉的大学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知识分子群体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贡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D: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要有一个卓然自立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文段首句可知,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更注重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和国际排名,故A项理解错误。由“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可知,B、C、D三项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8题
3、【言语理解】这次中层干部选举,他虽然获得提名,个人也积极争取,但由于入职以来他的所作所为________,最终因为投票未过半数而落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失所望
B:不孚众望
C:深孚众望
D:不负众望
正确答案:B
解析:句意为“他的所作所为”不能使人信服或令人失望,最终落选。“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都表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与句意相悖,排除C、D。“不失所望”意为差强人意,通常用法为“对……不失所望”,不能直接形容“他的所作所为”,排除A。“不孚众望”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宽恕(shù) 涟漪(yī) 根深蒂固(tì)
B:炽痛(chì) 朔方(shuò) 锲而不舍(qiè)
C:阔绰(chuò) 诘责(jí) 即物起兴(xìng)
D:颔首(hán) 不逊(xùn) 广袤无垠(mào)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中“根深蒂固”中“蒂”的读音为dì;C项中“诘责”中“诘”的读音为jié;D项中“颔首”中“颔”读音为四声。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5、【言语理解】心理学家根据临床观察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抑郁症”属于假性抑郁症。一般人的情绪变化有一定________,通常是短期的,人们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就能恢复心绪平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突发性
B:周期性
C:时限性
D:反复性
正确答案:C
解析:对应后文的“通常是短期的”,可知横线处说的是时限问题,故填“时限性”最契合句意。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汉语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语,普通话推广不但要依托占绝大多数的境内言语者,还应考虑海外华侨华人的语言情况。精准推普应当考虑不同地区的汉语情况,制定接受度高、标准合理的中华民族共通语标准,减少差异与隔阂,同心协力推动普通话的全球传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精准推普应与汉语国际化相结合
B:要推动普通话实现全球传播
C:适应汉语国际化的趋势,要精准推广普通话
D:普通话推广可以减少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汉语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然后指出普通话的推广不但要依托境内言语者,还应考虑海外华侨华人的语言情况;最后强调精准推普应当考虑不同地区的汉语情况,制定接受度高、标准合理的中华民族共通语标准。综合分析可知,文段强调的是精准推普应考虑不同地区的汉语情况,即与汉语国际化趋势相结合。
A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准确概括,当选。
B项指出要推动普通话实现全球传播,而文段论述的是如何做到精准推普,排除。
C项论述精准推普的必要性,未指出如何精准推普,排除。
D项论述推广普通话的积极影响,并非文段重点强调的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5题
7、【言语理解】扩大投资确实可以创造就业。但从整个需求链条看,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若没有消费需求,用扩大投资的办法创造就业是________,对生产过剩无异于________。若产品长期压库,投资无法回收,资金链迟早要断裂;而资金链一断,大规模失业将不可避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扬汤止沸 雪上加霜
B:抱薪救火 火中取栗
C:缘木求鱼 推波助澜
D:饮鸩止渴 火上加柴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若产品长期压库,投资无法回收,资金链迟早要断裂;而资金链一断,大规模失业将不可避免”可知,句中说的是在没有消费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投资创造就业,短期来看有效,长期来看却是有害的。“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二者都不含“有害”的意思,排除A、C。第二空,“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火上加柴”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此处表达的是没有消费需求而去扩大投资会加剧生产过剩,“火上加柴”填入恰当,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真是沁人心脾。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C: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改头换面,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D: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广大读者。
正确答案:B
解析:“沁人心脾”原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的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不能用来形容奇珍异宝、古玩文物,排除A。“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此处对应“持久奋战”恰当,B项正确。“改头换面”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不能形容“教学楼的装修”,排除C。“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形容“小说情节”,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9、【言语理解】人类很早就知道城墙的防御效果,古往今来,不知上演过多少隔墙而战的攻防战役。蒙古人开始征战世界时,善于野战的游牧骑兵团对攻城战束手无策。但蒙古人善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攻城的战术,并将各地的攻城武器集中起来综合使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固若金汤的城池都被摧毁了。欧洲当时那些较薄的城墙,根本不能抵御蒙古人的攻击,特别是蒙古人开始使用多种威力巨大的火器,更具破坏性。从此以后,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蒙古兵团是怎样征服欧洲的
B: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
C:火器是如何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
D:蒙古的游牧兵团是如何调整战术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肯定了城墙在古代的防御作用,然后介绍了蒙古人通过战术、火器等的综合运用,突破了城墙的防御,最终使得城墙失去作用从而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文段围绕“城墙”展开,选项中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8题,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4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6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6题,201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201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10、【言语理解】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________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再借助________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存储 先进
B:记录 特定
C:保存 固有
D:记忆 专门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二空,题干是对电子书下的一个定义。结合我们平时对电子书的认识可知,电子书是区别于传统纸质书的电子出版物,它不能直接阅读,而需要借助电脑或掌上阅读器之类的设备。“先进”含义太笼统,不足以形容电子书需要电脑之类特有设备来阅读的特点,排除A;电脑或掌上阅读器并非电子书本身就有的,填入“固有”也不恰当,排除C。
第一空,“记忆”不能与“在”搭配使用,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2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2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2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2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2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22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2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