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信息社会的显著________是社会从有形的物质创造价值转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整个社会对于信息资源的依赖性加强,处于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个人也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点 亦步亦趋
B:特征 无处遁形
C:标准 无一例外
D:标志 概莫能外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句中说的是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加强,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不能例外。A、B两项词义不符合语境,排除。
第一空,“标准”指衡量事物的准则,多适用于科学、技术等方面可量化的具体事项;“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是信息社会的标志。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9题
2、【言语理解】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约1亿粒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被保存在零下18摄氏度的地窖中,旨在为植物学家提供种子基因,防止植物因天灾人祸灭绝。在这样的条件下,小麦、大麦等重要农作物的种子可保存长达1000年,而生存能力最强的高粱种子,大约能存放1.95万年。该种子库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室,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从上文可知,挪威保护地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保护环境
B:预防战争,特别是核战争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保护农业生产
正确答案:D
解析:由“约1亿粒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被保存在零下18摄氏度的地窖中,旨在为植物学家提供种子基因,防止植物因天灾人祸灭绝”中“旨在”后的内容可知,挪威保护地窖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灭绝。由此考生可能误选C项,必须注意到的是保存的1亿粒种子都是农作物的,思考其深层用意——保护农业。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如果说清末的红学还只是一种开玩笑式的诨号,1921年后红学则确实已成为一种________的专门之学。由于胡适的提倡,《红楼梦》的考证工作已和中国近代学术的主流——从乾嘉考据学到“五四”之后的国故整理——汇合了。因此,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红学”无疑地可以和其他当代的显学如“甲骨学”或“敦煌学”等________,而毫无愧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严格 平分秋色
B:严谨 三足鼎立
C:严密 等量齐观
D:严肃 并驾齐驱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文段强调的是“红学”不逊色于其他显学,“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明显与文意不符,排除C。“三足鼎立”特指三方面实力相当,文段比较的是“红学”与其他显学,并非特指三方,排除B。
第一空,“严格”偏重于对标准尺度的认真把握,“严肃”偏重于态度的认真。用来形容“红学”研究,用“严肃”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9题
4、【言语理解】即使笔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对于面试也有心理压力,毕竟面试形式多样,考官提问出其不意,所以,面试对考生是有挑战性的。虽然,绝对不可能有万无一失的应试方法,但是,下面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提高应试能力,增加成功可能性。
由此可推知下面的内容是关于:
A:考官提问的各式问题
B:各色各样的面试形式
C:面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D:应试回答的注意要点
正确答案:D
解析:本段文字最后一句话“但是,下面的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提高应试能力,增加成功可能性。”作用是承上启下,所以下面的内容一定是一些关于应试方法的建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一个人性别的形成绝不只是X与Y染色体的偶然组合,而是机体作为生物体为了生存和顺利发展的复杂过程。
性别的形成与X和Y染色体:
A:有必然关系
B:不确定
C:有一定关系
D:无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不只是”可以判断出性别的形成与X和Y染色体有关,再由“复杂过程”,可以最终判断出性别的形成与X、Y染色体有一定关系。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在那个时代的欧洲学者心中,中国形象跟乌托邦一样完美无缺。当他们建构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时,并没有足够的现实材料,也没有一本扎实的专门著作进行学术论证。严格说来,这只是一场思想上的虚构。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
A:当时欧洲学者理想化看待中国
B:当时欧洲学者不注重实证研究
C:
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并不存在
D:
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并不完美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那个时代欧洲学者如何乌托邦式地看待中国。第二句提到的“没有足够的现实材料”并不能说明欧洲学者不注重实证研究,B项错误。文段强调的是欧洲学者心目中的完美中国形象,根本没涉及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存不存在的问题,故排除C。D项为干扰项,整个文段强调的是欧洲学者心中的中国形象,而D项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谈论的,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大自然慷慨的________,使人类得以繁衍滋息,创造文明。人类理应顺应自然,但人类的历史,反倒常常是________与辜负大自然美好情意的历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赐予 轻慢
B:分享 挥霍
C:奉献 嘲弄
D:供给 忽略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赐予”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神灵对普罗大众的赏赐;“分享”多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享受;“奉献”侧重于恭敬地献出,不图回报;“供给”指提供物资给需要的人使用。大自然作为造物主,它给予人类的各种馈赠用“赐予”最恰当,排除B、C、D。
第二空,“轻慢”有不尊重的意思,填入句中也能表达出人类对大自然态度的傲慢以及不珍惜。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8题
8、【言语理解】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来没有一种文明或一个文明体可以长期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自身,长期单边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保持发展优势。如果一种文明、一个文明体长久地比其他文明、文明体发达,它总会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冲突和衰落。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或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其他文明、文明体的利益,保持不同的文明、文明体之间的总体均衡,日益成为追求与推进发展的自觉选择。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应意识到:
A:总体均衡是文明演进的规律
B:世界文明总体呈现多样性态势
C:文明以集群方式存在和发展
D: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前两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一种文明、一个文明体不可能长久地比其他文明、文明体发达,第三句指出文明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末句由此得出结论:保持不同的文明、文明体之间的总体均衡,日益成为自觉选择。B项强调“多样性”、C项强调“集群方式”,均与文段强调不同文明、文明体间总体均衡发展的重点不符;D项的“共同发展”表述不准确。A项是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9、【言语理解】科学的可靠性还源于科学界具有公认的评价准则,所以能对理论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在比较成熟的科学领域,一个问题无论问哪一个科学家,都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哲学、伦理学等学科没有公认的评价准则,同一个问题问不同的哲学家或伦理学家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令人无所适从。
从这段文字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A: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自立门户
B:哲学、伦理学属于不成熟的科学
C:哲学、伦理学没有一点可靠性
D:科学的可靠性不能全靠评价同一问题的一致度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科学的可靠性还源于科学界具有公认的评价准则”,所以“在比较成熟的科学领域,一个问题无论问哪一个科学家,都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由此可得知科学的可靠性与这门科学的成熟性有关,然而哲学、伦理学等学科没有公认的评价准则,所以可以推出哲学、伦理学属于不成熟的科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①建设文明单位,首先要________文明单位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单位进行考评。
②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________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________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制订 必须 方可
B:决定 只能 才会
C:明确 只要 就能
D:确定 只有 才能
正确答案:D
解析:②句,分析可知,②中两空为条件关系中的必要条件关系,故只能选“只有……才……”。
①句,“确定指标”为习惯用法。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