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小周、小吴、小郑三人中,一人是工人,一人是农民,一人是知识分子。已知:小郑的年龄比知识分子大;小周的年龄和农民不同;农民的年龄比小吴小。
根据以上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小周是工人、小吴是知识分子、小郑是农民
B:小周是知识分子、小吴是农民、小郑是工人
C:小周是知识分子、小吴是工人、小郑是农民
D:小周是工人、小吴是农民、小郑是知识分子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小周的年龄和农民不同”和“农民的年龄比小吴小”知小郑是农民,且小郑<小吴;再由“小郑的年龄比知识分子大”可知,小周是知识分子;故小吴是工人。对比选项,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开:关
A:小麦:水稻
B:痛苦:快乐
C:盈利:非盈利
D:工作:休息
正确答案:C
解析:开和关是矛盾关系。
A项,小麦和水稻是反对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痛苦和快乐是反对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盈利和非盈利是矛盾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D项,工作和休息是反对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定义:
①信心:指一个人对自身信仰的坚定,可包括宗教与非宗教的信仰,是对于尚未见到事物的信念和凭据,它包括相信和敢于将自己完全委托两个层面。
②恒心:指坚持达到目的或执行某项计划的决心,也指持久不变的意志。
③爱心:指同情、怜悯之心,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如对象为人类时,就基于彼此都是人类的认识而同情怜悯,如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基于彼此都是动物或生命的认识而同情怜悯。
典型例证:
(1)小秦认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只要拥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就应该感到自豪,毕竟自己还是挺厉害的嘛。
(2)老李体检时发现“三高”,医生提醒他要坚持锻炼,于是老李不论三伏三九都坚持每天晨练一小时,结果“三高”果真都不“高”了。
(3)张某与妻子离婚后承担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不久张某因抢劫被逮捕,孩子无人照料,民警小戴主动为张某照看孩子。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不正确的是:
A:例证(3)(2)分别与定义②③相符
B:例证(1)(3)分别与定义①③相符
C:例证(1)(2)(3)分别与定义①②③相符
D: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②③相符
正确答案:A
解析:信心定义的关键信息:对自身信仰的坚定。
恒心定义的关键信息:坚持达到目的或执行某项计划的决心,也指持久不变的意志。
爱心定义的关键信息:同情、怜悯之心。
例证(1),小秦认为自己还是挺厉害的,体现了对自身信仰的坚定,符合信心定义。
例证(2),老李不论三伏三九都坚持每天晨练一小时,结果“三高”果真都不“高”了,体现了坚持达到目的的决心,符合恒心定义。
例证(3),民警小戴主动为张某照看孩子,体现了民警对孩子的同情,符合爱心定义。
综上,判断不正确的是A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9题
4、【判断推理】刻板印象是将对一类人行为的整体印象推广到个体的过程。它是由于人们在种族(或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可导致知觉错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刻板印象的是:
A: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有事找东北人没错
B:俗话说“家贫出孝子”,老李家境贫寒,他的孩子肯定孝敬父母
C:某企业觉得有些地方的人不诚实,因此没有录用来自这一地区的小张
D:经理认为小王在工作中经常出错,所以今后对他的任用要谨慎
正确答案:D
解析:刻板印象定义的关键信息:将对一类人的整体印象推广到个体。
A项,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整体印象推广到每一个东北人,符合定义。
B项,因为“家贫出孝子”,所以只要家贫就一定出孝子的观念,属于刻板印象。
C项,因为觉得有些地方的人不诚实,所以认为来自这一地区的小张也不诚实,属于刻板印象。
D项,只是对小王一个人的印象,不涉及整体印象,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1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1题
5、【判断推理】
经验假说是根据观察或实验的种种结果及已有的科学原理对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而理论假说则是通过直觉、想象、抽象等思维过程对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理论假说的是:
A:
伽利略通过多次斜面实验,提出了惯性概念
B:
哥德巴赫通过对数字规律的考察,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C:
贝塞尔发现天狼星的运动具有周期性偏差,提出了天狼星有伴星的猜测
D:
哥白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行星,发现每颗行星的运行情况都不相同,提出了日心说
正确答案:D
解析:
理论假说定义的关键信息:通过直觉、想象、抽象等思维过程对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
A项,伽利略通过多次斜面实验,提出了惯性概念。该概念是伽利略根据实验的种种结果及已有的科学原理对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而非通过直觉、想象、抽象等思维过程,不符合定义。
B项,哥德巴赫通过对数字规律的考察,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但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猜想,其并非是哥德巴赫对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不符合定义。
C项,贝塞尔发现天狼星的运动具有周期性偏差,提出了天狼星有伴星的猜测。该猜测是贝塞尔根据观察及已有的科学原理对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而非通过直觉、想象、抽象等思维过程,不符合定义。
D项,哥白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行星,发现每颗行星的运行情况都不相同,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是哥白尼通过想象对事物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备注:本题C、D两项有些类似,但根据一些资料可知,C项中贝塞尔是根据观测资料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对天狼星运动周期偏差做出了推测性解释,因此C项应属于经验假说。D项中哥白尼分别设想地球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行星,对设想进行推断,最终得出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结论,哥白尼通过想象这一思维过程对天体运动规律做出了推测性解释,因此D项属于理论假说。)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86题,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101题
6、【判断推理】
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区银行频频出现关门潮。与此同时,无人银行、5G银行、智能银行等一系列新概念银行不断出现,银行网点正在告别冷冰冰的玻璃柜台和金属板凳。传统网点交易处理的属性变弱了,定制服务、产品体验、社交互动等功能越来越突出。因此,有专家预测:二十年内,传统银行网点会消失。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观点?
A:
客户需进门取号、等待叫号,办理一项简单的业务耗费较长时间
B:
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引进,改变了人们对银行网点的固有印象
C:
复杂业务必须到银行网点面签办理,如开户、销户等需本人办理且务必人工审核
D: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接连涌现,银行网点作为服务主渠道的地位正在不断弱化
正确答案:D
解析:
题干论据:大城市的社区银行频频出现关门潮,同时无人银行、5G银行、智能银行等新概念银行不断出现;传统网点交易处理的属性变弱,定制服务、产品体验、社交互动等功能越来越突出。专家的观点:二十年内,传统银行网点将会消失。
A项,指出传统银行办理一项简单的业务耗费时间较长,说明了传统银行存在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家的观点,但不能仅根据这一个缺点就判断出传统银行将会消失,支持力度较弱。
B项,指出科技手段改变了人们对银行网点的固有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新概念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也不能据此判断传统银行将会消失,不能支持专家的观点。
C项,指出复杂业务必须到银行网点面签办理,说明传统银行不会消失,质疑了专家的观点。
D项,指出新概念银行的涌现正不断弱化银行网点的服务主渠道地位,补充了论据,说明了传统银行网点将会消失的原因,有力地支持了专家的观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1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5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0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7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10题,202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9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2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0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7题
7、【判断推理】理论认为,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有人认为,反物质是存在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反物质是不存在的。
以下哪项与题干中的论证方式相同?
A:圣女贞德的审问者们曾对她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上帝与你有过对话,你可能是在胡编乱造,也可能精神失常
B:动物进化论是正确的,例如始祖鸟就是陆地生物向鸟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类生物
C:既然不能证明平行世界不存在,那么平行世界就是存在的
D:长白山天池有怪兽,因为有人看见过怪兽在天池内活动的踪迹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是通过不能证明反物质是不存在的而推出反物质是存在的,即不能证明A为假,因此推出A为真,为“诉诸无知”的错误推理。
A项,根据没有证据证明上帝与你有过对话,推出你可能是在胡编乱造,也可能精神失常,即不能证明A为真,因此推出B或C。该论证最后推出了其他的结论,而没有说明前面所述的情况为真或为假,与题干论证方式不同。
B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并非“诉诸无知”,与题干论证方式不同。
C项,通过不能证明平行世界是不存在的而推出平行世界是存在的,即不能证明A为假,因此推出A为真,为“诉诸无知”的错误推理,与题干论证方式相同。
D项,根据有人看见过怪兽推出有怪兽存在,并非“诉诸无知”,与题干论证方式不同。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1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
8、【判断推理】一个词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是用这个词去表达其所表达的对象,一种用法是用这个词表达其自身。其中,前一种用法通常表达的就是词语的意义,一般称为指称用法;后一种用法通常表达的是这个词语的形式,一般称为自名用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加黑的词属于自名用法的是:
A:女性一般喜欢粉色
B:大象一般生活在密林之中
C:“其它”现在一般都使用“其他”
D:“商品”指的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定义,自名用法表达的是词语的形式而不是意义。
A项中的“粉色”、B项中的“密林”和D项中的“商品”都表示的是这个词语的实际意义,属于指称用法。
C项,“其它”仅仅表示的是这个词语的形式,不表示其实际意义,属于自名用法。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1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5题,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79题
9、【判断推理】社会行为模式是指社会多数成员共同创造、认可或遵守的行为方式,是人们社会交往的结果。社会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重复性、稳定性和常规性,与群体共存,并由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社会行为模式的是:
A:男耕女织
B: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C:尊老爱幼
D: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正确答案:D
解析:社会行为模式的定义要点:①社会多数成员共同创造、认可或遵守的行为方式;②具有重复性、稳定性和常规性。
A项,男耕女织是多数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和遵守的,具有稳定性和常规性,并通过个人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符合定义。
B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多数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和遵守的,具有稳定性和常规性,并通过个人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符合定义。
C项,尊老爱幼是社会传统美德,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符合定义。
D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不符合要点①②。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
某实验结果表明:源于植物的“天然化合物”组合可以分解新冠病毒与人细胞相连的刺突蛋白,从而能非常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该化合物组合很可能对抑制暴露在新冠病毒环境中的人群遭受感染方面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要得到上述研究推论,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A:
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会随着传播过程发生突变
B:
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而传播
C:
刺突蛋白是病毒本身将其侵入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
D:
刺突蛋白变异会使传染性更强,药物是否有效还待验证
正确答案:C
解析:
题干论据:源于植物的“天然化合物”组合可以分解新冠病毒与人细胞相连的刺突蛋白,从而有效抑制新冠病毒。题干论点:源于植物的“天然化合物”组合很可能对抑制暴露在新冠病毒环境中的人群遭受感染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A项,指出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会发生突变,而如果刺突蛋白发生突变,源于植物的化合物组合很可能就无法分解已经突变了的刺突蛋白,从而对抑制新冠病毒失去效果,削弱了题干推论,不是题干推论基于的前提。
B项,指出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与题干论述无关,不是题干推论基于的前提。
C项,指出刺突蛋白是病毒本身将其侵入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而源于植物的“天然化合物”组合可以分解新冠病毒与人细胞相连的刺突蛋白,因此其可以抑制暴露在新冠病毒环境中的人群遭受感染,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了联系,是题干推论基于的前提。
D项,指出刺突蛋白变异后的传染性更强,药物不一定会对变异后的刺突蛋白起效,并未涉及源于植物的“天然化合物”组合,与题干论述无关,不是题干推论基于的前提。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7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8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7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2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