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1151

发布时间:2023-02-13 16:14     浏览量:27

1、【判断推理】校学术委员会开会讨论新一轮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王教授主张:既要重点建设教育科学,也要建设自然地理学;赵教授提出:只有重点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才能建设自然地理学;李教授认为:如果要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和自然地理学,那么也要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经过充分讨论,在上述三位教授的意见中,学术委员会最后只采纳了其中一位的意见。
根据以上陈述,下列(       )项符合学术委员会的决定。

A:重点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和自然地理学,但是不建设教育科学

B: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和计算机信息工程,但是不建设自然地理学

C:重点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但是不建设教育科学和自然地理学

D:重点建设自然地理学和教育科学,但是不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

正确答案:D

解析:方法一:整理题干信息,王教授:既要重点建设教育科学,也要建设自然地理学;
赵教授:建设自然地理学→重点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
李教授: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和自然地理学→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真且后件假时为假,如果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那么赵教授和李教授的意见均为真,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建设计算机信息工程,排除A、B、C。将D项代入,王教授的意见为真,赵教授和李教授的意见为假,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方法二:代入A项,王教授的意见为假,赵教授和李教授的意见均为真,与题意不符,排除。
代入B项,王教授的意见为假,赵教授和李教授的意见均为真,与题意不符,排除。
代入C项,王教授的意见为假,赵教授和李教授的意见均为真,与题意不符,排除。
代入D项,王教授的意见为真,赵教授和李教授的意见均为假,与题意符合。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7题

2、【判断推理】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以此引起生物体性状可遗传的修饰。
下列不属于转基因技术的是:

A:把青椒种子送上太空,使其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发生基因突变来培育“彩色青椒”

B:将外源抗菌基因导入小麦,防治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

C:用反转录病毒作为载体,把腺苷脱基因转染至一名患ADA缺陷症女孩的淋巴细胞,使这个患者先天缺损的免疫系统趋于正常

D:运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携带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动物,相继培育出快速生长的转基因猪、羊、鸡、兔和牛等

正确答案:A

解析:转基因技术的定义要点:将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
A项,改变环境导致基因突变,并未将基因导入生物体内,不符合定义要点。
B、C、D三项,均属于转基因技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92题

3、【判断推理】水:冰

A:米:饭

B:铁:锈

C:云:雨

D:树:木

正确答案:C

解析:水是未凝固成冰之前的形态,二者本质相同,是同种事物的两种不同形态。
A项,米是饭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铁氧化后产生锈,二者是不同的物质,并非同种事物的两种不同形态,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云是未变成雨之前的形态,二者本质相同,是同种事物的两种不同形态,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树属于木,二者是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判断推理】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在与那些既和自己地位相近,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人或群体做比较时,由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相对剥夺感的是:

A:参加学生会竞选的人数比往年多了一倍,小燕感到竞选的压力更大了

B:王某从海外名校学成归来,总觉得在单位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C:小张经常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项目组其他人认为小张就是喜欢表现自己

D:小杨原本认为自己的工作还不错,但是参加同学聚会后,他觉得跟同学相比显得没有前途

正确答案:D

解析:相对剥夺感的定义要点:①与那些既和自己地位相近,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人或群体做比较;②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不一致的认知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A项,小燕的价值期待与价值能力并无不一致的地方,不符合要点②。
B项,王某对自己的价值期待很高,但他对自己的价值期待与价值能力的认知并没有不一致的地方,不符合要点②。
C项,项目组的其他人并没有就自身与小张作比较,只是对小张的行为进行了评价,不符合要点①②。
D项,小杨和同学的社会地位相近,他认为其与同学的价值能力差距不大,但现实是自己的工作不如同学,价值期待与价值能力的认知出现不一致,故其产生的没有前途的心理属于相对剥夺感,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8题

5、【判断推理】科学家对近140名比利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半数受试者会说两种语言。结果显示,只说一种语言的患者平均在71岁首次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双语人群则是76岁。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出:

A:掌握两门语言可以延缓认知的老化

B:不掌握两门语言就不能延缓老年痴呆

C:只有学习外语才可以防治老年痴呆

D:长期使用两种语言能防止大脑退化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题干指出只说一种语言的患者平均在71岁会出现阿尔茨海默病,而双语人群则是76岁,则表明双语人群认知老化的速度慢于只说一种语言的人群,即掌握两门语言可以延缓认知的老化,该项正确。
B项,题干只说掌握两门语言可以延缓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时间,并不代表不掌握两门语言就无法延缓,该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推出。
C项,题干只说掌握两门语言可以延缓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时间,而该项的推理关系为“防治老年痴呆→学习外语”,即如果不学习外语就不能防治老年痴呆,说法过于绝对,无法推出。
D项,题干只说掌握两门语言可以延缓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时间,不代表防止大脑退化,该项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仪态万方:美丽多姿

A:风度翩翩:富富有余

B:腰缠万贯:富甲一方

C:其貌不扬:荣华富贵

D:仪表堂堂:身无长物

正确答案:B

解析:仪态万方和美丽多姿都形容容貌体态各方面都很美,两者含义相近。
A项,风度翩翩形容举止洒脱、气度不凡,富富有余多指财富,两者含义不同,排除。
B项,腰缠万贯和富甲一方都是形容非常富有,两者含义相近。
C项,其貌不扬指相貌普通,荣华富贵形容有钱有势,两者含义不同,排除。
D项,仪表堂堂形容人外表端正、举止大方,身无长物形容贫穷,两者含义不同,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99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93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

7、【判断推理】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或抑制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就是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使新的学习发生了困难。凡新旧刺激物十分相似而又要求学习者做出不同的反应时,就可能发生负迁移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负迁移的是:

A:已经懂得英语的人,就会很容易地掌握法语

B:爱好打篮球的小王,耽误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

C: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学习骑摩托车就会很费力

D:学会汉语拼音,就会对学习英文音标产生干扰

正确答案:D

解析:负迁移的定义要点: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使新的学习发生了困难。
A项,懂得英语后掌握法语很容易,并不存在学习困难,不符合定义。
B项,打篮球耽误了学习的时间,是时间上的耽误,而不是已掌握的学习经验使学习发生困难,不符合定义。
C项,不会骑自行车,学习骑摩托车也很费力,并非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不符合定义。
D项,学会汉语拼音会对英语音标产生干扰,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天鹅:塑料

A:迪拜:东京

B:珊瑚:海藻

C:山猫:狐狸

D:莼菜:玻璃

正确答案:D

解析:天鹅和塑料分别指不同的事物,二者是全异关系。
A项,迪拜和东京都是世界著名城市,二者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珊瑚和海藻都是海洋生物,二者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山猫和狐狸都是陆地动物,二者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莼菜和玻璃分别指不同的事物,二者是全异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2题

9、【判断推理】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其中“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下列选项中属于“减量化”内容的是:

A:某企业采用串联用水系统,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

B:某建筑施工单位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

C:某县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D:某县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积极发展生态林业,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采取木材节约和代用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正确答案:C

解析:减量化的关键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而A、B、D三项都是提高了利用率,并没有减少资源的消耗;C项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技术,减少了资源的消耗,符合减量化的定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对社会生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之中。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社会心理的是:

A:一阶段的宣传工作结束后,人们普遍意识到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B:在许多欧美人眼中,中国还是清朝时的样子

C:听了几个在行政机关工作的朋友的倾诉,王某感觉到政府部门工作简直太不自由了

D:看到孕妇上车,公交车上有五六个青年同时站起来让座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是经过宣传工作的,所以不是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不属于社会心理;C项只是小王个人的感受,不是人们的普遍感受,也不属于社会心理;D项是人们的具体行为,不是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也不属于社会心理。只有B项是欧美人对中国社会的普遍理解,是初级的含直觉成份的错误理解,属于社会心理。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