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行政主体是指享受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是行政主体的是:
A: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组织
C: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D: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
正确答案:C
解析:行政主体的定义要点:①享受行政职权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②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
A项的行政机关、B项的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组织、D项的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都符合定义要点,都是行政主体。
C项的,“省长”不是组织,不符合要点②,不属于行政主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2、【判断推理】经济文盲指的是被很多经济学名词弄得满头大汗不知其意的人们,他们的典型特色是容易盲从,专家说啥信啥,缺乏独立思考,即使专家说错了他们也会继续相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经济文盲的是:
A:某“专家”在其出版的书中宣扬“绿豆治百病大法”,引发市场绿豆涨价
B:一天电视节目里某娱乐明星说低钠盐好处多,第二天一些超市的低钠盐被一抢而空
C:为了通过某资格考试,小王死记硬背了“边际效益”等很多经济学名词,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复习资料中其实有很多错误
D:
小王被《重金属攻略》一书中的“浮动盈亏”等概念弄糊涂了,但是看到书中宣传的重金属盈利前景,还是迅速参与了交易
正确答案:D
解析:经济文盲的定义要点:①被经济学名词弄得满头大汗不知其意;②容易盲从,缺乏独立思考。
A项,“绿豆治百病大法”并不是经济学名词,不符合要点①。
B项,“某娱乐明星说低钠盐好处多”不涉及经济学名词,不符合要点①。
C项,小王只是在死记硬背,并没有体现出被经济学名词弄得满头大汗不知其意,不符合要点①。
D项,被书中的经济学概念弄糊涂了,符合要点①;在糊涂的情况下,看到书中的宣传就盲目参与交易,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6题
3、【判断推理】社会悖论是指在多人决策的某种场合,每人具有一种至少在某些情形下可得到最优结果并对别人不利的策略,但若所有人均选用这种策略则会导致对所有人都更差的结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社会悖论的是:
A:王某等三人都想承包村里的鱼塘以增加经济收入,三人因此争得不可开交
B:村民认为村里的河流有自净能力,都往河里排放生活污水,但家家如此,河流会被严重污染
C:谈判前,李某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并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了合约,所以在谈判时,李某始终能把握主动
D:虽然商户交管理费会有一些经济压力,但是却为整个市场的正规化管理提供了经济保障,有利于整个市场所有个体的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社会悖论的定义要点:①多人决策中每人具有一种可得到最优结果但对别人不利的策略;②若所有人都选用这种策略则会导致对所有人都更差的结果。
A项,王某等三人为承包鱼塘争得不可开交,并没有出现对三人更差的结果,不符合定义。
B项,村民认为河流可以自净,向河里排放污水,符合要点①;但如果家家如此则会导致河流污染,符合要点②,符合定义。
C项,李某根据对方的需求设计合约,没有出现对所有人更差的结果,不符合定义。
D项,商户交管理费有利于市场管理,没有出现对所有人更差的结果,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2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2题
4、【判断推理】歌曲:作词:作曲
A:钢琴曲:钢琴:钢琴家
B:香烟:烟农:收获
C:城市:街道:商铺
D:诉讼:原告:被告
正确答案:D
解析:歌曲需要作词和作曲;诉讼需要有原告和被告。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
5、【判断推理】树根:根雕
A:陶土:瓷器
B:纸张:剪纸
C:水泥:砚台
D:竹子:竹排
正确答案:B
解析:制作根雕需要用树根。
A项,陶土是制作陶器的原料,不是瓷器的原料,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制作剪纸需要用纸张,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砚台是石头、水晶或者竹子等做成的,并非水泥,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竹子可以做成竹排,但竹排不是艺术品,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1题
6、【判断推理】菜刀:食物
A:子弹:枪支
B:毛巾:身体
C:铅笔:书籍
D:窗帘:窗户
正确答案:B
解析:菜刀可以用来切食物,且食物是菜刀的直接作用对象。
A项,使用枪支时需要子弹,二者搭配使用,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毛巾可以用来擦身体,且身体是毛巾的直接作用对象,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C项,铅笔和书籍是并列关系,都属于学习用品,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窗帘可以用来遮挡窗户,但窗户不是窗帘的直接作用对象,窗帘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光线、视线等,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48题,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5题
7、【判断推理】近十年来,我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出现了持续性的上升。因此,可以认为近十年来我国的研究生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上述结论的是:
A:近十年来,获得博士学位的难度并未发生变化
B:近十年来,我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在研究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不变
C:今年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是十年前的2倍左右
D:今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中仅占20%左右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根据“近十年来我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持续上升”得出“近十年来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结论。
题干在“博士学位数量”和“研究生人数”之间存在跳跃,B项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指出获得博士学位人数在研究生总人数中占比不变,即博士学位数量上升,研究生人数必然增加,能够支持题干结论。
A项,获得博士学位的难度为无关项。
C项,今年和十年前博士数量的变化,只能支持论据而不能支持结论。
D项,今年博士占研究生的比例情况,没有体现出十年间的变化规律,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7题
8、【判断推理】丁克老人:指婚后未生育子女,也没有领养过子女的老人。
下列属于丁克老人的是:
A:丁大爷一生未娶,一直住在姐姐家,姐姐和姐夫相继去世后,他才找了一个老伴,不料老伴又先他而去
B:65岁的赵大爷,唯一的孩子10年前在车祸中身亡,去年老伴又离他而去,他倍感寂寞
C:蔡某婚后一直未育,也不愿意领养小孩,年近不惑的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抱着自己的宠物狗看电视剧
D:李某一生未婚,有一个干女儿,不住在一起,因身有残疾生活只能半自理,社区经常派志愿者照料她的生活起居
正确答案:A
解析:丁克老人的定义要点:①婚后未生育子女;②没有领养过子女;③老人。
A项,丁大爷婚后未生育子女,也没有领养过子女,且是老人,符合定义,属于丁克老人。
B项,赵大爷的孩子在车祸中身亡,说明赵大爷婚后生育了子女,不符合要点①。
C项,蔡某年近不惑,说明她并不是老人,不符合要点③。
D项,李某一生未婚,也就不涉及婚后的状况,不符合要点①②。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4题
9、【判断推理】叠补丁效应:指改善工作没有触及根因,反而因为改善而产生了大量的衍生工作,导致组织臃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等不良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叠补丁效应的是:
A:甲公司为了改善部门间沟通不及时的问题,专设了联络员,沟通问题大有改善
B:丙公司为了提高出勤率,特设了点名监督员,虽提高了出勤率,但引来了员工的大量抱怨
C:丁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颁布了更多的公司守则,特设了监督员,可结果效率更低了
D:乙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工会采用了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
正确答案:C
解析:叠补丁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因为改善而产生了大量的衍生工作,导致组织臃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等不良现象。
A项,专设了联络员使沟通问题大有改善,并未因改善而产生大量衍生工作,不符合定义。
B项,特设了点名监督员使出勤率提高了,并未因改善而产生大量衍生工作,不符合定义。
C项,颁布更多公司守则,特设监督员,效率却更低了,是因改善而产生大量衍生工作,导致组织效率低下,符合定义。
D项,采用人性化管理措施,并未体现因改善而产生大量衍生工作,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74题
10、【判断推理】心理契约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及对对方的期望。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建立心理契约的措施是:
A:为提高员工积极性,每月业绩最好者能享受双薪
B:为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与优秀员工签订终身合同
C:为吸引优秀人才,承诺为员工提供购房免息借款
D:结合企业的发展蓝图,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设计
正确答案:D
解析:心理契约定义的关键信息: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及对对方的期望。
A项,业绩最好者享受双薪体现了明文规定,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B项,终身合同体现了明文规定,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C项,提供购房免息借款体现了明文规定,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D项,提供职业生涯设计,是公司对员工的职业进行规划,使员工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这个过程属于公司与组织之间,是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1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