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乡村的美丽在于历史记忆。千百年来( )的村落空间、建筑风格,镌刻着一圈圈生命的年轮。
A:养成
B:形成
C:造成
D:变成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固定搭配。四个选项中能与“空间”、“风格”搭配的只有“形成”。且“形成”强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契合“千百年来”的语境。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印度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实际情况如何呢?据统计,印度医生所占人口比例是1:1500。政府医疗体系分为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通常各级政府医院都面临医药短缺,医院条件差,病房不足,卫生不过关及医生接待病人多,工作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公立医院不盈利,医生工资低,医术好的医生留不住,都奔私立医院去了。而后者收费极高,底层人群消费不起。
通过这段文字,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A:印度医生总体人数能够充分满足医疗需求
B:印度所谓的“免费医疗”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C:印度仍存在不花钱的治不好病,治得好的看不起病的现象
D:在印度也会有“看病难”的问题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印度医生所占人口比例是1:1500”“医生接待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可知,印度医生总体人数不能满足医疗的需求,故A项表述错误。B、C、D三项均可由原文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传统文学自现代以来一直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纯文学的读者往往是小众的、精英化的,通俗文学则是供更广大的人群阅读,而作者也是顺应这两个阅读方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群体。网络文学则不同于这两者,能让更多的年轻群体参与阅读。它的多样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让原来并非文学读者的一部分大众作为文学阅读的“增量”参与到文学阅读之中,也使得许多不同身份的年轻写作者在这个空间中找到了职业写作的可能性。大量的年轻读者和作者从网络文学的入口进入了文学之中。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网络文学的出现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受众
B: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能吸引青年人群
C: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D:网络文学的发展扩大了文学的读者和作者群体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传统文学有“纯文学”“通俗文学”之分,并介绍了各自的作者、阅读人群;接着引出“网络文学”这一论述重点,并阐述了其多样性;“因此”后得出结论,概括了网络文学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阅读之中以及丰富了文学的创作群体。D项是对“因此”后结论的同义转述。A项“受众”概括不全面,文段还提到“作者”这一层面;B、C两项论述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的优势,未涉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1题
4、【言语理解】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步伐从未停止,她们总会寻找各种途径,与________的性别歧视进行抗争。如抗议企业招聘中的性别歧视,________国民教育为女性提供更多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 呼吁
B:形形色色 倡议
C:司空见惯 要求
D:习以为常 迫使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步伐从未停止,她们总会寻找各种途径……进行抗争”可知,性别歧视的观念一直存在,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所填词语应具有这层意思。“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填入符合性别歧视的观念由来已久的句意。“形形色色”强调的是种类多样;“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就很平常了。三个词语均不符合句意,排除B、C、D。
第二空,“呼吁”提出愿望或主张,符合广大女性不断争取平等的诉求。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5、【言语理解】随着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近年来,一大批优秀乡土人才在农村 。他们既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科学致富的一代新型农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颖而出
B:崭露头角
C:闻名遐迩
D:扬名天下
正确答案:A
解析: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闻名遐迩:远近闻名。扬名天下:大名远扬。由题意可首先排除C、D。题中表述“随着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这是强调一个时机,“一代新型农民”强调与传统的农民有区别,故这里选“脱颖而出”更贴切。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改革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过去不太尊重地方剧种,现在去尽力保护,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继续把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能不能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不要再分到一个已经没有太多希望、两年也没有一个观众的剧团里面去?有没有可能让他们汲取一些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剧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剧种,为当代人所喜欢?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要把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需要有所舍弃
B:一味地保护不利于改革和创新
C:没有观众的剧团应该汲取一些新鲜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剧种
D:濒临灭绝的剧种缺的不是保护而是创新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论述了保护对于改革来说不一定是好事。然后明确提到要想将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就不能所有的东西都一味地保留,换言之,就是要有所舍弃。最后以年轻艺术家被分到无人问津的剧团为例,指出这种保护没有意义,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汲取新的元素,创造出为当代人喜欢的新剧种。A项表述与文意一致,当选。
B项缺少主体。C、D两项属于文段的举例内容,不是主要内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7、【言语理解】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依据文段的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塑造能够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我们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群体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知识分子应当具有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可知,大学教育既应该培养专家,也应该培养知识分子,A项说法错误。由“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专家,那么,我们民族……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不能推出“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塑造能够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我们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论断,B项错误。C项混淆已然与未然。由“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可知,文段用的是未然性表述,且由前文“一旦……”可知,最后一句整体属于假设语气。故本题答案为D。
考题出处: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46题
8、【言语理解】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及其参与的各项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走近群众,扑下身子搞好调研,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群众关注的烦心事、紧要事和身边事等细微之处入手,及时发现问题、精准研判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下列句子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B: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C: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正确答案:D
解析:横线设在文段中间,所填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前指出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横线后具体阐述党员干部如何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即 “如何做”的问题,强调要走近群众,真正了解群众所想,解决群众的问题。故所填句子也应说明为政者须密切联系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
A项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指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强调百姓的重要性,与句意无关,排除。
B项,“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指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强调富民,与句意无关,排除。
C项,“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指得到百姓的心就能治理好国家,得不到百姓的心就治理不好国家,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与句意无关,排除。
D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指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强调的是为政者要把握人民群众意愿,填入能够承上启下,正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题,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题
9、【言语理解】“移风易俗”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然而好的“新民俗”能诞生,不但需要有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懂得民俗心理的“新创意”。这种创意,既衔接传统文化,又紧搭时代脉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这种“新民俗”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沿成俗
B:蔚然成风
C:久盛不衰
D:约定俗成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句意可知,所填词语需要承接上文表示“‘新民俗’能顺利诞生并能够发展下去”之意。“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从而形成风气,填入符合句意。
“相沿成俗”是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由题干可知,“新民俗”是“新创意”,并非传承下来的,排除A。“久盛不衰”形容事物盛行的时间很长,一直不衰退。题干中并未体现“久盛”之意,排除C。“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其与题干句意无关,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27题
10、【言语理解】未来的旧金山将整个运转在一个被称之为“氢网”的系统上。按照设计师们的构想,在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的沿海地区,将建起新的水产资源开发区,在开发区内,一个个海藻池、一座座高层建筑林立而起。旧金山以多雾闻名,这个设计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自然资源:新颖奇特的集雾装置“雾花”将从雾气和海藻中获取淡水并将其转变成氢气用作燃料。
关于未来的旧金山,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新的水产资源开发区将随着海平面的升高而扩大
B:可以通过集雾装置提供氢气来解决燃料能源问题
C:城市运转将建立在海水淡化技术提升的基础上
D:将全面使用“雾花”这种海水净化系统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文段未涉及“新的水产资源开发区扩大”,无中生有。
B项,由“新颖奇特的集雾装置‘雾花’将从雾气和海藻中获取淡水并将其转变成氢气用作燃料”可得出。
C项,文段未涉及“海水淡化技术”,无中生有。
D项将“雾花”定义为海水净化系统,与文中“集雾装置‘雾花’”的表述不符。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41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3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