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1080

发布时间:2023-02-02 21:25     浏览量:27

1、【判断推理】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的是:

A:广播电影电视机构的设立

B: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品的生产运输

C:公务员职务任免等的审批

D:证券市场准入

正确答案:C

解析:行政许可的定义要点: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②从事特定活动。
A项,广播电影电视机构的设立,是准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符合定义。
B项,危险品的生产运输,是准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符合定义。
C项,公务员职务任免的审批,并非准予从事特定活动,不符合要点②;且任免审批是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提出拟任免的建议,而不是申请,也不符合要点①。
D项,证券市场准入,是准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

2、【判断推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依据上述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市人民法院为了查明案情,根据需要,可以对当事人王某的手机通话记录予以查验

B:某市人民法院不能对当事人王某所有与案件无关的通话记录予以查验

C:无论什么理由,某市人民法院都不得对当事人王某的通话记录予以查验

D:某市人民法院是否有权查验当事人王某通话记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法院作出公正的判决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对通信进行检查只能是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而人民法院属于审判机关,并非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因此人民法院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当事人王某的通话记录予以查验,A、B、D三项均错误,只有C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3、【判断推理】独立证明法和归谬法是间接论证的两种方法,其中独立证明法是通过证明与被反驳命题相矛盾的命题为真,从而确定被反驳命题为假的方法。归谬法就是由所要反驳的命题为真,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所要反驳的命题为假。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论证中使用了独立证明法的是:

A:甲: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乙:不可能!有哪一个人看过,哪一只猴子变成了人?

B: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乙:难道仲尼以前的人都生活在黑暗之中?

C:甲:人性本恶。 乙:如果真的人性本恶,那么道德规范又从何而来呢?

D:甲:温饱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 乙: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也在谈道德。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定义,发现独立证明法定义的关键信息为“通过证明与被反驳命题相矛盾的命题为真,从而确定被反驳命题为假的方法”。归谬法定义的关键信息为“由所要反驳的命题为真,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所要反驳的命题为假”。
A项,乙从甲的观点引出“有哪一个人看过,哪一只猴子变成了人?”,即没有猴子变成了人,是从肯定所要反驳的命题为真,引出了荒谬的结论,符合归谬法定义。
B项,乙从甲的观点引出“难道仲尼以前的人都生活在黑暗之中?”,即仲尼以前的人都生活在黑暗之中,是从肯定所要反驳的命题为真,引出了荒谬的结论,符合归谬法定义。
C项,乙从甲的观点引出“如果真的人性本恶,那么道德规范又从何而来呢?”即道德规范没有来源,是从肯定所要反驳的命题为真,引出了荒谬的结论,符合归谬法定义。
D项,乙从甲的观点引出其矛盾命题“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并且用“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也在谈道德”证明自己的命题为真,属于通过证明与被反驳的命题相矛盾的命题为真,从而确定被反驳的命题为假,符合独立证明法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90题,2018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85题

4、【判断推理】《天天快报》报社组织拓展训练,最后一天对所有参加拓展的员工进行考核。如果考核结果达到3分或3分以上,记为优秀。在考核之前,有几个人就成绩讨论起来。
陈东说:“小军、小霞身体素质都不错,他们俩至少有一个优秀。”
牛力说:“训练的时间太短,大家练习都不够,这次没有人能得优秀。”
马方说:“怎么可能呢?有人以前就参加过训练,他们一定能得优秀。”
假设这三个人只有一个人的猜测得到了验证,那么一定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牛力说的对,参加拓展的报社成员没有人得优秀

B:没法确定对错,但所有训练成员都得到优秀

C:马方说的对,有人获得了优秀,但也有人不优秀

D:陈东说的不对,小霞没有得到优秀

正确答案:D

解析:陈东的话相当于“小军和小霞至少有一个优秀”,牛力的话相当于“所有人都不能得优秀”,而马方的话相当于“有人能得优秀”。牛力的话与马方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只有一真可知,陈东的话为假,则可推出小军和小霞都不优秀,D项正确。但由此不能确定牛力和马方的话的真假。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

5、【判断推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之中。一个人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包括他自己。试想,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他如何值得你信赖呢?
由此可以推出:

A: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别人

B:不了解自己,就不会被任何人信赖

C:他充分了解你,所以他值得你信赖

D:充分了解自己,就可以获得许多人的信赖

正确答案:B

解析:由“一个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可知了解自己是了解别人的必要条件,而由“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可知了解他人是被人信赖的必要条件,则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可概括为:被人信赖⇒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A项,题干没有提到信赖自己,不能推出。
B项,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可以推出。
C项,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不能推出。
D项,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不能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8题

6、【判断推理】相片:扫描仪:电子数据

A:水果:榨汁机:果汁

B:女人:化妆:美丽

C:星星:望远镜:距离

D:理念:行动:纲领

正确答案:A

解析:相片通过扫描仪变成电子数据。
A项,水果通过榨汁机变成果汁,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女人化妆后会更美丽,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用望远镜观看星星,两者与距离并无必然联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理念是指导行动的纲领,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荷兰:日本

A:中国:印度

B:德国:英国

C:美国:加拿大

D:瑞典:西班牙

正确答案:B

解析:荷兰和日本为并列关系,分析发现四个选项也均为并列关系。纵向对比,发现B项与题干存在一定联系,荷兰和德国都是临海国家,日本和英国都是岛国。其他三项与题干均无纵向联系。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8、【判断推理】人民币:美元:兑换

A:现金:支票:货币

B:写作:绘画:文字

C:诗词:音乐:旋律

D:中文:英文:翻译

正确答案:D

解析:人民币和美元是并列关系,两者均为货币,可以相互兑换。
A项,现金和支票是并列关系,两者均为货币。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写作和绘画是并列关系,写作需要运用文字。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诗词可以用音乐的形式传达,音乐有旋律。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中文和英文是并列关系,两者均为语言,可以相互翻译。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62题

9、【判断推理】锦上添花:雪上加霜

A:美不胜收:目不暇接

B:耀武扬威:弃甲曳兵

C:水滴石穿:磨棒成针

D:雨后春笋:每况愈下

正确答案:B

解析:锦上添花指在锦上面再绣上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受损害的程度加重。两者是反义关系。
A项,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两者是近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耀武扬威指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弃甲曳兵指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十分狼狈的样子。两者是反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水滴石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磨棒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两者是近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雨后春笋形容大量新事物涌现;每况愈下形容情况越来越差。两者不是反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

10、【判断推理】利他惩罚是指人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第三方惩罚是利他惩罚的一种,第三方虽然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损害,却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第三方惩罚的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C: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D: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三方惩罚的定义要点:①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损害;②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
A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并未体现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不符合要点②。
B项,“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指他人如果侵犯我,我必定会反击。并非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伤害,不符合要点①。
C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攻击,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并非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伤害,不符合要点①。
D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指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即没有受到违规行为的直接伤害,却愿意付出代价来惩罚违反社会准则的人,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4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0题,2014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