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181

发布时间:2023-02-18 6:5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现在一些谈中国科技落后的文章,经常以晚清保守派把西方科技斥为“奇技淫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________科学技术。这只是一种________的说法。实际中国传统上并不排斥科学技术,中国早期学者对于此前影响生产力变化和社会变迁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相当看重的,并对它们给予了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的记述和肯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排斥 以点带面

B:抵制 断章取义

C:鄙夷 信口开河

D:轻视 以偏概全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实际中国传统上并不排斥科学技术”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排斥”意思相近,“鄙夷”“轻视”与此不符,排除C、D。
第二空,“以点带面”意为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不能用来修饰“说法”,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人类在物质世界里生根,在理念世界里生活。如今,“大智云物移”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而我们的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巨变的时代。何为个体?何为他者?何为集体?何为自由?什么是“诗与远方”?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恐怕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义。因为,仅仅依靠所谓的多样性已经不能满足集体与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仅仅依靠包容也不能安顿个体的生活。所以,我们在________的物质世界里活得________,我们在灯红酒绿中焦虑得________。究竟该如何是好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修改旧有理念的“源代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 不知所措 意乱情迷

B:光怪陆离 百爪挠心 乱象丛生

C:光怪陆离 不知所措 意乱情迷

D:日新月异 百爪挠心 乱象丛生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横线后的“物质世界”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可以修饰“物质世界”。“日新月异”即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用来形容现今高速发展的“物质世界”,“日新月异”更为恰当,排除B、C。
第二空,“不知所措”“百爪挠心”这两个成语均可用来形容人的心情、心神,根据句意不能很快排除,直接看第三空。
第三空,“意乱情迷”指意志被迷乱、被迷惑了正常的心性,被外来的情感影响了正常的思考。与“焦虑”搭配不当,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3、【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他一下车,歌迷们便蜂涌而上,纷纷争拍摄,请签名。

B:登上天安门城楼,他浮想连翩,热泪夺眶而出。

C:“熵”是表现系统内部无序和混乱程度的量度,其降低表明系统的进化和有序。

D:由于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不断飙升、全球环境与气候问题突显,该文件将对中美未来经济合作具有重大影响,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中“蜂涌而上”应为“蜂拥而上”;选项B中“浮想连翩”应为“浮想联翩”;选项D中“突显”应为“凸显”。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歧义的一句是:

A:未来三天,东北地区仍将持续多雨天气,吉林和辽宁的东部将有大到暴雨

B:国人在国外的一些举动,往往会被放大,极易引来全社会的严厉声讨,而最多的声讨理由就是“丢了中国的脸”

C:有网友调侃:“当年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现在中国人只是在卢浮宫洗个脚而已,为什么不可以?”

D: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传出一些重大政策信息

正确答案:A

解析:“吉林与辽宁的东部”既可理解为两省的东部,也可理解为辽宁一个省的东部。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5题

5、【言语理解】很多人都说哭过之后他们感觉更舒服,这是因为哭泣能够________紧张,________情绪的平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缓冲 平复

B:延缓 修复

C:缓和 回复

D:缓解 恢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缓冲”不接宾语,可首先排除。“延缓”多用于计划、时间,“缓和”多用于气氛,“缓解”多修饰病痛、情绪。与“紧张”这一情绪搭配“缓解”更恰当。
第二空,“恢复平衡”为习惯搭配。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06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0题

6、【言语理解】“男性蠢货理论”研究显示,大部分男性的确倾向于冒不必要的风险,且常常做出蠢事。医院急救中心的记录和死亡率统计都能印证这一研究结果。比起女性,男性更易受到意外伤害,在运动中受伤,或遭遇交通事故。造成这种男女差异的有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例如男性参与危险性体育运动的机会更多。但也存在一种所谓“蠢货风险”,即毫无意义的风险,而心甘情愿冒这种风险的往往都是男性。研究人员已搜罗到大量奇闻轶事来佐证这个理论,但他们还希望对男女差异进行系统性分析。
这段文字未暗示的信息是:

A:女性比男性智商高

B:社会角色的差异是男性甘愿冒险的因素之一

C:目前还未对“蠢货理论”进行科学地论证

D:女性很少去冒毫无意义的风险

正确答案:A

解析:由“造成这种男女差异的有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例如男性参与危险体育运动的机会更多”可推知B。由“研究人员已搜罗到大量奇闻轶事来佐证这个理论,但他们还希望对男女差异进行系统性分析”可推知C。由“但也存在一种所谓‘蠢货风险’,即毫无意义的风险,而心甘情愿冒这种风险的往往都是男性”可推知D。由文段无法推出女性与男性的智商哪个更高,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对于官员财产公开,任何一个地方“________”的勇气都应当被肯定。不过,仍希望有更完整、配套以及全局性的官员财产公开办法出台,以形成对这一制度的真正推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试水

B:试验

C:破冰

D:尝试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横线处的引号可知,所填词语应有潜在意义。由此排除“试验”和“尝试”。“试水”指试探水的深浅缓急。“破冰”意为打破人际交往中怀疑、猜忌、疏远的藩篱,就像打破严冬厚厚的冰层。结合句意,“试水”更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14题,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题

8、【言语理解】中世纪非常漫长,从5世纪到15世纪,整整1000年的时间。那时,大多数学者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消耗在故纸堆里,他们将古代的智慧视为金科玉律,把古希腊自然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当作是自然界所有知识的基础,只相信已有的解释,却拒绝怀疑,拒绝自己面对自然。所以有不少荒唐可笑的事情发生,比如,为了确定马有几颗牙齿,他们宁可花几天时间在古代文献里寻找答案,也不到院子里看一看马的嘴巴。这种怀疑精神缺失的后果很严重,导致科学在整个中世纪停滞不前。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古代文献

B:怀疑精神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

C:科学的发展既需要继承又需要创新

D: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继承科学遗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论述漫长的中世纪里大多数学者缺乏怀疑精神,只相信已有的解释。然后指出由此导致的结果——科学在中世纪的停滞。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怀疑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文段强调的是要有“怀疑精神”,A、C、D三项均未涉及这一关键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

9、【言语理解】有的文明覆灭之后,原有的民族可能还在,但文化上却被征服者彻底________。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征服与被征服,中国文明却没有因此而断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原和荒漠,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总体来说并不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颠覆  充分

B:融合  频繁

C:改造  直接

D:同化  显著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句意是有的文明覆灭后,原有的民族还在,但是文化却被征服者彻底改变,不复存在。“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强调的是互相融为一体,而文意强调的是原有的民族文化被征服者改变,不复存在,排除B。
第二空,由横线前的文意可知,中国文明没有断裂的原因是地理因素,即中国处于半封闭状态,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虽有接触,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冲突较浅、较少。“充分”指足够,不能搭配“冲突”,排除A。“直接”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不符合文意,且填入与“虽有接触”相悖,排除C。“显著”指非常明显,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7题

10、【言语理解】

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句为:

A:

在延安,杨绍萱与徐特立都是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战火中他俩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B:

不管哪门学科,哪种知识,实践必不可少,做题必不可少。

C:

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D:

双方洽谈了项目联合招生和办学的相关事宜,并计划同时在校本部与珠海分校开办项目2007年春季班。

正确答案:C

解析:

C项动宾搭配不当,“看到”的对象可以是“乡亲、小屋或街道”,但不能是“乡音”,“乡音”只能是听到。其他三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